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补充 8K

发布 2022-11-03 00:21:28 阅读 5238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字词音义形:范围有:课本中的字词、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新教材全练》的快乐出发、《基训》的语言积累、每单元试卷的知识点归纳与复习、字词词语专题训练、每个单元综合质量检测题的积累与运用。

(从头到尾认真过一遍)

二、古诗词默写:直接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三、综合性学习。1、仿写(格式相同、字数相等);2、信、通知、寻人启示、读书卡等的格式(有标题、称呼、正文、落款、日期等);3、理解题(要有文采+要针对个人学习、生活有启发;如果是阅读理解题的……的理解,可以结合本义+引申义两个方面谈);4、举办哪些活动?(xx主题故事会,办xx演讲会,举行xx朗诵比赛;举行xx主题班会;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等)5、分别写正反方的辩论词:

分条列项。

第二部分名著导读】

一、《繁星》、《春水》: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主题是“母爱、童真、大自然”,这三大主题构成了冰心的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补充:冰心,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诗集《繁星》、《春水》在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三方面的内容(每方面内容的诗歌要会背诵)+艺术成就(艺术、语言、形式等方面,若题目是品味冰心某首诗的语言?也可以从艺术成就来回答)。(略,见书上)

二、《伊索寓言》:主题是:“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如:《狼和小羊》(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借口,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猫和鸡》(有一天,猫不怀好意地、假惺惺地举办生日宴会,请来许多鸡赴宴。鸡刚一到齐,猫立刻就关上大门,把他们统统吃掉了。

启示:对于敌人不要抱有任何美好的希望,否则将遭受更大的不幸,采用拟人化手法,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二是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如:《农夫和蛇》(写农夫救了一条蛇,而蛇却本性难移,咬死了农夫。

启示:有些人**、残毒的本性难改,人们要分清善恶,明辨是非,对待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三是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如:《蚯蚓和狐狸》(蚯蚓看见众兽的本领都比自己强,而他自己除了能在潮湿的泥土里钻来钻去,什么本领都没有,非常伤心。

一天,蚯蚓对众兽说:“我是医生,精通医术,像神仙一样高明。”狐狸来了,笑着对蚯蚓说:

“既然你的医术这么高明,能给别人治病,怎么不治治自己的脚呢?”蚯蚓听了,羞愧地一头扎进泥土里去了。 启示:

讽刺那些说大话、假话、空话的人。)、蚂蚁和蝉》(蝉整天吃喝玩乐,不准备粮食,到冬天向别人讨吃的;而蚂蚁,勤奋劳动,冬天才不会饿肚子。启示:

讽刺好逸恶劳的人,好逸恶劳的人结局往往是可悲的。)。

其他补充:1、《狐狸和葡萄》启示: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却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2、说明任何事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如《乌龟和老鹰》(写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却被摔死)

3、批评贪得无厌的,如《骆驼和宙斯》(骆驼见牛炫耀自己漂亮的角,羡慕不已,自己也想要长两只角。于是,他来到宙斯那里,请求给他加上一对角。宙斯因为骆驼不满足已有满足已有庞大的身体和强大的力气,还要妄想得到更多的东西,气愤异常,不仅没让他长角,还把他的耳朵砍掉一大截。

这故事说明,许多人因为贪得无厌,一见别人的东西就眼红,不知不觉连自己已具有的东西也失去了)

4、《马和驴》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讲述在旅途中,驴子请马帮它分担一点负担,马拒绝了。驴不堪重负累死了,马无可奈何驮上了所有货物与张驴皮的故事,提示了助人就是助己(或:自私自利没有好下场)的道理。

5、《狐狸和山羊》(写掉在井里的狐狸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羊背跳出井底,却扔下山羊不管,警示人们做好事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

6、《农夫与他的儿子们》有个农夫快要辞别人世时,想要把自己耕作经验传给儿子,便叫他们来说:“孩子们, 我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了,你们都去寻找我埋藏在葡萄园里的东西,把它们统统都找出来吧!”儿子们以为那里埋藏了金银财宝。

父亲去世之后,他们把那葡萄园的地全都翻了一遍,什么宝物都没找到,却使葡萄园的地很好地耕作了一番,所以这年比以往结了更多的葡萄。寓意:勤劳是致富的法宝;生活不要依赖别人,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耕耘。

此类寓言作品大部分以动物为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艺术特色是:一是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

二是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对于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刻画动物各自的习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四大名著《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清代**家。 《西游记》 作者:

吴承恩,明代**家。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家、 《水浒》 作者:

施耐庵,元末明初**家。

第三部分说明文的有关常识】

一、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一种文体。

二、(1)说明文的特点:议**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即:

内容上的知识性、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语言上的简明性。

2)说明文的说明语言:

—准确(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严谨性):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趣味性):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或引用了故事、传说、谜语、诗句等。

3)理解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兼用记叙、描写、议论的表现手法。

三、说明文的分类。

1、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四、说明顺序。

1、逻辑顺序: 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还有就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等。

如第三次月考《读“心”不再是幻想》

2、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生、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来介绍某一事物。如《月亮上的足迹》;还用于介绍某种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流程。

3、空间顺序: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如《紫藤萝瀑布》从整体到局部。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作用: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分类别:就是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例如:

“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作用: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作比较:把___和___加以比较,强调了事物___的特征。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例如《看云识天气》作用: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或概念作规定性的说明。

它是通过提示概念的内涵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下定义能准确提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如《统筹方法》中,“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运用了下定义。

—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再如:

“长江三峡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是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长江三峡的特点。(×

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状况、性质、特征、成因等进行简要的说明。人们在文章中常在下定义后,再加以诠释。

二者的结合,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如辞海中: 统筹方法:

关于生产组织的安排和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前面这句是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后面这句是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要求在头绪纷繁的任务或工程中,通过网络图(或箭头图)的形式找出一条关键路线来,以便控制和掌握这些任务或工程的进程,从而提高生产安排和管理的科学性,自2023年起,经华罗庚的倡导,在中国许多部门得到推广和应用。

再如:长江三峡: 长江上游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前面这句就是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后面的部分就是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包括相间的宽谷段在内,长193千米,其中峡谷段约90千米。系古长江因地壳上升下切而成。

水流湍急,航道艰险。为出入重庆、四川重要航道。水能丰富。

东端正兴建三峡工程。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摹状貌:为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可以进行状貌描摹。如《中国石拱桥》“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加以说明,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作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引资料: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作用: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诗句;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增加文学感染力、避免文章平淡。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资料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六、说明文的结构。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1)总——分(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2)总——分——总,如《看云识天气》(3)分——总。

七、说明文常见几个固定考试题型及技巧:

1、xx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一般是说明文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常见的有“一般”“可能”“也许”“大概”等表示推测、估计的限制性词) “一般”可以删去吗?

不可以。一般表示经常情况下,不含特殊情况。去掉后,表达就不准确了。

这样使用,体现说明文用语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的特点。“可能”能不能删去?不能删去,“可能”表推测、猜测、估计、不确定,删去后语意变得肯定,而科学家是想表达对未了解事物的猜测。

这一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可能”一词的作用是什么?答:

“可能”一词表达科学家对未了解事物的猜测,这一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两个答案是不一样的,注意区分。)最后一段“也许在几十年、上百年后”为什么不能删去?

“也许”表推测、估计,删去后语气变得比较肯定,而人们对几十年、几百年后的情况,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用体现了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的特点。课文第2段“往往”“常常”可否去掉?

为什么?不能去掉。如果去掉,云和天气的关系就变成一一对应了,太绝对了,反而变得不准确,而“往往”“常常” 体现了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限度,这也体现了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七年级年级语文试卷 8K

绝密 启用前。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质量监测试卷。七年级语文。时间 150分钟分值 150分 a卷 100分 一 积累与运用 30分 1 用正楷字体将下列成语工整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2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 洗濯 zhu 酝酿 ni n 踉踉...

六年级上册语文训练8k

一 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找出来,将序号填在横线上。1.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航天业取得令世界 的成果。a.刮目b.瞩目c.仰目d.注目。2.老师鼓励我们要敢于 a.胡思乱想b.异想天开c.想入非非d.冥思苦想。二 选词填空。3分 环视仰视窥视俯视凝视眺望。1.井口很大,...

二年级上册期末试卷8K

2019.1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查卷。一 口算。18分 二 认真填一填。26分 1 爸爸的身高是1 80 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应不低于9 教学楼大约高15我们的一节课是40 2 一个乘数是8,另一个乘数是4,积是 3 把口诀填完整。四 二十八 九七十二 八五十六六九。4 看一看,填一填。这条线段长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