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语文)》为命题依据。
二、命题原则。
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正确处理“课标”中三个维度的关系,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服务。
三、适用范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语文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考查教材、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
一)积累和运用。
识记常用汉字3500个,特别是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拼写音节,规范书写,掌握字义。具备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形、辨字义的能力。
积累一定量的词语(包括成语),准确理解常用词词义,能够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及表达作用,准确用词。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积累基本的语法、修辞知识,体会其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及灵活运用于表情达意中。
辨析并修改病句。(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重复罗嗦、句义杂糅、自相矛盾)
背诵“课标”推荐的优秀诗文50篇,积累并能够运用一定量的名人名言。
课外必读书目:《西游记》、《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
二)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初中语文教学与学业考试的重要内容。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两大部分。
1.现代文阅读。
重点:感知、理解、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鉴赏水平。
词句理解。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于关键性的语句、精彩的语句,能感受内涵,理解其中意思。
文意把握。掌握初中阶段所涉及的有关的文体知识,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要点概括。抓住关键,找准中心,理解内容,分析层次,并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
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与作品、作者对话,说明自己的见解或提出不同的看法。
鉴赏文学作品,感知形象,领悟情感。
2.文言文阅读。
重点: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
记诵积累古诗文。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之、其、以、而、为、于),借助它阅读文言文,感知文意。
了解文言实词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态度观点,简要地加以归纳概括,作适当的品评。
三)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部分。
1.写作。规范、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叙事实在,说明准确,议论严密。
写记叙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详略得当,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
写说明文,能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写议**,一事一议或一言一议,观点鲜明、正确,能结合有关事例作简单的分析。
写日常应用文,要点清楚,格式规范,书写正确。(通知、启事、介绍信、感谢信、表扬信、短信、证明、倡议书、申请书、海报、计划、公约)
能根据要求,对文字材料进行缩写、扩写、改写、续写。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立意正确,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运用联想、想像,丰富文章内容;抒发真情实感,提高文章品位。
文体规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句通顺,语意连贯。
卷面整洁,行款格式正确,不写错别字。
具有修改文章的习惯与能力。
2.口语交际。
语言交际具体环境中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辨析、筛选及文明态度、语言修养。
四)综合性学习。
具备**精神与创新意识,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试形式。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七、试卷难度
试卷难度值控制在0.8左右:易:中:难的比例为8:1:1。
八、试卷结构。
1.试卷结构及比例:⑴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约20% 30分)
现代文阅读(约30% 45分,其中课内外材料比例30:70)
文言文阅读(约10% 15分)
作文(40% 60分)
2.各类题型占分比例:⑴选择题(约10%)⑵填空题、简答题(约50%)⑶作文(40%)
九、试题示例。
试题示例参***。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
1.b2.燥 tián 溅 kàng
3-5.略。
6.⑴略 ⑵ 第1题) 宋江 108 梁山水泊造反起义(抗拒官府)
情节示例一: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醉卧景阳冈,突遇一只大虎。武松躲闪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后,拿起哨棒便打,却打在枯树上,哨棒断了。武松于是左手紧揪虎头,脚踢拳打,直到老虎断气。
情节示例二:黑旋风沂岭杀四虎在沂岭,李逵取水返回后,不见母亲,便顺着血迹,寻到一洞穴,发现母亲被虎吃掉,便怒杀洞中两只小虎,再戳伤母虎。而后又一大虎向他猛扑过来,李逵顺势刺破大虎气管,大虎轰然倒下。
第2题) 德·亚米契斯爱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互助友爱”意思对即可)
情节示例一:扫烟囱的男孩女子小学门前,一个扫烟囱的男孩因衣袋破洞丢了30个铜板而哭泣。问明原委后,许多女生纷纷拿出自己身上仅有的钱,很快凑足了比30个铜板还多的钱,一女生为他缝补衣袋破洞。
男孩托着钱感激地笑了。
情节示例二:马里奥的微笑在一艘开往意大利的巨轮上,孤儿马里奥结识了女孩克莉泰,两个苦难的小孩很快成了好朋友。海上突遇狂风巨浪,轮船即将沉没,唯一的救生艇只剩一个位置。
马里奥把克莉泰抱起扔下救生艇,微笑着向她告别。
7.略。8.名不虚传重峦叠嶂流连忘返。
9.c 示例:①语言表达不够规范,如“交规”。②语气生硬,不够温馨。
10.略。11.例:①教孩子学会做人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 ②家长言传身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
12. 例:①茫茫人海觅知音 ②南极是地球最后净土。
13-14.略。
15.⑴清兵卫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奥伊达父母讲究教育方式,努力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意识。⑵示例:赞同奥伊达父母的教育方式。
因为他们充分尊重孩子,讲究爱的方式、教育的方式,这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及个性的自由发展。⑶略(要点提示:观点明确,有针对性地简要阐述)
二、文言文阅读。
a1.宋政治文学 《登飞来峰》
2.b3.⑴曾经 ⑵感到惊异 ⑶相当,相称 ⑷普通人。
4.⑴ 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⑵过了七年,(我)又到舅舅家,问起仲永,(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5.第一阶段:五岁时,天资过人,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二十岁左右,完全变成一个普通人。
6.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b1.⑴于是(就) 找 ⑵哪(什么)
2.b3.⑴怀民也还没睡,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4.(句子)庭下如……盖竹柏影也 (特点)月色空灵皎洁。
5.b三、现代文阅读。
a1.(1)踩(踏) 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履险如夷)
2)排比表现故乡变化之大(“一一列举故乡的变化,表明心情的欣喜与激动”亦可)
2.准确。因为菲岛地处热带,“蕉风椰雨”是它特有的景观;欧美地处西方,是日落的地方。(如答“分别突出其热带景物特点及地理位置特点”亦可)
3.(1)离故乡——在异乡(在他乡)——回故乡(思故乡)
2)(昔)带有神异色彩的美丽的故乡 (今)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精神、失去活力的故乡(毫无生气、萧索的荒村) (昔)破败贫穷的故乡 (今)新姿丰盈的故乡(繁荣发达的故乡)(意思对即可)
3)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兴学办校,建设新的名城。
4)参考要点:
家乡的贫穷落后是游子的牵挂,家乡的繁荣兴旺是游子的希望。②家乡的优秀文化从小就铸进游子的肌体,背井离乡是游子的伤痛。③绵长的乡愁总是萦绕心田。④乡愁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淡漠。
4.意义:风铃是古城变化的见证,风铃声声,撩动着海外游子的心弦,呼唤着游子的回归,铃声与游子的心声和鸣,突出文章的主题。 结构作用:
风铃是线索,它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意思对即可)
5. b6.示例:刺桐新港万帆高悬(要求:内容相关,结构相似)
7.略。(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文句通顺。)
b1.“我”在父亲引导和鼓励下爬下悬崖的经历。(或“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
2.拿不定主意-→心惊肉跳(恐惧)-→巨大的成就感。
3.示例:教子有方。在儿子遇险时,父亲没有爬上悬崖救助,而是引导鼓励儿子;让他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学到经验。
4.示例:因为从这次经历中,“我”获得了终生受益的生活经验:凡事都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一小步一小步地积累,直至成功。5.cc
1.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外在原因。
2.造成各种不同的植物,也造成各种不同的花色。
3.在较短的时间内栽培出品种、颜色、姿态、形状等各异的花。(如将“姿态、形状”答为“外形”亦可)
4.风媒花是依靠风力传粉授精的颜色素淡的花。
d1.含义示例:(1)朋友的影响力之大,大到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改变你的一生。(2)什么样的朋友,就预示着什么样的未来。(3)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
作者以此为题,意在直截了当地亮出中心论点。
2.(首先)引用古话、名言、谚语及名人的经验之谈从道理上进行论证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3.a4.(赞同)论据示例:①有其父必有其子 ②“孟母三迁”之事例。
不赞同)理由示例: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人虽然容易受周边环境、人际关系的影响,但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
在举了高尔基的事例之后,作者进行分析论述:“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这就使事例与论点更加自然、紧密的融为一体,事例更突出,更有力地证明论点。
注:以上主观表述题的答案,意思对即可)
四、作文。1-2.略。
3.①“溶”改为“融” “脑”改为“恼” ②省略号句号 “等等”之后不再用省略号 ③a.……给人的感觉总是亲切的 b.去掉“归来” c.“而且” “而是”
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2016年中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一 命题依据。2016年中考语文命题既要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着重考查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 同时也要体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语文 7 9年级 修订版 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二 命题原则。1.紧密结...
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
樊琛。根据 语文课程标准 以及人教版和语文版课标实验教材7 9年级内容经过比较,加之对中考语文说明部分的仔细阅读,我现对 说明 做如下解读。一 积累与运用部分 1 字音 字形 词语考查现代文中7 9年级重点篇目,课后 读读写写 以及课下常用词语的音形,特别是对 四字词语 中的关键字的解释,是复习重点...
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
201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周艳老师。201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中考说明 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和核心。它既为广大语文教师指明了复习备考的方向,增加了中考工作的透明度,同时也为中考命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减少了命题的随意性。这对稳定教学 规范命题都有积极的作用。今年中考语文,以课程目标规定的内容为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