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发布 2022-10-18 12:51:28 阅读 9541

1. 教育性原则: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2. 行动研究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指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一个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心理发展的普遍性)。

4.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是从动物心理试验研究提出来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讲对以后大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在某一关键期,个体对某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是没有影响。

5. 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6. 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7. 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图式和同化、顺应的关系)

8.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理解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

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简言之,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的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态。

最近发展区对教学的意义: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教学首先要建立在开始形成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积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这点极为重要。

9.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意识。包括3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11. 认知过程: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常见的认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场依存与场独立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立法型、执行型与司法型。

13. 学习风格:学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他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14. 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15. 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6. 学生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分化科学知识,并以此开充实自己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17. 应答性行为:由特定的刺激引发的、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又称引发反映。

18. 操作性行为:没有可识别的、明显的刺激,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关联,又称自发反应。

19. 强化: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可以称为强化。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所谓正强化,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是同类反应增加。

所谓负强化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从而使同乐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20. 潜伏学习:在此实验中,动物在为获得强化之前,学习已经出现,不过为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

21. 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用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

)(新旧知识的桥梁和纽带:承上启下)

22.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3.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且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4. 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奖励与惩罚。

25. 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例:杀一儆百)。

26. 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27. 成就动机: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28.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9.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的运用于另一情境。

(例:“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30. 正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31. 负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

32. 心向与定势:同一现象,它是指由先前影响形成向性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续活动。

33. 知识:对信息的表征。按照知识所表征的信息类型及表征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

一是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的观念的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能够执行某些身体或心理活动的程序性知识。

34. 陈述性知识: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35. 倒摄抑制:后继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些的材料干扰作用。

36.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继湘鄂西的材料干扰作用。

37. 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联系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意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38. 操作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他是指以肌肉骨骼的运动时间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

39. 心智技能:也可称做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40.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41. 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过程。它是短时间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间记忆的关键,是被使用的最多最广的记忆方法。如人名、地名、外语单词等。

42. 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的、不需要经过努力的知识。

43. 有意识记:有目的,有意识的知识。

44. 精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是把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练习,以此增加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45. 元认知: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元认知则是对感觉、思维等认知活动的认知。

46. 元认知知识:体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在这里是关于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它分为三部分:关于个体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关于策略的知识。

47. 元认知体验: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感情体验。

48. 元认知监控:个体能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评价,适时调整,以保证任务的有效完成。

49. 程序化训练: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将它们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50. 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

51. 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的状态的过程。

52. 创造性: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

53.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沿不同的方向去探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或核心。

54. 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指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55. 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他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56. 道德认识:人们对社会现象、道德规范及其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如学生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

57. 道德行为: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一种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

58. 晕轮效应:指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非常突出,给人以清晰新鲜的印象,以致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判断,即像晕轮一样,一点发亮,照亮四周,“以点概面”了。

59. 刻板印象:又称定型,指社会对某一对象有一种固定的看法。

60. 投射效应: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影到别人的身上的现象。

61. 心理健康: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62. 心理辅导: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和会其需呀的协助与服务。

63. 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价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描述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作出决定等步骤。

64. 标准化成就测验:以标准化方式命题、施测、计分和进行解释的。标准化成就测验是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可用于在一个较大范围内评定学生个体学业的成就水平。(例:高考)

65.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66.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检测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对于测验来说,效度比信度重要。

例1:想测身高不可以测出体重;例2:考数学应用题,学生不会是因为字不认识,这就是效度不好)

67. 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教育心理学a名词解释总结

1 测验 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量。2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4 动作技能 是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5 编码 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6 陈述性组织者 与...

教育心理学a名词解释总结

1 测验 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量。2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3 首位效应与近位效应 一般而言,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首尾部分印象较深刻,从而形成学习的这两种效应。4 技能 是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即关于心理现象发生 发展规律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 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 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 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认知 信息加工的过程 包括 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 思维和言语等 无意识 未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