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笔记详解

发布 2022-10-18 11:17:28 阅读 1502

生理心理学。

绪论。一、 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以人的心身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目的:为了说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它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 历史回顾。

1、 自然哲学理论。

柏拉图:古希腊。第一个区分“身”“心”学者。

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柏拉图学说,区分出人的不同感觉的学者。

笛卡尔:身心交互理论——认为人的机体是受人的灵魂控制的,而且指出灵魂对机体作用点就是人脑中的松果体。

莱布尼茨:身心平行论——认为灵魂与机体是由两种不同的微粒组成。两者各不相同且都不变性,所以身心之间是平行关系,没有交互作用。推出灵魂特征的先天性。

2、 脑机能定位理论——某个特定的功能对应特定的大脑某个位子。

理论的基础:2024年。bell区分了大脑、小脑及脊髓的背根、腹根。

发展里程碑:broca——语言运动区;wernicke——语言感觉区。

重要人物:brodmann——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域;penfield——倒立小人。

脑机能等位理论:lashley提出,使脑定位理论被认为存在很大局限性。

3、 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

把定量分析引入生理学研究,建立经典神经审理学理论。

p**lov:狗唾液分泌标本。

sherrington:猫股四头肌标本。

4、 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

示波器技术发展,对神经细胞电活动记录越来越精确,对神经细胞电发放的时间关系和频率特点展开了研究。

通过细胞电活动研究,发现了网状非特异系统的功能,引申出反馈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反射活动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网状非特异系统兴奋水平所决定的唤醒状态。

发现了“全或无”和“级量反射”规律。

5、 化学通路学说。

通过对神经通路中的化学物质变化的定量研究,发现神经传导过程中的化学传递方式,从而发现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化学作用机制。认识从细胞水平到了分子水平。

6、 当代神经科学理论。

特点:多种新方法、新理论引入研究。

产生一个综合性的新学科——神经科学。生理心理学也成为神经科学的一个分支。

7、 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

方法上的差别:

前者:改变生理状态,看心理变化。

后者:改变心理状态,看生理变化。

三、生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详见普心、解剖笔记)

1、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活动的分类和基本规律。

2、精神病基础知识。

·定义:一些心理活动发生障碍的各种疾病总称。

·分类:1)情感性障碍:a、躁狂(唤醒水平高、情绪高涨、思维奔逸);b、抑郁;c、躁狂抑郁。

2)精神**症:所有不明**的病(a、思维障碍;b、意志衰退;c情感倒错)

3、神经病学基础知识。

·定义: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即神经系统的形态学改变为其病理基础。与精神病人完全不同,他们心理活动特别是情感意志、思维判断能力正常无恙。

·包括:失认症、失语症、遗忘症、帕金森氏症。

4、脑形态学基础知识。

1)神经细胞。

人脑的细胞可分为神经细胞(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单位)和神经胶质细胞。

基本结构。a、 细胞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b、 突起:树突(传入)——数量多,粗而短,个头小。

轴突(传出)——长的,个头较粗大,一般只有一条,后面一部分为神经纤维,末端呈球状形成突触小体。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突起细长如纤维。主要功能是传导冲动。

分类。a、 按形态分:单级神经元(一个突起);双极神经元(视网膜上神经元);多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

b、 按功能分:传入性神经(感觉神经元);传出性神经(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神经细胞信息传导过程:树突接受其他神经元或感受器传来的信息,将信息传到细胞体,细胞体聚合多个突触分支接受来的神经信息,通过轴突传至下个神经元。

2)突触——神经元间信息传递。

·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基本结构:

a、 突触前膜:轴突末梢分支膨大的形成的突出小体的膜。突触小泡有化学递质。

b、 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有手提。

c、 突触间隙。

·分类: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突触信息传导过程:神经冲动传导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对钙离子通透性增加,钙离子从突触间隙进入突触前膜。在钙离子促发下,小泡向前膜移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递质经过弥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手提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引发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产生局部突触后电位。剩余神经递质被酶破坏,灭活。

3)神经系统的结构。

人体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大脑、小脑、脑干(中脑、桥脑、延脑)、间脑(丘脑、下丘脑)、基底神经节。

脊髓: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分,上部与延髓相连。

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由脑部发出的神经。

脊神经:31对由脊髓发出的神经。

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交感、副交感神经。

4)脑的基本组成结构。

大脑:凸-回、凹-沟或裂;灰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白质(神经纤维);

边缘系统(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结构、丘脑、下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组成):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间脑:a、 丘脑: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传入信息在那里整合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部位。

b、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调节。

c、 下丘脑: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调节。

d、 底丘脑: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是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脑干:脑干腹侧由脊髓与大脑之间的的上下行纤维组成,传递神经信息,其中最大的下行纤维锥体束,主要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背侧面上下排列着12对脑神经核。

a、 中脑:中脑背侧四叠体,上丘和下丘分别对视觉、听觉信息加工。

b、 脑桥:

c、 延髓:调节呼吸、血压、心率、维持生命的最必要调节中枢。

d、 脑干内有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

小脑:脑桥和延髓的后方。

调节肌肉紧张度,以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在程序性学习中重要作用。

基低神经节: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核(嗅觉、情绪控制、情绪记忆起作用);豆状核和尾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5)大脑的功能分区。

额叶:**沟前方、外侧裂上方的皮层——高级认知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运动的功能。筹划、决策、目标设定、人的行为能力、人格。

顶叶:**沟后方,顶枕裂前方的皮层——躯体各种感觉。

枕叶:顶枕裂与枕前切迹连线的后方皮层——视觉中枢。

颞叶:外侧裂下部皮层——听觉中枢。

5、神经生理学基础知识。

1)整体水平的神经生理学概念。

·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基础,五个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元两种活动方式:

a、 兴奋过程: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b、 抑制过程:包括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

前者:先天的。超限抑制(无论刺激强度多大,不会引起兴奋反而引起抑制)和外抑制(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引起的对当前活动的停止过程,该抑制过程)

后者:后天的。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条件抑制。

神经系统内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着一定的规律发生活动。

脑的电活动规律。

a、 自发活动(脑电图eeg):大脑皮层具有持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

波:8-13hz。清醒安静状态脑电。βα同步化,频率下降,波幅上升。

波:>13hz。受到刺激或内心激动。αβ去同步化,频率上升,波幅下降。

波:4-7hz。困倦,疲劳,脑发育不成熟的儿童,脑疾病。

波:1-3hz。深睡、药物作用,脑严重疾病。

b、 诱发活动。

a) 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仪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变化。

b) erp主要成分:前三种外源性成分;后两种内源性成分。

p1:正波,潜伏期50-150ms。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传导大脑皮层,对心理活动基本无说明。n1p2

n2:负波,潜伏期150-250ms。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及其转化有一定关系。

p3:潜伏期250-300ms。是erp中最受关注的内源性成分。用于测谎的最主要指标。对刺激的判断是小概率事件(波幅大,下降快)或者是大概率事件。

2)细胞水平的神经生理学概念。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阈强度及以上的适宜刺激作用下,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传播的电位波动。

—“全或无”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无论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脉冲发放。

突触后电位:化学突触中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化学分子(递质),作用到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然后转变成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叠加。

—级量反应: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频率不发生变化。它对感受的灵敏程度更精确。突触后电位、感受器电位、神经动作电位、细胞单位发放的后电位,都属于这种。

神经递质受体可以先后与几个神经递质结合产生电位,两个挨得近的神经递质可以对中间位置产生动作电位。

6、分子神经生物学基础。

1)神经信息的化学传导机制。

突触。神经递质: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受体:细胞膜上特殊的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

神经调质:并不直接传递神经信息,调节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的效率和速率,发生作用的距离比神经递质大,但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可能与同类神经递质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

逆信使:由突触后膜释放小分子物质,向突触前膜传递信息调节信息传递。如,腺苷、一氧化氮。

2)脑区域性能量代谢。

脑的耗氧量和耗能量很大,所以可以用葡萄糖和氧气的消耗量来标记脑的兴奋区域。

pet——测葡萄糖消耗量,同位素标记c14

fmri——测氧气。氧和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

7、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学。

1)传统方法。

·刺激法:电刺激(较精确);强刺激。

损毁发:切除、药物损毁。

2)高级灵长类的认知活动研究。

为动物设计操作条件,使其完成接近与人类的某种心理作业,当动物训练到一定程度后设法记录其脑整体生理功能或某些结构的细胞点活动。然后在大脑里埋电极,再进行认知实验,测量脑细胞的变化。

生理心理学教案 《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

生理心理学教案。教材 生理心理学 授课对象 08级心理本科。授课时间 2009 2010学年第二学期。教师 生理心理学。教材李新旺生理心理学。参考教材。匡培梓,生理心理学。邵郊,生理心理学。沈政,生理心理学。杨雄里,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主编,沈政等译,认知神经科学。phillip 著,胡佩诚等译,健康...

生理心理学完整详解

一 名解。1感受野 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2功能柱 具有相同感受野并且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是柱状分布,只对某一视觉特征发生反应。3超柱 在大脑视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综合反应的基本单位叫...

生理心理学”课堂笔记 三

10.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分三种类型 简单型 复杂型 超复杂型。简单型感受野面积较小,引起开反应和闭反应的区均呈直线型,两者分离形成平行直线,但两者可以存在空间总和效应 复杂型感受野较简单型大,呈长方形且不能区分出开反应与闭反应区,可以看成是由直线型简单感受野平行移动而成,也可以看成是大量简单型皮层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