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18:17:28 阅读 2570

第八章。

第一节能力概述。

一、能力定义。

能力:能力是人类顺利实现和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

二、能力的种类。

按照能力的倾向性,可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按照功能可将能力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

1、能力结构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知识与技能。

2、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有人称之为程序性知识。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2)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知识、技能掌握的水平。

3)能力不等同于知识与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着密切关系。

第二节能力结构。

一、能力的个体差异。

1、能力发展的水平的差异;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结构的差异;4、能力的性别差异。

第五节影响能力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二、环境与教育的因素;三、自身努力。

要点提视:能力是人类顺利实现和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的各类。按照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照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按照在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1、斯皮尔曼提出了二因素说,认为智力由贯穿于所有智力活动中的普通因素“g”和体现在某一种特殊能力之中的特殊因素“s”组成。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有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活动。

3、智力测验有许多,影响较大、应用较大的有: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

4、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结构的差异;能力性别差异。

5、影响能力的因素有许多,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影响能力,个体自身的努力也对提高能力水平有一定作用。

第九章人格差异。

第一节人格的界定。

一、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特性:

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功能性。

第二节人格的构成。

人格的构成:一般人认为,人格由认知风格、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系统等成分构成。

一、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1、场独立性——场依存型;2、分析型——综合型;3、系列性——同时性;

二、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三、性格。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

四、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它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第三节人格学说。

一、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二、人格类型说。

1、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2、对立型模式:a——b型人格;3、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

三、人格维度说。

人格维度:是将人格特征差异放在一个连续变量上进行描述的方法。

第四节人格成因。

1、生物遗传因素;2、家庭环境因素;3、早期童年经验;4、学校教育因素;5、社会文化因素;6、自然物理因素。

第五节人格测评。

一、测验法;二、投射法;三、情境测验;

要点重现:1、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3、人格由认知风格、气质、性格及自我调控系统构成。

4、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主要有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分析型——综合型,系列型——同时型加工等几种类型。

5、主要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类型说与人格维度说。

6、常用的人格测评有以下几种类型:测验法、投射法与情境测验。

7、影响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生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学校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与自然物理因素等。

第十章。第一节自我和自我完善。

一、自我的本质。

1、自我的定义:自我又称为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对自己所有身心状况的认识,其中包括生理状况、社会地位、动机、情绪状态、能力以及其他许多方面。

2、自我的结构。

1)主我与客我;(2)个人自我与社会自我;(3)镜中自我;(4)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3、自我的发展。

二、自我完善。

1、认识自我;2、悦纳自我;3、延伸自我;4、创造自我。

第二节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一、印象形成。

1、第一印象及形成;2、刻板印象。

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自我美化;2、他人美化。

第三节社会态度和偏见。

一、社会态度及概述。

1、社会态度的定义及功能。

2、态度与行为。

二、社会态度的形成。

1、社会学习;2、遗传因素;3、认知失调理论。

三、社会态度的转变。

1、信息宣传者(谁);2、信息源(什么);3、说服方式(用什么方式);4、信息接收者。

四、偏见。1、偏见:是指对某些特定团体的成员形成的一种敌意名负面的态度。

2、偏见的原因。

1)群体间的直接冲突:竞争是偏见的**;

2)早期经验:社会学习的作用;

3)社会分类:我们——他们的效应。

3、如何减少偏见。

第四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一、归因的一般概念。

1、海德的内外归因理论;2、凯利的三度理论;3、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二、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2、行动者——观察者效应;3、自我服务的偏差。

要点重现。1、自我名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对自己所有身心状况的认识。

2、自我结构可分为主我与客我、个人自我与社会自我、社会自我、镜中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3、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阶段。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创造自我是自我完善的四部曲。

4、第一印象具有认知的作用,会影响到以后的交往模式。首因效应会影响到第一印象的形成。可以通过自我美化和他人美化的策略来进行良好的印象管理,应用得当可以成功地提高个人魅力。

5、态度是指一个对人、事、物观点的持久性评价,涉及到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成分。态度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

6、态度的成型在很大程度上**于社会学习,观察学习和模仿是态度形成的一个重要**,父母及时地引导和强化对于儿童形成良好的态度有积极的作用。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的态度是符合认知结构平衡的一个状态。

7、态度的转变模式包括四种变量:信息宣传者、信息源、说服方式以及信息接受者。

8、偏见是指对某些特定团体的成员形成的一种敌意或负面的态度。引发偏见的原因主要有群体间的直接冲突、早期经验和社会分类等。可以通过接触假说和社会干预等方法来减少偏见。

第十一章社会行为。

要点重现。1、熟悉性、接近性、相似性及个人的外表和人格都会影响人际吸引。

2、爱情包括亲密、激情、承诺三种成分,按照三种成分的变化可以把爱情分为八种。童年的依恋类型将会影响个体的爱情。

3、对于助人行为发生的原因,生物学的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以及社会规范理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助人行为的发生需要经过六个阶段。由于责任扩散等原因,旁观者越多,给予帮助的人反而会越少。

4、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生物学理论、挫折侵犯理论、挫折——侵犯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人格、性别等个人因素与温度、**等环境因素一起共同影响侵犯行为。

5、个人动机、群体特征以及一些个性和文化因素会影响人们的从众行为。“登门槛效应”、“留面子效应”和引诱法是常用的诱导令人的策略。影响服从的因素有合法权利和社会规范的形成、责任转移、距离、权威性、性格特征等。

6、尽管竞争会引起一些消极的心理效应,但与合作相比人们仍然倾向于选择竞争。

7、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是群体决策中较常出现的两种现象。

8、他人在场能够提高个体做简单的任务的效率——社会助长,也会降低个体完成复杂任务的效率——社会抑制。

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熟悉性、接近性、相似性、个人特征。

10、从众、依从、服从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分是什么?

依从是指个体接受他人的请求,做出与他人期望相一致的行为现象。与从众一样,依从也是一种自愿行为,行为的理由是内在的。但是服从具有强制性和命令性,是对权威者的服从,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

与从众不一样的是,依从是针对一个特定的人的请求期望发出的行为,受到这个人对自己的直接或隐含的影响。而从众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自发产生的跟从行为。

第十二章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概述。

健康的定义:一种完整的心理、心理和社会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连续体:一极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另一极是心理各方面功能的良好发挥。处于中间状态的人,一方面虽没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但一方面其心理功能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那也就是一种亚健康状态。

三、压力与健康。

压力”在心理学著作中一般被称为“应激”。

一)应激的定义。

应激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从外部来讲,应激的产生需要有应激源,即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

其次,从个体内部来看,应激是个体内部出现的心理状态,它产生心理紧张,进而推动个体的应对过程。

再次,应激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它引起身体神经系统、腺体及激素系统的变化。

正是由于应激的存在,人们的身体才始终处于活动状态,能够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二)压力**。

1、灾难性和创伤性事件;

2、慢性应激源;

3、日常挫折。

三)应激的心理反应。

1、警戒阶段;2、抵抗阶段;3、衰竭阶段。

四)工作压力与倦怠。

五)压力应对。

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二)心理因素;(三)社会文化因素。

要点重现。1、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2、一般适应综合征描述了个体在对面压力时的生理反应,通常有三个阶段:警戒、抵抗、衰竭。

4、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处于同一连续体上。

实用心理学

实。用。心。理。课。总。结。我的心理之感。对于每个人而言,成功前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拼搏,成功时需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成功后需要良好的心情去享受。人的一生,获得财富与成就的关键,都始于健康的心理。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康心理,其抗压力才强,心理素质才高,心态才好,才会随着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的调整自己...

实用心理学

30 心理常识 别人没有你想象的快乐 斯坦福大学心理研究发现 我们总是有低估他人负面情绪的倾向。也就是说 我们总认为别人春风得意,而倒霉的那个总是自己。这是由于我们自身有关注负面信息的倾向,还有就是在交际中对方戴着快乐的面具刻意隐藏。别人并不像你看到的那么风光,知道吗?45 心理技巧 面试中常见的 ...

实用心理学

实用心理学摘录。1 人脉交际8大心理定律 1首因效应 首次见面给人好感觉 2诚信定律 热情是焦点,真2诚是最高点 3赞美定律 善赞美能博得人心 4面子定律 给人面子才善交际 5谎言定律 善意谎言助交往 6忍让定律 忍让能创和谐 7异性效应 男女具互相吸引力作用 8互惠定律 让对方产生 负债感 2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