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07:31:28 阅读 3520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在中医学思想指导下,吸取心理学的“影响”,突出中医特色,有别于医学心理学的新兴学科。 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则为心神疾病的防治确立了完整的体系。以后,又经孙思邈、张子和、李时珍、叶天士等历代医家的阐发运用,世代传承。

直至今天仍然用“心主神明”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身心疾病。

现代对中医心理学的发掘与研究

中医心理学相关著作

1、中医心理学(董湘玉著)

内容简介 2、中医心理学(张伯华著)

3、现代中医心理学(王米渠著)

4、中医心理养生谈(吴中云著)

内容简介 中医心理养生谈》目录。

现代对中医心理学的发掘与研究

中医心理学相关著作

1、中医心理学(董湘玉著)

内容简介 2、中医心理学(张伯华著)

3、现代中医心理学(王米渠著)

4、中医心理养生谈(吴中云著)

内容简介 中医心理养生谈》目录。

展开。编辑本段中医心理学概述。

概括起来有以下诸种理论:

形神合一论——中医学中的“形”与“神”是一个对立统一概念;“形”是指有形的物质“神”是指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内经》称“阴阳不测谓之神”。在人体;“神”用来说明复杂的生命活动及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中医认为“神”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形神俱备是人体生命的象征、形神分离就意味着死亡。

心主神明论——中医学认为“神”的一切活动都由心来主宰,叫“心主神明”。在中医学中“魂”“魄”“意”“志”均属神的范围。“魂”是指在“神”的指挥下的一种快速反应,亦步亦趋的低层次的精神活动;常和睡梦有关。

“魄”是指与生俱来的一些本能活动和感觉功能。“意”和“志”则是指记忆力和记忆力的保存。

心神感知论——中医认为人体所有感知觉都由“心神”主导,并通经络与感觉器官(目、耳、鼻、舌、身)相联系。

五脏情志论——是研究情志活动与脏腑关系的理论。“喜、怒、忧、思、恐、”称之这“五志”。七情五志是人类情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情志变化。

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是内脏机能的反应,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的,情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当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时,人的情志也相应变化。

如肝气盛时人易怒;心气盛时人易喜;肺气盛时人易悲;肾气虚时人易惊恐等。情志过急,又会伤及内脏。如暴怒伤肝;过喜伤心;忧愁伤肺,思虑伤脾,惊恐伤肾等。

阴阳睡梦论——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从形神统一的唯物观出发来解释人体的睡眠及梦境。梦是一种睡眠中的特殊心理活动,中医认为做梦时是人处在静中有动,阴中有阳的状态。一些正常的生理活动常常在睡梦中反映出来,如“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等。

对于和人体疾病号有关的梦,中医认为“淫邪发梦”这种梦亦有一定规律,如病在上多梦腾飞,病在下多梦坠落,病在膀胱多梦入厕,病在前阴多梦**。(有时是人类本能欲望的反应)阴气盛多梦涉水;阳气盛时多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格斗厮杀等。实际上没有无梦的睡眠,但如果出现恶梦不断,惊起梦游,夜夜梦遗等就是病态了。

编辑本段现代对中医心理学的发掘与研究。

尽管中医心理学有着久远的渊源,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心理学却并未被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加以研究。直到2023年,中医心理学的概念才被正式提出来。如果将中医心理学概念的正式提出作为学科建立的标志,那么,中医心理学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

自2023年之后,有关中医心理学的研究逐渐活跃起来。

2023年,成都中医学院成立了中医心理学研究组。

2023年,福建和江苏省分别召开了中医心理学专题讨论会。

首届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召开,到2023年,已举办了11届全国或国际中医心理学研讨会。

2023年,中国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2023年6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收集了来自中国、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泰国、英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的近300篇**。

经过这些年来的发掘、整理、研究,中医心理学已逐渐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学术体系,并出版了一批中医心理学专著。已出版的中医心理学专著包括:王米渠《中医心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马朋人、董建华《实用中医心理学》(北京出版社,2023年),王米渠《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23年),张伯华《中医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23年),聂世茂《黄帝内经心理学概要》(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2023年),王米渠《中医心理**》(重庆出版社,2023年),张子生《历代中医心理**验案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23年),潘菽、高觉敷《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朱文锋《中医心理学原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王米渠、黄信勇《中医心理学计量与比较研究》(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2023年),等等。

以中医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养生方面的著作也已出版了多部,并产生广泛影响,如杨力著《杨力心理养生忠告》(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吴中云著《中医心理养生谈》(农村读物出版社,2023年)。

此外,在西医心理学的一些专著中,也介绍了中医心理学内容,如陈力《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3年);关于心理障碍疾病的一些专著,如龚绍麟《抑郁症》(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年),也介绍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编辑本段中医心理学相关著作。

编辑本段1、中医心理学(董湘玉著)

书名: 中医心理学

作者:董湘玉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

isbn: 9787117089937

开本: 16

定价: 19.00 元

内容简介。本教材在写作思路中始终贯彻理论阐述与实际操作并重的原则,着重在提高本教材的临床指导价值上下功夫。在具体组织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时,合理掌握理论阐述的深度和层次,尽量使基础理论贴近临床实际,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价值。

在教学框架设计方面,强调教师易教和学生易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锻炼,在要求对中医心理学基本知识、关键技术等有效掌握和了解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中医心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中医心理学的概念

第二节中医心理学简史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中医心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中医心理学理论基础

第一节形神合一论

第二节心主神明论

第三节心神感知论

第四节五脏神志论

第五节人格体质论

第六节阴阳睡梦论

第三章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

第一节中医心理疾病的**病机

第二节中医心理疾病诊法与辨证

第三节中医心理疾病**原则

第四章心理疾病中医常用**方法

第一节意疗

第二节中医行为**

第三节气功**

第四节****

第五节针灸**

第六节药物**

第五章常见中医心理疾病

第一节郁证

第二节卑栗

第三节不寐

第四节脏躁

第五节百合病

第六节梅核气

第七节癫狂

第六章中医心理养生

第一节中医心理养生原则

第二节中医心理养生常用方法

第三节中医个体心理保健

主要参考书目

编辑本段2、中医心理学(张伯华著)

书名:中医心理学(中国传统医学丛书)

作者:张伯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1995)

编辑本段3、现代中医心理学(王米渠著)

书名:现代中医心理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

作者:王米渠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编辑本段4、中医心理养生谈(吴中云著)

书名:中医心理养生谈

作者:吴中云

isbn:9787504850294

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2008)

内容简介。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介绍了中医心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心理养生以《黄帝内经》为源头,渊源久远、内涵丰厚。本书介绍了中医心理养生的12种方法,包括品德修养、顺时调神、悦纳自我、节制欲求、调节情志、清静养神、调节个性特征等。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物质生活高度丰富的时代。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也大幅度地增大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本书结合当代人的心理问题,**了中医心理养生方法在青少年、中年人及老年人心理养生中的应用,并**了女性的心理养生。

中医心理养生方法可为当代人的心理养生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本书内容丰富、文字通俗,可作为各界人士进行心理养生的参考读物。

中医心理养生谈》目录。

第一章内心世界:阳光与阴霾

第二章孔子和老子的心理养生之道

第三章中医心理学: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的医学奇葩

第四章情志与健康

第五章中医心理养生的出发点和原则

第六章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方法

第七章摆脱抑郁情绪享受心理阳光

第八章青少年的心理养生

第九章中年人的心理养生

第十章女性的心理养生

第十一章老年人的心理养生

第十二章历代名医名人的心理养生

中医心理学 心理学之于医学

心理学之于医学。30年改革开放,使我们看到了在医学方面的一些巨大变化。然而世事的两面性也使我们看到了先进医学带来的弊端。新技术的出现使医生对患者的关心,爱好和亲密快速减少了,医生忽视了对患者生命的关爱,淡化了对病人的理解和尊重,使医患关系演化成了医生 机器 患者的关系。而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

中医心理学作业

本文的题目是 男女心理之异同 显然本文应该从两个方面来描述 一,男女心理相同的一面 二,心理的性别差异。但是由于,两性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研究系统,而且也没有太大的研究意义。因此,本文着重描述男女两性心理行为的差异。研究男女两性心理行为差异及其发生 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亦称 男女差异心理...

论中医与心理学

619009303 包琴芳。说到心理学与医学的关系,问过很多医学生,他们的第一反应似乎就都是在于医患沟通领域,查过网上心理学与中医的关系,结果似乎也没有非常乐观,虽然说现在有 中医心理学 这门学科,但事实上就是作为边缘学科来看待的。所以说就像之前老师在课上讲的那样,很伤心的听到人家说 心理学与中医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