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
第一章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根据一般的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据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与措施,调动一切内外积极因素,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种新的教育理念、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对它的丰富内涵,我们可作如下分析:
一)从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两部分:1)心理素质培养在素质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中介作用。培养心理素质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素质的全面发展,才有健全人格的发展。
2)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是要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和发展。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三个子项的内容:第一,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能力,使之能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第二,帮助进入了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摆脱这种状态,恢复正常状态;第三,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使之恢复健康状态。
3)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成长发展,能适应社会,能成长为健康的**。
二)从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种性质的教育:发展性教育是一种常规性、提高性和预防性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正常发展的学生;补救性教育则不同,补救,意即在预防无效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措施。这是一种矫正性教育,教育的对象是心理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
三)从形式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团体性教育与个别性教育两种: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状况,团体性教育又可分为团体发展性教育和团体补救性教育。团体发展性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
个别性教育是以学生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个别性教育分为个别发展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是面向绝大多数正常发展的学生的,所以它更适合于团体性教育的形式;而补救性教育主要针对个别“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它更适合于个别性教育的形式。
四)从实施途径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既有专门途径也有非专门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其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特点,决定了其实施途径的多样性。专门途径:
1.心理素质教育;2.心理咨询与辅导;3.
心理**。非专门途径:1.
各科教学(1.对教师自身的要求;2.对教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与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要求);2.
各项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非专门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作用原理类似于西方的“隐性课程”。这类课程并非真正的课程,而是主要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风、人际关系、集体活动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于无意识中接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
1,心理素质是人的三种基本素质之一(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
2,心理素质是在先天基础上,在个体与客体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属性或品质。
3,心理素质主要由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组合而成,个体的心理素质反映了其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心理素质的高低既决定着个体智力活动的成效,也决定着个体社会适应的难易和水平。)
4,在人的三种基本素质中,心理素质起着重要的、独特的作用:1.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发展的;2.心理健康又是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基础。
5,社会文化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及审美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6,人们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或亚健康状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
7,正常状态是相对而言的,通常指个体的认识、情感及行为表现符合一定社会的规范要求,也与其本人的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个体在没有遇到较大挫折或困扰时,其心理一般处于正常状态)
8,不平衡状态或亚健康状态是指,由于个体遇到的某些“生活事件”,如欲求不能满足、家庭变故、受到胁迫等,其心理处于挫折、焦虑、恐惧等“危机状态”,从而引起个体的不适应行为,如情绪低落、失眠烦躁、无理取闹、攻击他人等。一般而言,这些不适应行为或异常行为是在个体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属于一种偶发性行为,个体处于正常心理状态时是不会发生的。而是个体在负面情绪影响下企图摆脱其“危机状态”而采取的一些临时的、非常的应对措施。
9,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即是正常状态的反面,其特征是个体的认识、情感、行为表现等经常性地与一定社会的规范要求相矛盾或相冲突,并且,这些***行为和异常行为的发生可能既无确切的原因,也难以**和预防。
10,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人员在了解个体心理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施以一定的教育和辅导,促使其心理矛盾妥善解决、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品质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顺利发展的过程。
11,补救性教育是指在发展性教育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由心理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适应**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的心理障碍或轻微的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12,团体性教育即以学生的级、班、组为单位,或以具有不同行为、性格、性别等特征的学生为对象而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
13,团体发展性教育是对心理处于正常状态的学生实施系列的心理教育方案,以促使他们形成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心理素质。
14,团体补救性教育则以学生中值得注意或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为依据设计有关的教育方案,并以学生班组或具有共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小组为单位施行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改变不利的心理健康状态。
15,个别发展性教育指向心理状态发展正常的学生个体,主要工作是根据该生的心理素质实际,设计出适合他(她)心理健康发展的、系统的培养方案,以促进其心理机能的提高和适应能力的加强。
16,个别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指向存在着值得注意的、不利的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
17,心理素质教育是指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设计并实施各种方案,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的教育。基本特点:由教育者主动地设计及实施方法。
心理素质教育一般是发展性教育,面对的学生基本上是心理处于正常状态的学生。
18,心理咨询与辅导是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体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或排除各种有关的心理障碍,使之恢复到健康状态。
19,心理咨询:由教育者提供一个能自由倾谈的环境(咨询室或心理**),让学生(咨询者)主动前来咨询。这种形式的发生,一般是由于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但又无法依靠自我调节来解决,因而主动前来请求帮助。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所进行的调节疏导工作,称为心理咨询。
20,心理辅导:教育者发现心理或行为出现问题的学生,主动地与之沟通疏导,或者设计方案,在他们的配合下实施,这种形式通常称为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与辅导一般是补救性的,面对的学生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心理基本健康,其目的是使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提高适应能力;另一种是心理偏常的学生,他们既可能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存在心理障碍,也可能有一定的心理疾病症状。对这类学生,其目的是对其进行诊断与鉴别,针对他们的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以及性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调整和矫正,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21,心理**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已经产生较严重心理障碍的人员进行专门的调节、疏导工作,使之回复到正常状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发展性教育、补救性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内容: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健康维护。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形式:团体性教育与个别性教育。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专门途径和非专门途径。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特点。
七、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1,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包括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教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2,政治思想教育主要形成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科学的世界观;
3,道德教育则培养个体形成该社会关于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
4,心理健康教育则要形成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心理品质。
这三方面的教育都指向一个目标,即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之成为特定社会所需要的人。它们的区别在于:1.
从目标层次来看,政治思想教育是最高层次的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最低层次的德育工作,道德教育居于两者之间。2.从教育的内容差异来看,政治思想教育最具特殊性,因它是直接由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与上层建筑决定的,具有明确的排他性;而道德教育虽然也主要由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所决定,但不同社会的道德毕竟有一定的共性,因此不同社会制度下的道德教育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还是有一定共同的地方。
相对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品质则主要不是由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决定的,因而不同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更多的共性。3.从进行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来看,由于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不同,因此,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有明显的区别。
它们既相辅相成,又无法相互取代。
5,二者(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1)从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看,道德教育旨在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通过提供模范人物或道德榜样。
心理健康教育则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2)从所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来看,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3)从方法与手段来看,道德教育主要是一个教导过程。
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示范与社会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智育可为受教育者良好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知识及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良好的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又可进一步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1,智育即“智力教育”,是旨在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的教育。
2,智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1)认识的指向对象:智育的认识对象主要指向于外部事物(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具体来说,主要是语、数、英、物、化等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客观现象与规律。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以学习者本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作为认识的对象,即认识的对象指向于主体本身。2)教育的主要目标:智育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知识技能、促进智力的提高和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则除了强调认知层面的提升外,更以促进人的非智力因素及其品质发展为目标。
3)师生关系:智育的对象在称谓上清楚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上下、敬畏和服从的关系。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是一个问题讨论、心灵沟通的过程,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和尊重的。
三)心理健康与体育的关系:1.体育的主要功能还是在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体育的目标更多地体现在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锻炼意志,培养坚毅精神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活动中的主要目标就是,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增强自信心,学会选择合适的目标。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美育的基础,美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升华。美育在扩大视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力求使人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心灵更为敏感,更多地增强其积极的内心体验,提高生命的质量。
13课程设计
目的 掌握建账的基本程序及注意事项。要求 按照下述资料在kis专业版系统中建立账套并对其进行系统设置。资料数据 1.新建账套。存放路径 c program files kingdee kis 学员也可以根据业务需要指示保存路径 账套文件名 辉煌。账套名称 辉煌工业 行业 股份制企业。记账本位币 人民...
1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 计算机组成原理。题目名称 复杂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专业名称 计算机科学。班级 xxxxxxx 学号 xxxxxxx 学生姓名 xxx 同组人 xxx xxx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年月日至年月日。课程设计正文格式及主要内容如下 一 报告正文格式。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概述。1.1...
13年课程设计题目
一 立式数控铣床工作台 x轴 的传动机构及控制电路设计。1 技术要求。承重918公斤 含工作台 工件及夹具 工作台净重510公斤 工作台最大行程600mm 工作台面工作尺寸 宽 长 400mm 1200mm。工作台快速移动速度为15000mm min 导轨动摩擦系数为0.15,动摩擦系数为0.2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