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提纲

发布 2022-09-18 10:19:28 阅读 3368

市政学。

绪论。第一节市政。

一、城市与市:城市与市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1、城市与市的主要区别∶

2、城市与市的联系:

3、我国市的形成与类型。

二、市政的含义。

1、对市政这个概念进行分析和定义,主要学说有:

.城市政权说②.城市行政说:③.城市政治说:④.城市事务说⑤.城市政策说等。

2、市政主体与客体。

市政主体有广义、狭义之分:

市政客体或市政对象,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3、市政:就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

广义的市政: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各类非**公共主体以及广大市民,为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和管理目标,依据一定的市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而展开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狭义的市政: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域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三、研究当代中国的市政,应考虑以下一些特殊情况或重要因素:

1.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坚持、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2.从政治体制上说,中国不搞“三权分立”,而实行权力统一的原则,即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3.当代中国正在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市政职能要转变,市政客体会发生重大变化。

4.当代中国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

5.当代中国的“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

四、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2.历史性。3.整体性。4.综合性。5.动态性。

第二节市政学。

一、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市政学即研究市政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城市与城市化。

1.市政学首先要研究市政主体。

2.市政学同时要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

3.市政学还要研究市政目标。

4.市政学还要研究市政体制。

5.市政学要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

教材的体系结构(本课程所讲的主要内容)

二、市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市政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边缘学科,它同政治学、行政学、城市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市政学的历史发展。

1、西方的市政学研究。

2、我国的市政学研究。

第三节研究市政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

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

2.加强市政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

3.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

二、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恐天下不乱物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政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指导科学。为我们研究这门科学提供了根本性的方**。

1.系统的研究方法。

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城市概说。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的定义。

一)从城市的起源来看城市。

二)“城市”在不同学科中的定义。

1、地理学概念。

2、生态学概念。

3、经济学概念。

4、社会学概念。

三)城市的综合性概念。

四)城市与乡村划分标准的界定。

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

*联合国人居中心规定:市(city)的人口数量最低标准为20000人;镇(town)的人口规模最低标准为2000人。

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

加拿大:人口密度大于390人/平方公里为城镇)

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

荷兰:男子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0%)

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

埃及:省和地区的首府为城镇)

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

马耳他:没有农业用地的建成区为城镇)

6、中国关于城市设置的标准。

五)城市与城镇的区别。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生产要素的集聚性。

2、社会性。

3、经济性。

4、城市系统的开放性。

5、城市文化的异质性。

三、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

城市自同乡村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独立实体,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约五六千年,主要分布在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水域附近,包括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

聚落:含义,理解和把握三点:是一个物质实体,是一种社会实体,形成了聚落体系。

纵观城市的产生过程,原始社会到奴隶时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原始社会后期,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为标志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为城市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在原始社会的瓦解时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初期,伴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扩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

二)城市的发展。

1、原始城市阶段。

特点:城市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发展速度极其缓慢。城市居民的活动分散,许多居民还从事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而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相对较弱;代表性城市: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雅典,罗马。

2、封建城市阶段。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2023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特点: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的功能趋向多元化,日益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传播的中心;城市形成的途径开始多元化,数量增多,城市分布的范围更加广泛;个别城市的规模扩大,但绝大多数城市的规模仍较少。

城市发展缓慢,未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的消费型和城乡分割。代表性城市:

中国唐代的长安,宋朝的东京,欧洲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3、近代城市阶段。

大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城市的数量猛增,规模急剧膨胀;城市的结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市真正成为了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发展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普遍发展。

城乡差距拉大,关系对立。城市病的产生和蔓延。

4、现代城市阶段。

城市发展呈现多样性,职能从综合性到专业性,形成了城市体系。城市成为了人类的主要聚集区。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三)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1、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

2、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

3、形成诸多国际性城市。

4、开始启动生态城市建设。

第二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一)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身份,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的过程。

广义上,城市化既伴随着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数量和用地不断扩展的过程,也伴随着城市经济活动、文化形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域不断扩散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扩散及其带来的乡村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向城市的趋近,可以作为衡量城市化范畴的主要指标之一。

2、城市化水平指标。

城市化水平可以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市三类产业的产值构成以及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反映出来,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目前世界性组织及大多数国家最常用的指标。

3、城市化速度指标。

这一指标主要是通过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的速度和城市数量增长的速度体现出来。其中人口向城市集中、迁移的速度是主要方面,因为城市数量增长的速度必然会反映在人口向城市集中、转移的速度上。

4、城市化质量指标。

城市化质量的衡量,一般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在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城市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方法,此方法包括城市生态、经济、居民生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文化生活、娱乐、交通等指标。城市化质量指标并不是一个复合性的指标,它只是对城市化质量这个方面做出了测评。

二、城市化的类型。

一)按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划分。

1、积极型城市化。

2、消极型城市化。

1)过度城市化。

2)低度城市化。

二)按以城市为中心考察人口的流动方向划分。

1、向心型城市化(集中性城市化)

2、离心型城市化(扩散性城市化)

按具体形式可分为:连续分散型城市化(外延型)和跳跃型城市化(飞地型)

按空间形态可分为。

1)郊区城市化。

2)逆城市化。

三、城市化的动力。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4、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5、制度化安排和变迁对城市化有重要影响。

6、交通运输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1、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互促共进规律。

2、城市化阶段性发展规律: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3、城市化进程非均衡发展规律。

4、大城市超前发展规律。

第三节中国的城市化。

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

1、城市化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2023年—2023年]

2、城市化高度发展阶段—[2023年—2023年]

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2023年],在这一阶段中逐步形成的户口管制、限制人口流动、知识青年回乡、以分散为特征的“三线”建设,以及取消城市规划等政策措施等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

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2023年至今]

二、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导城市化进程。

2、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3、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

4、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的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徙。

5、大量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

三、低度城市化的政策效应。

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既有积极的效应,也有明显的负面效应。

1、低度城市化的原因和积极效应。

2、低度城市化的负面效应。

1)城市化滞后直接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

2)低度城市化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

3)城市化滞后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

4)低度城市化限制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四、中国城市化的方针。

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

2、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

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

第四节城市功能、结构和类型。

一、 城市结构。

一)城市的经济结构。

1、城市的产业结构 2、城市的企业结构。

2019市政建造提纲

1000城镇道路工程。1010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1011掌握城镇道路分类与分级。1012掌握沥青路面结构组成特点。1013掌握水泥混凝土路面构造特点。1014熟悉沥青混合料组成与材料。1015了解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应用。1020城镇道路路基施工。1021掌握城镇道路路基施工技术。石基路基施工要...

市政学作业

市政学 平时作业1 1 当代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体制与模式省思。2 当代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以城市交通为例。3 城市住房管理 国际经验与中国出路。4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背景 现实问题与政策创新。5 当代中国城市公共事业改革的民营化与社会化现状与趋势 以江苏宿迁为例。6 当代中国城市...

市政学作业

简述我国市政职能发展的具体要求。撤消部分职能。把资源的基础配置权逐步由 转交给市场,及其所属机构同企业之间不再保持上下级的隶属关系,通过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使城市 逐步退出竞争性经济领域和城市社会自治领域,撤销其企业经营管理职能。转移部分职能。即按照 政企分开 政事分开 的原则将属于资源配置 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