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试题

发布 2022-09-16 09:16:28 阅读 6744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四书五经:

2、唐诗:3、 三顾茅庐: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旅游”一词我国最早见于南朝齐沈约的《悲哉行》:“旅游媚年春,__

2.南朝宋___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认为是开创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

3.《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集,经过___的订正后,共留下305首诗歌,称之为诗“诗三百”。

4.唐代僧人___游历黄山、建寺,成为黄山最早的开发者,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个攀登天都峰的人。

5.一般认为,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__是中国第一副楹联。

6.王安石《元曰》诗“千门万户瞳瞳日。

7.孔子名言“知(智)者乐水,__

8.《蒹葭》:“蒹葭苍苍,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9.朱熹《天柱峰》“屹然天一柱,__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10.郦道元的___是一本地理学名著,也是一本著名的散文集。

11.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是在___时期形成的。

12.“天河挂绿水,__李白《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

13.游记文一般包括游记,__和___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安徽山水诗兴起于___

a.三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春秋时期 d.南北时期。

2.清代安徽最有代表性的山水诗人是___

a.方苞 b.姚鼐 c.施闰章 d.吴敬梓。

3.著名词人姜夔的作品《淡黄柳》描写的是___的景色。

a.安庆 b.巢湖 c.合肥 d.黄山。

4.“黟山”一词最早见于以下哪本书? _

a.《水经注》 b.《徐霞客游记》 c.《诗经》 d.《尚书》

5.东汉末年,著名的我国第一首五言长诗《孔雀东南飞》产生于今___一带。

a.庐江 b.东至 c.怀宁 d.太湖。

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___的自撰堂联。

a.曹操 b.林则徐 c.李白 d.包拯。

7.楹联作为旅游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大约开始于___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8.“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与下列哪位名人有关___

a.陶渊明 b.李白 c.谢眺 d.杜甫。

9.“不敢越雷池一步”典故中的“雷池”位于哪个地方?__

a.灵璧 b.含山 c.怀宁 d.望江。

10.“风声鹤唳”描述的历史与下列那个战役有关?__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垓下之围 d.官渡之战。

11.清末,安徽出现了一批年轻诗人和女诗人,其中“不作人间字,长留天上文”一诗出自___之手。

a.陈世熔 b.潘奕书 c.吴山 d.吴仲芳。

12.被称为“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盅”的文学家是___

a.李白 b.苏轼 c.欧阳修 d.王安石。

13.“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出自___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a.谢灵运 b.谢脁 c.李白 d.欧阳修。

14.中国第一部讽刺**是___

a.《儒林外史》 b.《官场现形记》 c.《老残游记》 d.《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5.下列作家不是安徽籍的是___

a.方回 b.郑玉 c.祖榭 d.庾天锡。

16.李白诗“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中“菡萏”指下列哪类花___

a.菊花 b.莲花 c.牡丹 d.桂花。

17.李白诗“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中的“一仞”是指___

a.八尺 b.六尺 c.十尺 d.十二尺。

18.“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出自___的诗。

a.萨都剌 b.施闰章 c.苏轼 d.黄庭坚。

19.李鸿章的《姥山塔碑记》中的“姥山塔”位于下列哪个地区___

a.六安 b芜湖 c.合肥 d.巢湖。

20.施闰章的《游九华山记》中提到的“金地藏塔”即今日的___

a.肉身宝殿 b化城寺 c百岁宫 d.天台寺。

21.旅游消费的实质是___

a.物质性消费 b.精神性消费 c.文化性消费

22. .著名作家郁达夫由浙江进入安徽,写下《出昱岭关记》、《屯溪夜泊记》、《游白岳齐云山记》。

a.2023年2月 b.2023年3月 c.2023年4月

23.2023年7月,***黄山讲话后,黄山及周边景点为题材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发表,主要有___山居谈往》等。

a.季羡林 b王朝闻 c .陈从周

24.《淮南子泰族训》反映了我国先民的___山水观。

a.宗教 b.哲学 c审美

25.中国山水诗的真正兴起在___之际,要比欧洲早___多年。

a.南朝晋宋 1000 b.南朝晋宋 1500 c.南朝晋齐 1000 d.南朝晋齐 1500

26.建安时期,曹操的___是一首比较典型的山水诗。

a.嵩里行 b.观沧海 c.却东西门行

27.唐代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是___时期的代表,表明山水诗艺术已达到成熟境地。

a.初唐 b.盛唐 c.晚唐

28.郦道元《三峡》中的“亭午”含义是___

a.驿站 b. 正午 c上午 d.下午。

29.吴均《八公山赋》中“华阆”指下列哪个城市___

a.淮南 b. 亳州 c合肥 d.寿春。

30.姜夔《满江红》:“相从诸娣玉为冠”中“娣”指___

a.妇女 b. 未出嫁的女子 c侍从的女子 d.小女孩。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搭配正确的是___

a.谢灵运———游敬亭山》

b.李白———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

c.苏轼———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d.刘禹锡———晚泊牛渚》

2.游记文包括___

a.山水记 b.游记 c.亭台记 d.杂记。

3.下列属于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有___

a.《游敬亭山》 b.《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c.《江上望皖公山》 d.《独坐敬亭山》

4.下列诗句属于描写九华山风光的有___

a.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b.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c.五钗松拥仙坛盖,九朵莲开佛国城。 d.滴翠峰前天柱高,云门清醮发仙璈。

5.小品文包括___为题的文章。

a.序 b.书 c.赞 d.碑。

6.下列楹联出现在黄山地区古村落的有___

a.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b.饶诗书气有子必贤,得山水性其人多寿。

c.慈孝后先人伦乐地,读书朝夕学问性天。

d.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7.下列典故发生在安庆地区的有___

a.班门弄斧 b.王祥卧冰 c.孔雀东南飞 d.解衣敬酒。

8.下列典故与项羽有关的有___

a.竖子不足与谋 b.四面楚歌 c.瞒天过海 d.卷土重来。

9.下列典故说法正确的是___

a.“刮目相看”出自《三国志》。

b.“草木皆兵”说的是淝水之战。

c. “亡戟得矛”选自《吕氏春秋》。

d. “望梅止渴”的主人翁是项羽。

10.下列典故选自《史记》的有___

a.价值连城 b.百发百中 c.霸王别姬 d东施效颦。

11.旅游具有其他生活方式所不同的___等特点。

a享乐性 b.欢悦性 c.新奇性

10. _是元代山水诗人的杰出代表。

a.元好问 b.马致远 c.萨都剌

11.下列关于成语典故说法正确的有___

a.早在有文字记载之初,成语和典故就应运而生。

b.成语源于民间的熟语,是习惯使用的固定词组。

c.成语在汉语中多数由4字组成,形式多样,**也出自各个方面。

d. 成语大多有特定含义,有些从字面即可理解,而更多须知道它的**才知其含义。

12.下列关于成语典故说法正确的有___

a.典故形式多样,都具有固定的**和出处,有一定的意义。

b.成语典故在形成过程中有着希翼达到激励、训诫等目的。

c.恰当运用成语典故,能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安徽历史,深层次地认识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

d.作为导游,准确而又熟练地运用成语和典故,不仅使语言富含哲理,形象生动、简练,而且不乏诙谐幽默。

13.“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句中“山寺”是指___

a.天竺寺 b.灵隐寺 c.化城寺 d.净慈寺

14.朱元璋写的山水诗主要有___

a.凤凰台 b.燕子矶 c.宿小孤山

15、戊鼓是___

a.早晨敲鼓 b.驻军击鼓 c.傍晚击鼓

五、根据诗词上句补充下句(每题1分,共10分)

1.明月松间照,__王维《山居秋暝》)

2.吴宫花草埋幽径,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春潮带雨晚来急,__韦应物《滁州西涧》)

4.无端陌上狂风急,__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之二》)

5.今朝试卷孤篷看,__朱熹《水口行舟》)

6.欲把西湖比西子,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试题

旅游文学试题 二 一 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15分 1 词牌 2 元曲 3 旅游 二 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 诗经 采薇 昔我往矣,今我来思,2 在 楚辞 里有大量描写山水的诗句,像 湘夫人 洞庭波兮木叶下。涉江 霰雪纷其无垠兮,3 南朝宋 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认为是开创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4 唐...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试题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 试题 四 一 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15分 1 宋词 2 徐霞客游记 3 唐宋八大家 二 填空 每空1分,共15分 1 诗经 曾写到 驾言出游。2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今我来思。3 在 楚辞 里有大量描写山水的诗句,像 湘夫人 中的洞庭波兮木叶下。4 唐代山水诗人名家辈出。以为代表...

论旅游文学作品的价值

作者 赖琳。旅游纵览 行业版 2014年第08期。旅游文学伴随着旅游活动而产生,因旅游活动的发展而逐渐繁荣。旅游文学作品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文化渲染和有意无意的宣传,对旅游活动产生积极作用。文人墨客的名篇佳作是社会的公共财富,为旅游产品的营销 目的地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提供了素材,可促进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