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专业成长

发布 2022-09-11 15:01:28 阅读 8329

格调。**砚老师推荐《格调》这本书读,只读了一个序言就深受启发,这里摘录一二用以自勉,同时希望朋友们都能够有所得,这本书能够颠覆我们的思维模式,书予有缘者读。

法国后现代大师罗兰·巴特,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他所希望的理想生活,他说:"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闲暇。"钱和权力对于一个生活在商业社会里的人来说不可全无,否则你会生活得没有尊严和安全感。

但无止境地追逐金钱的生活也不值得,因为缺少品味。那么罗兰·巴特渴望得到大量闲暇用来做什么呢?他简单地回答道:

"读书,写作,和朋友们交往,喝酒(当然是葡萄酒),听**,旅行等等。"简言之,过有品味的生活。

“书中讨论的是美国社会中的等级现象,但市场经济带来的世界化趋同态势,美国对全世界其他国家越来越深的商业和文化影响,使得本书中描述的种种现象,已经可以在中国找到今人悲哀的对应。美国昨天和今天的等级困境,也许就是中国明天的生活闹剧。如果本书能够成为一面镜子,使国人可以从中看出每个人未来的或正在显露的鄙俗和丑陋,从而开始注意培养品味和生活格调,也许还来得及避免跌人恶俗的低级生活趣味。

”这句话说的太好了,让我想起收音机里听到中国是奢侈品最大的消费群体这一新闻,富人在标榜自己的地位,却反而降低了自己的品味。其实一场等级重新洗牌划分已经在悄然进行,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将被定位,只不过这种定位不单纯以钱的多少为标准。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种标准,无论你承认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有品味有生活格调立刻能够使人们对你刮目相看(文化痞子和玩世不恭者除外。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的人数同前几年相比正在越来越少),使你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欣赏,因而提高了你的社会地位。金钱固然重要,但是只有金钱并不能使你获得普遍的认可、尊重和赏识。

你怎样花你的钱,用它带来什么样的消费,这些消费使你呈现出什么特征,则成为更加要紧的问题。”这是译者的话。

事实上,在中国,一种新的社会生活观念已经或正在开始形成。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到,无止境地追求金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也未必可以顺利地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追逐金钱耗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和创造性,而珍贵的不能重复的生命却在悄悄地流逝。

不管现实中存在多少令人沮丧或使人激动不已的事实,有人发财致富,有人陷于贫困,但处在这两极之间的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正在得到明显的改善。他们不再是穷人,尽管他们也远远没达到富人的收入。正是这一部分人发出了追问:

我们是谁?我们属于什么阶层?如果不喜欢追逐金钱,我们的希望在那儿?

我们的未来是什么?这个社会在金钱统治的道路上还会走多远?

接近上层的人们认为品味、价值观、生活格调和行为方式是判断等级身份不可或缺的标准,而对金钱、职业或受教育程度则未加考虑。

报酬……在生活中是别人对你的尊重和赞赏。忽略和轻视,则是对你的惩罚……渴求他人尊重的欲望就像天然的饥饿感那样真实,而世人的忽略和轻视则像痛风病或结石一样引发剧痛……"大约与此同时,爱尔兰诗人托马斯·莫尔也感到,随着美国确立了主张人人平等的宪法,一种特殊的困境已经降临到美国人的生活中来。他将华盛顿特区的公民们描绘为某种"生来是奴隶,却想奋斗成为主子"的人。

三十年后,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一书中,精确地触及到这片土地的特殊问题:对等级的渴求。他写道:

"没有任何其他地方的公民像这个民主国家的公民一样显得如此无足轻重。"而结果就是,"这里的人们要付出世上最多的艰辛和努力来获取——恐怕这个词远不够正确——地位"。

一位广告作家向某种咖啡桌的潜在购买者展示了极具**力的美国式眼光:"为您良好的品味创造一种优裕,温馨、感性的暗示!这种暗示能使您在任何一个想象的环境中,召唤尊敬和关注。"

在民主时代,欢乐要比贵族时代来得强烈,有极多的人可以分享欢乐。"但他又补充说,在人人平等的氛围中,"人们的希冀和欲望更经常地被摧毁,灵魂所受的折磨和烦扰更大,因此要更加细心地照料自己。"幽默作家罗杰·普莱斯在《伟大的鲁伯革命》(1970)中,甚至将等级嫉妒理解为对平等主义的报复。

他这样区别平等主义和民主:"民主要求它所有的公民生而平等,而平等主义则坚持所有公民应死而平等。"l·r·哈特利曾在**《外貌公正》(1960)中讽刺过一个多少与我们今天相似的未来社会。

那里的人们持有一种"对美丽外貌的偏见"。而**的整容外科大夫矫正了每个人外貌的不平等。这里,解剖刀决不是用来使人们变得美丽——它被用来使人人变得相貌平平。

从这一点上来看不平等是必然的,企图消灭它是错误的,也将是失败的,这让我想起了实验共产主义的失败。

无论我们就平等发表什么看法,我认为每个人在某方面正日渐体会到奥斯卡·王尔德曾谈到过的一点:"人类的平等博爱井非仅仅是诗人的梦想;它是一个令人十分沮丧和深感羞辱的现实。"似乎,我们从内心深处需要的是差别,而不是聚作一团。

差别和分离令我们兴趣盎然,融合则令人油然生厌。让我想到那句话:“和而不同”前提是和但落点在不同上。

读书与专业成长

书予有缘人读。去年夏日参加俄罗斯高研班,收获了两本书,分别是贡布里希的 艺术的故事 和石涛的 石涛画语录 非常有意思的是,外文书 艺术的故事 是从同学老杨接触到的,而 石涛画语录 却是俄罗斯外教维达利给我们推荐的,还记得当时翻译搜畅刮肚而且非常不准确的说出 石头 两个字时的尴尬表情,后来在同学们的反...

读书与教师专业成长

读书与教师专业成长 学习体会。寒假王校长安排老师们读陶继新老师关于 读书与教师专业成长 的报告,我深深为陶老师渊博的知识 深刻的见解所折服,敬佩之余,静静地感受着心灵的净化 生命的启迪。首先,为生命阅读,做生命的规划师。陶老师在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了教师读书是生命成长的必需,教师作为一个育人者,有着特...

读书与教师专业成长

三河二小舒漫。在 拯救男孩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 0 18岁男孩父母与教师必读。正是这句话吸引了我。因为家有男孩,因为在教学中遇到了一些看似有问题实则正常的男孩。希望这本书能给我解疑答惑。这本书的作者是 2008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 孙云晓与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李文道博士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赵霞博士。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