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傣族的民俗文化。
院系:学生姓名:
学号: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2023年 12月
1.摘要。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
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根据202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洞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百越”“骆越”民族的后裔。
具有共同的分部区域、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语言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和相同的语法结构。
2.关键字。
傣族文化介绍舞蹈民族。
3.正文。一) 民族概况
我国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 金平等 30 余县。居住山间平原地区,属**带气候。
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傣族人口数为 1158989。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本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尽相同。
20 世纪 50 年代进行了文字改革。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汉晋时称之为“滇越”、“掸”、“擅”、 僚”或“鸠僚”。
唐宋时称“金齿”、“黑齿”、“茫蛮”、“白衣”等。元朝时“白衣”又写作 “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后称之为“摆夷”。
解放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傣族历史悠久,远在公元 1 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公元 109 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地区是益州郡的西南边疆。公元六十九年,增设永昌郡。
傣族地区属永昌郡管辖。当时,傣族先民的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 带着**师和魔术家来到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奉献乐章, 表演新颖的技艺。 博得了东汉王朝的赞赏与欢迎,被赐予金印、紫绶,其首领还被封为“汉大都尉”, 从而和东汉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公元八世纪至十三世纪,傣族地区先后隶属于以彝族、白族为主体建立的云南南诏蒙氏政权和大理段氏政权。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于云南行省。元代开始在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在云南西部傣族地区设置金齿宣抚司,管辖德宏等地傣族,在南部傣族地区设置彻(车)里军民总管府,管辖西双版纳等地。明代,又在元代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在西部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在南部设车里军民宣尉司,并设较小土司区,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在广大傣族地区任用世袭的土司、 土官, 大大加强了元、 明王朝对傣族地区的统治。
清代,基本上沿袭元明旧制,但在社会经济较为先进的内地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委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国民党**统治时期,在边疆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继续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加深了傣族人民的苦难。
二)傣族基本情况介绍
1.傣族地理位置及环境情况介绍
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 30多个县。傣族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被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宜于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享有“滇南谷仓”的美称;德宏地区“芒市谷子,遮放米”誉满全省; 大部分傣族地区都是我省产粮基地和经济作物产区。
2. 傣族历史发展演变介绍。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唐以来史籍称傣族为“黑齿”、“金齿”、“银齿”或“绣脚”,又称傣族为“茫蛮”或“白衣”;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自元至明,“金齿”继续沿用, “白衣”则写作“百夷”或“佰夷”。
清以来则多称为“摆衣”。但以上都是他称,傣族自称,则一直是“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按照我国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3. 傣族的社会文化简介。
傣族有傣那、傣雅等多种自称,汉语称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饰上有一些差别。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 过去有过不同形体的那文、 傣蹦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五种文字,现较流行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这两种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来。
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傣族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在傣族聚居区西双版纳、 德宏等地,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同时,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信奉关帝、观音的,也有少数信仰**教的。
傣族的民族节日,各地虽不尽相同,但都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在西双版纳、 德宏等傣族聚居区,主要节日有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跳摆。傣历新年俗称“泼水节”,傣语为“桑勘比迈”、“梭贺桑勘”,时在傣历六月(公历四月),节期三至五天不等。
活动内容有采花、堆沙、浴佛、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动更是傣历新年时的重要活动内容。关门节和开门节,傣语为“毫瓦萨”和“奥瓦萨”,系由佛教术语 “萨沙那”演变而来,意为“斋戒”。在傣历九月至十二月(公历七至九月),这三个月正值雨季,人们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听经,停止其他活动;男女青年不能恋爱和结婚, 称为关门节。
雨季结束,丰收即将到来的时候过开门节,届时,男女青年们穿上新衣, 成群结伙,敲鼓敲锣,走村串寨,最后到佛寺举行赕佛。过去在夏历二月初八举行跳摆:村寨中的男人们备丰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献佛,然后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别持小钹、大锣、象脚鼓跳舞,舞毕痛饮而散。
这种跳摆活动现已不多见。过去在跳摆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也叫“做大摆”,白天诵经,晚上有歌舞演出,现在也不进行了。 在多民族杂居区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与其他民族共过春节、赶花街等活动;有的地方有祭龙树和祭祖活动,只有少数几个地方有祭把性舞蹈存在。
三)的傣族舞蹈的特点。
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骄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 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
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 形式多样的特色。
4.总结.
1)饮食.早晚两餐. 有嗜酸之癖好, 各种蔬菜均要加入特制的酸汁, 然后晒干存放, 每餐於煮菜或煮汤中加入少许, 便酸味十足, 几乎是每餐不可少的一味菜.不食粳米, 而食糯米, 饭用瓦甑蒸熟吃.不吃羊肉.男子喜欢饮酒.爱嚼槟榔, 拌入石灰膏、芦子、切碎的草烟, 嚼至满口流涎, 犹如喷血. 竹筒饭.把米装进香竹竹节里, 灌水后将筒口塞紧烧烤.竹筒表层烧焦时, 饭也熟了.竹筒饭特别清香.(二)傣家竹楼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 凡翠竹围绕, 绿树成荫的处所, 必有村寨.竹楼可避湿、避热.傣家竹楼充满热带的田园风味, 步上木梯坐在凉台金黄色的篾席上, 可以观赏寨子里和谐的生活情景.好客的主人会端出一张小竹篾桌, 摆上用芭蕉叶包着的糯米饭和用竹筒盛着的米酒招待客人.(三)傣族将大大小小的节日都叫做”摆”.按傣语原意, 赶摆即盛大的节日或集会活动.摆场上琳琅满目的货摊上放满了食品和用品, 特别是傣家独具一格的筒帕、银手饰、软耳丝等更吸引游客.(四) 泼水节每年傣历六月十二 (清明节后 7 天) 开始为傣历新年, 为期 3~5 天.从清晨开始就举行堆沙、泼水、丢包和赛龙船等活动.其中, 最富於民族特色的就要数泼水.这是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清早, 先采来鲜花作花房.然后挑来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之洗尘.接着大家便互相泼水, 往往泼得浑身湿透.傣族认为以清水互相泼洒, 是祝福、消除病魔和应节气.因此泼得多是友善的表示.被泼者都报之以笑脸.这一嬉戏, 直到街中水流成河为止.
2)褚建芳著:《人神之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
3)江应梁著:《傣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23年版。
4)王松著:《傣族诗歌发展初探》,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版)2023年版。
5)张公瑾,曹成章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集成资料》(傣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23年6月。
选修 民族风情与旅游
民族 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民族风情 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的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 服饰 乡土工艺,甚至到需要细心观察和体会的...
选修3 3课时作业
选修3 3 第。一 二节课时作业。1 下列关于分子运动和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它说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b 在真空 高温条件下,可以利用分子扩散向半导体材料掺入其他元素。c 如果气体的温度升高,那么所有分子的速率都增大。d 在温度相同时,氢气与氧气分子的平...
选修3 5课时作业
且等长。b 由静止释放小球以便较准确地计算小球碰前的速度。c 两小球必须都是钢性球,且质量相同。d 两小球碰后可以粘合在一起共同运动。2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以下实验 a 先测出滑块a b的质量m m及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查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b 用细线将滑块a b连接,使a b间的弹簧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