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作业

发布 2022-08-22 22:10:28 阅读 7901

知性德育的超越———生活德育。

读《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有感。

在时代发展迅速的现代,许多的问题不断的呈现出来,社会的技术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孩子们的教育在不断的深化,老师的重要性也在增强。但是,这只是表面的现象有许多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去关注,尤其是道德问题。纵观现在的社会,道德的缺失是非常的严重的。

从之前的马加爵事件到现在的小悦悦事件,无一不体现了人们道德的缺失和人性的泯灭。再关注到现在的教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的学校强调书本知识,把老师认为好的应该做的告诉学生,让他们以一种教师所期待的形式去成长而忽略了他们自己本身所散发的东西,因此有时候当学生不再听从教师时,他们的道德便受到了考验。因此我阅读了高德胜老师写的《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的为我们解释了当代教育大多数是知性教育,知性教育是如何形成,它如今面临的困境以及提出了知性德育的超越:

生活德育。查阅资料得知20世纪末,受西方“生活世界”理论的影响,我国德育理论界展开了反思和批判,“回归生活世界”逐渐被确立为德育发展的新理念。在呼唤人性复归,强调以生为本的今天,学校道德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分隔已使学校道德走入了误区。

放眼当下的中小学学校德育的现状,一个不用遮蔽的事实仍然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是重视德育的,行为上是在积极地实践与探索的,也获得了一些改变,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中小学德育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惑,这是毋庸置疑的。德育还难以适应新形势的挑战,承担不起新时期赋予它的伟大历史使命,中小学学校德育的改革还任重道远。

高德胜老师曾经是一位山村老师,在考上首都师范大学后攻读硕士,从此走上了大学讲台,而后又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他以道德教育为主要方向进行研究。这本书有一个绪论和五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

知性德育引论;第二章:现代社会与知性德育的形成;第三章:知性德育与现代教育的困境;第四章:

超越知性德育的探索;以及第五章:知性德育的超越生活德育。

什么是知性德育?知性德育就是知识德育、思维德育和知化德育。书上说知性德育所进行的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道德研究技能”的训练。

他还指出现代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本质上就是知性教育。现代德育知性化的社会根源在于:首先,现在社会是理性与价值失衡的社会,其次现代社会也是科学主义大潮涌的社会,最后现代技术在很大的程度上完成了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构造,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麦当劳化了。

我很同意这样的说法,麦当劳是现代社会的宠儿,从中可以折射出太多现代社会的问题。麦当劳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他为消费者、工人和管理人员提供了效率、可计算性、可**性和可控制性。现代社会关注的并不是麦当劳本身而是麦当劳文化的扩张,即社会的麦当劳化。

因此,我们所知道的社会机构包括政治、教育等都在用麦当劳的运作规则。追求效率而忽视了人的本身。这就是导致现代道德缺失的重要的一点,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年老师都在重复的讲述着课本上的知识,千篇一律并没有变化,教师也懒得在这样的流水线中做变化,更随着已经设定好的步子在不断地重复,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并没有很大的自主性,只是去接受老师所谓的好的东西,正确的做法,然而他们自己本身并没有对这件事产生什么概念,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了追求效率,德育变成了与智育并无多大差异的道德知识传授,一堂课可以讲许许多多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美德知识;同样是为了追求效率,德育变成了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堂课可以解除许许多多的虚构的“道德应用题”。在德育课程方面,学生的品德发展,是用一张试卷的得分来衡量的、考核的是学生“记得什么”、“记得多少”等。因此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阐明了现代德育重道德思维、重道德知识而轻道德动机。

道德情感的倾向恰好是其追求可**性、排斥不确定性的写照。

通过阅读本书,我了解到德育与教育的割裂是如何产生的。我们知道德育与教育始终都是一体的。我国古代教育是以德育为基本价值取向的。

但是现代教育中智育的地位在不断地提升,知识的语言成了支配性的语言,道德的声音越来越弱,现代教育产生了求真、求知而不追求善的倾向,德育与教育尤其是智育开始分割。往后就有内容与形式的割裂、认知与情感的割裂。知德与行德的割裂,最重要的就是德育与生活的割裂。

人的德性发展与智性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 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生活的隔离阻断了学生德性发展的源泉和渠道, 理论说教无疑于缘木求鱼。因此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超越知性德育的探索,现代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技术在不断的提升,首先中国提出了活动德育模式以作为“当代主知主义的道德教育”的一种补充。

主要是指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兴趣和道德需要为基础的,以促进个体道德的整个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目的现实的社会交往活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并不彻底。美国则是人格教育的回潮,强调人格的重要性,但是它过于的理想化了,并没有真正的深入知性德育的根本,因此出来的人格教育实践又回到了知性德育所批判和超越的灌输老路上去了。

因此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也是人们所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生活德育。个人以其生与活的人生体验砥耘属于自我的生活,因此生机盎然、五彩缤纷的生活便决定了生活的特性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决定了学校的德育实践应建立在学生自我体验的生活这一根基之上。因此,使德育由灌输式的道德说教向整体性、体验性、终身性、开放性以及实践性的回归生活德育转变, 成为当今德育摆脱困境,提高实效的出路所在。

从德育起源的历史审视来看,在人类文明乍现的原初社会,学校教育产生之前,道德教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合二为。

一、融为一体的,尚无独立存在的形态样式,原初人们的生活是德育的生活,德育是生活的德育。从个人成长历程的视域以观,儿童在入正式的教育机构学校之前便已具备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在与同伴游戏打闹的娱乐活动中已具备了道德规则、道德概念的最初形态。因此,儿童在学校中并不是一张白板,任凭教师对其进行道德涂抹,而是有着深邃的内心世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以往的道德体验,依凭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当下生活情境的道德冲突,对其进行道德的启发、熏染。

反之,如果认为儿童无知、幼稚, 对于他们以往的生活体验弃之不顾,那所谓的道德教育便不可避免地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无论是从道德的社会历史审视还是个人成长历程的观照都启迪我们,德育起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必需。因此,不是先有道德而后产生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而是相反,社会生活才是根本的前提,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是人的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部分。

一方面,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是人之成为人所不可或缺的道德教育,人一降生到这个世界,就面对和经历着家庭和社会生活世界直接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一个人只要受到了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他也就能够适应最基本的正常道德生活了。这个章节有武校节内容:一、生活德育的本体论;二、生活德育的理论构想;三、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四、学校非日常生活中的德育;五、终身德育。

它的每一个小节都写得非常的细致与周到,我觉得读了之后可以对生活德育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

现在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觉得有必要对现代社会的德育现状有个一定的了解,我们是即将走上讲台的老师,我们更应该把握住现代教育的缺点,尽可能的以我们的能力去完善它,不是非要做出惊人的举动,作为新时代的人,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去模仿前人做的事情,而不去创新,不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应有的改变。在这里我再介绍几篇比较好的文章,它写出了教师的心声,我觉得值得一看,最起码对我是很有触动的杨玲芳女士的《“自然后果”惩罚抑或“移情”教育——从两种经典德育方法视角看儿童德育》,儿童教育是值得关注的,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的好坏从一开始就是从儿童时期养成的,家长老师如何正确的对待儿童,用什么方法去他进行德育管理都是有讲究的。另外就是《由教师不愿当班主任看学校德育环境》。

德育原理作业

姓名学号班级 道德教育何以可能。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纷繁复杂的文化社会思潮,影响到了青少年学生,也影响了学校教育,学校德育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许多的问题。因而德育教育对于社会 个人来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现在的社会,由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潮流的侵袭,...

德育原理作业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 社会形式多样化 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施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学校管理工作中德育的内涵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1985 有这样的定义 德育是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者阶级的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

德育原理作业

中小学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在小学和初中思想品德老师会承担一部分德育工作,班主任老师一直是中小学中德育的主要工作者。班主任负责班级的各种事务,德育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并不是教师教学和工作的重点,教师们就德育工作问题很少有交集。1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 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