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下第三单元及检测卷答案

发布 2022-08-13 07:53:28 阅读 1502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参***。

九、《成功》

积累运用。1.略 2.略 3.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昨天夜里西风凋零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4.囊萤映雪:

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悬梁刺股: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5.观点: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课堂导学:初步感知。

1.观点: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条件:中作者认为勤奋最重要。因为对天资和机遇人们无能为力,而勤奋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

2.天资:承认有天资,但需客观一点。举例论证

勤奋:非常重要。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机遇:确实存在,有时影响极大。 举例论证(作者亲身经历)

3.根据下面的**,理清文章的结构形式。

4.不能调换顺序,首先论证部分的顺序要与公式的顺序相符合。其次,根据这三个条件的特点决定。

因为天资是先天的,也可以看成是成功的前提条件或基础,所以放在第一个。勤奋是后天的,但是最重要,所以紧接着就要讲勤奋。而机遇是人们无能为力的,所以放在最后。

重点品读。1.作者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功”的解释说起,推出简洁明了的公式,开门见山地亮出观点。

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不拖沓,不啰嗦。作为一代大学者,这样的开头使人觉得诚恳与平实。

2.不一样,第一个“天才”是对“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者的讽刺。第二个“天才”指在十年浩劫中受到**的知识分子。 “居然”表达了作者对自命天才的人的讽刺和愤恨。

3.“不敢”是“没有胆量”意思,表示尊重,也没有足够的根据说是王国维的疏漏,表明作者治学态度的严谨和谦虚。

4.不赞同。从内容上说,第9节强调了只有勤奋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这是作者观点中最重要的一点。

从结构上说,这一节是对上文的小结,而且在三个条件都阐述完毕之后,重提勤奋,文章也显得很有节奏,重点突出。

6.示例一: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解决“哥德**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馆。

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问里面是否有人,但全神贯注的陈没有听见,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毫不在意的微笑一下,又重回书堆中。最终他成为数学大师。

示例二:贝多芬小时候弹钢琴专注时,手指在键盘上磨得滚烫。为长期弹下去,他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把手指浸在水中泡凉后接着弹,水撩在地板上积少成多,漏到楼下房东家里却浑然不知。

示例三:一只蜜蜂要酿造1公斤蜂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原材料,假如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1公里,那么蜜蜂要酿造1公斤蜜,就得飞行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行11圈。

十、《创造学思想录》

积累运用。1.略 2.略 3.略 4.创造性思维对思维者的天赋、兴趣和意志力有很高要求。 5. 既要花儿美,又要花没刺,我要改变它。 6.略。

课堂导学。 初步感知。

2.第一则:创造性思维必备的精神状态。 第二则:摆脱习惯性思维、转换思维角度的问题。

第三则: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第四则:想像力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性。

第五则: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用不同于别人的方式来看同样的事情。

第六则:转换思维角度的问题。 第七则: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八则:设计顺其自然,创造以人为本。

3.作者认为培养创造思想,必须得具有自己的思考规则,必须具有逆向思维能力,必须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必须以不同于别人的方式思考问题,必须善于改变自己原来的思维定势,思维必须具有超前性、预见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4.自由灵活,短小隽永,形式不拘一格,有的用小故事和创造者的实例,有的引用名人富有哲理的名言,有的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生动形象,有生活气息。

重点品读。

1.没有跑题。治学需要严肃认真的态度,但凡事不能过于紧张,特别是在创造的过程中。

态度严肃不代表有创造力,人的精神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获得灵感。 2.略 3.因为**后大多数人失去了好奇心,循规蹈距办事,思维僵化了。

4.五金店里工具的演变,反映了人类历史的进步,飞机场上人来人往,而且跨国度、跨地区,人们的着装也正好反映了时装的变化。 5.

“画面”指直接呈现在眼前的可触可感的现象。“画面之外”指的是现象所反映的一些本质属性。铁轨火车是眼前所见之物,而“市场”、“竞争”、“分享”、“相聚”、“交流”是这个“画面”之外的东西。

6.反映了设计师打破自己设计的常规思想,变“先有设计再有路”为“先有路再来设计”,思维独特。

7.1只、2只、3只皆可,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十一、《学问和智慧》

积累运用。1.略 2.

略 3.事例: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小王的文章,虽不是洋洋万言,但言简意赅,谈的是小问题,却能探骊得珠,击中要害。

4.c 5.略 6.示例:弹簧,别人稍微给你敲打,你就频频还击;可是你稍微受点牵引,就再也不愿动弹了。

初步感知。1.学问和智慧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我门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问与智慧的区别学问离不开智慧 c

3.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智慧是能力。(或“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或学问是一种人生必备的工具,是根据人的兴趣日积月累而成的;智慧是一种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4.①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②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则可能矻矻穷年,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③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重点品读。1.文章开头用运比喻。这些比喻贴切,让读者能准确认识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

2.①举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三例。第3段运用举例论证,而且三个事例连用,充分说明了他们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证明学问离不开智慧,具有说服力。

②不能。因为“搜集”有费尽心思到处寻找、聚集的意思,“收集”只是把分散的东西集中起来,从语境看用“搜集”能突出那些研究工作者的辛劳。 ③表示感到惊奇,出乎意料,也表达敬佩之情,强调智慧的灵魂常在学问之外。

④在达尔文以前,不乏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但却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用疑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比陈述句表达更有力。 ⑤一些看似简单平常的现象中也会隐藏着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要树立发现意识。

3.有智慧的书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成长;无智慧的书,常常只是毫无价值和见解的材料的堆积,对读者的身心发展和灵魂熏陶没有丝毫的帮助。

4.例:惟有从学问中生长出来的智慧,才不像墙头的草随风倒,而是大树,它可以立根苍茫大地。

5.不赞成。因为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来自于他掌握的知识的多少:

掌握的知识多,这种能力就容易培养,且持久,且能影响并决定人的发展。作者强调要重视知识,更要重视能力,不能因为“能力更重要”就排斥对知识的占有。

十二、《论美》

积累运用。1.略 2.略 3.略 4. 示例: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赏析(推荐理由):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 5.

示例:老师说:书声朗朗,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

学生说:勤奋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是美,一种执著追求的美。 旅游者说:

鸟语花香、清风吹拂的西湖就是美,一种自然的美。 6.示例:

我正对着话筒在吹一朵红红的凤凰花呢。你闯到它的香味儿了吗?

初步感知。1.美貌、美形、美德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三者中美德最美 3.

4.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略。

重点品读。1.培根认为真正的“美”是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2.“此”指的是“容颜俊秀”;“彼”指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这里是说,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

3.①三者之美的不同层次的比较,意在说明内在美重于外在美。②因为最高的美是内在美,是品德之美,它难于直观,也不可能做作。

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③事物之美有其“自然天成”的一面,有时并不是人力所可以企及的。一个画家与一张从来没有那么美的脸面之间,不是可以借助于公式之类的人为手段所能够联结起来的。

这正如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一样,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妙手偶得。

九年级下第五单元单元检测卷 新课标 答案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单元检测卷 新课标 第六册第五单元答案。注意事项 卷面书写 8 分 第 卷 共76分 一 6分 1 2分 b2 2分 a.3 2分 b二 45分 一 17分 4 2分 荆国有余于地 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5 4分 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

九年级第三单元检测卷

一 单项选择 每题2分,共25题 1 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 a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 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c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d 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2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它是不发达阶段b 它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c 它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基本实...

三年级下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一 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并打上 6分 羊圈 ju n qu n 更 g ngg n 羸正 zh n zh n 对。半晌 sh n xi n 召 zh ozh o 集禁 j nj n 不住。二 读拼音,写词语。8分 三 选择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直 成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