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整理版

发布 2022-08-12 16:23:28 阅读 5198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1:溶液(这是重点)

详解: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1)在一种溶剂中同时溶解几种不同的溶质;如在水中可同时溶解食盐、蔗糖等可溶物。(2)溶液是一种混合物,透明但不一定是无色透明,也可能是像蓝色透明的硫酸铜主、黄色透明的氯化铁溶液等。

2、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溶液是均一的,指的是溶液形成后各部分的性质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一样;所谓溶液是稳定的,是指外界条件不变化时,长时间放置,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既不会有沉淀析出也不会分层。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决定。

3、溶液是混合物。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故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但由于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状态被分散到溶剂分子中形成溶液,故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体积之和。

警示:理解溶液概念及特征时应注意几点:①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②溶液概念中的“另一种物质”是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③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扩散到溶剂分子之间。④溶液概念未对溶质、溶质的状态作规定。

因此,生成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状态,可理解为任意状态。⑤判断某物质是否溶液,一般从:a.

是否是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b.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两方面来判断。⑥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为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kmno4溶液为紫色。⑦水均。

一、稳定,但它不是溶液,因为它不是混合物。

知识点2:溶液的组成(这是重难点)

详解: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1)溶质:可能是固体,如食盐、蔗糖等;可能是液体,如硫酸、酒精等;也可能是气体,如***、二氧化碳等。(2)溶剂:

水能溶解多种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汽油、酒精等也可以做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3)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但由于物质混合后粒子间存在着间隔,所以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4)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判断溶质和溶剂的依据,加入的物质未必是溶质,有些物质能与水等溶剂发生反应[如cao+h2o==ca(oh)2]。

拓展:溶质溶剂的判断依据:通常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如果是固体、气体分散到液体里,总是把固体、气体看成溶质,液体看成溶剂。如果是两种液体互相溶解,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一种叫溶质。特别提醒的是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不管量的多少,人们都习惯把水看作溶剂。

知识点3:溶液的作用。

详解:1)在化学实验中,物质间的反应往往在溶液中进行,主要原因是溶液中粒子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的速率加快。(2)在工农业生产中,如配制无土栽培液等,需要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浓度过大、过小都不利等。

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如用浓盐酸所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浓度过小,则反应速率太慢。(3)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都必须是溶液,医学上的各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警示:溶液的浓度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知识点4:溶解速率及其影响的因素。

详解:物质溶解在溶剂里,在溶解的过程中速率不同,溶解的能力不同。物质溶解速率的决定因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影响因素是温度,可溶物的表面积,是否搅拌等。

升高温度、表面积增大、搅拌都有利于加快溶解的速率。

警示: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物质的性质决定其溶解能力大小,与温度的高低有关。

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其溶解能力也不同,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知识点6:溶解时的热现象(这是难点)

详解:物质溶解包含了两个阶段:一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水中扩散过程;二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生成不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

第一过程属物理变化,是吸热过程,第二过程属化学变化,是放热过程,综合起来总过程的热量变化q总=q1吸+q2放(q1和q2的符号相反)。

q总就会出现三种情况:

1)当q1吸≈q2放时,q总很小,即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nacl溶于水。

2)当q1吸>q2放时,q总为负值,即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如nh4no3溶于水的过程。

3)当q1吸<q2放时,q总为正值,即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明显升高,如naoh溶于水的过程。

警示:大多数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温度变化不大,使温度明显升高的固体物质有naoh、浓硫酸等。使温度明显下降的固体物质是nh4no3。

易错点: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判断。

易错点导析:

对此部分内容的误区有:(1)溶液中溶质的判断,不能正确理解概念中的重点词语,或对形成溶液的条件考虑不周。(2)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只有一种。

(3)错误的认为溶液都是液体。(4)对于化学反应后的溶质的判断,误认为加入的就是溶质。

所以要正确地判断溶质、溶剂。首先要明确:(1)只有溶液中才有溶质、溶剂。

悬浊液、乳浊液中不存在溶质、溶剂的说法。(2)液体并非都是溶液。(3)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多种。

(4)反应后溶质发生了变化。(5)溶液中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与溶剂质量之和,而体积不等二者和。判断溶质、溶剂通常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①如果是固体、气体溶解在液体里,通常把固体、气体作为溶质,液体为溶剂;②如果是两种液体相互溶解,通常把量少的作为溶质;③如果有水,则水是溶剂,其他的为溶质;④能与水反应的物质,溶解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质应为反应后的生成物。如:co2+h2o==h2co3,so2+h2o==h2so3,cao+h2o==ca(oh)2,na2o+h2o==2naoh。

溶质不是反应前的物质,而是反应后的h2co3、h2so3、ca(oh)2、naoh等。像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溶质也发生变化。如:

cuso4·5h2o溶于水后溶质是cuso4,而其中h2o是溶剂。

易忽略点:溶解的两个过程。

易忽略点导析:

物质的溶解都有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吸收热量;另一过程是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个过程放出热量。形成溶液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这两个过程放出和吸收热量的多少。如果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则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反之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基本相等,溶液的温度就几乎不变(如氯化钠)。

实验题目(一):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导析:1)实验用品:试管、药匙、蒸馏水、碘、高锰酸钾、汽油。

2)实验的步骤:①分别取两支试管倒入适量的蒸馏水,分别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碘,观察溶解现象。②分别取另两支试管倒入适量的汽油,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碘,观察溶解现象。

3)实验结论: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汽油中。

拓展: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实验题目(二):验证水和乙醇互溶。

实验导析:利用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的颜色来判断水和乙醇是否互溶。

1)实验用品:试管、药匙、胶头滴管、水、乙醇、高锰酸钾。

2)实验步骤:①在试管中加2ml水,再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振荡得到紫色溶液。②用胶管缓缓加入2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③振荡后再观察。

3)实验现象:不振荡时分层,振荡后互溶。

4)实验结论:水和乙醇能够互相溶解,且能以任意比互溶。

拓展:对于一些无现象的变化,人们很难来判定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加入有颜色的物质,通过颜色的变化来确定。

实验题目(三):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

实验导析:1)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圈)、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蒸馏水、药匙、固体nacl、nh4no3、naoh。

2)实验步骤:装置如图所示。向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测出水的温度。

向烧杯中加10g固体nacl,并用玻璃棒小心搅拌,至nacl完全溶解。测出nacl溶解后溶液的温度,比较前后两次温度的变化。

按上述操作测定nh4no3、naoh溶解前后水和溶液的温度,并比较温度的变化。

3)记录:注意:读温度计读数时,一定不要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读数。

课题2 溶解度。

知识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详解: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中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再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中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警示:1)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讲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当改变温度或溶剂的量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2)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形成的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该溶质,但在此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其他物质。如在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不能溶解氯化钠,但可继续溶解蔗糖等其他物质。

3)确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加入同种溶质,若溶液的质量增加,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若原溶液质量不变,原溶液为饱和溶液。

知识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这是重点)

详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溶液存在的状态是有条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溶液的状态将发生变化,一般说来有如下规律: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警示:对于不同溶质而言,改变溶质、溶剂的量都可以实现上述转变,但改变温度要视具体物质而定,如硝酸钾等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特殊的是熟石灰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因此若将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是升高温度,反之,若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则应为降低温度。

知识点3:固体的溶解度(这是重点)

详解: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一般是指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指明一定温度。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不指明一定温度,讲物质的溶解度没有意义。

(2)溶剂的量一定。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必须在相同的溶剂中且溶剂的量相同,一般规定溶剂的量为100g。(3)溶液的状态。

饱和状态是指固体物质在相同量的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4)溶解度的单位。单位为克。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2017.4 一 物质的分类。空气 稀有气体 合金 溶液 fe cu 气态 物质。固态 有机化合物 金属 气态。非金属。无机物液态。酸。碱。盐。二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一 氧气 总结气体的物理性质,最低要答三点 色味态 密度与空气比 相对质量与29比 在水中的溶解性 1 氧气的物...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9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概要。一 物质组成。1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以o为例 a 表示氧元素 b 表示一个氧原子。2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以h2o为例。宏观方面 a 表示水这种物质 b 表示水由氢元素 氧元素组成。微观方面 c 表示一个水分子 d 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写出下列符号的意...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有刺激性气味。氮气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可作填充气,生产氮肥。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常伴随着一些现象。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常常同时发生。金刚石的硬度最大。石墨能导电。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