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
今年高考后,我应《常德**》编辑部之约,写了一篇高考下水作文,发于7月17日《常德**》上,现不揣冒昧,转贴于此,一是以示对曹阳先生的有关高三作文教学计划的响应(该计划非常好,操作性很强),二是希望大家共同**教学中可供操作的东东。
孔乙己选才记汤登仲。
当今各类《人才大典》编辑出版活动花样百出,方兴未艾,风气之盛,惊动天庭。在升入仙界的各类人才的强烈要求下,玉帝传旨让孔乙己担任主编,评选杰出人才,入选者姓名及其事迹编入《天庭杰出人才大典》。
孔乙己受命,意气扬扬,青白脸色泛起红光。他想出了两道考察人才的题目:一是“雪化了变成什么”,二是要求应选者举最得意的一项业绩来证明自己是杰出人才。
宋代大儒朱熹抢先上前答第一题:“万紫千红总是春。”孔乙己嘲笑道:
“如此博雅公,竟也茫然无知。”朱熹满面羞惭,退了下去。王安石上前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孔乙己显出不屑的神气直摇头。众仙顿觉此题高深莫测,一时谁也不敢上前。
诸葛亮一旁自忖:“兵不厌诈,虚虚实实,莫非”于是上前坦然道:“雪化了变成水。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敲着桌子,点头说:“对呀对呀!到底是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怎能抵得上你呢?”
诸葛亮接着举自己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的事,来证明自己是个杰出人才。孔乙己正在喝茶,“噗”的一笑,花白胡子沾满茶水:“你怎能大开城门?
万一司马懿父子杀进城来,你如何对付?”诸葛亮笑道:“山人妙计,他岂能识破?
”孔乙己正色道:“以前战争有用空城计的吗?”“没有。
”“兵书上有吗?”“没有。”“书上都没有,你怎么能用?
还亏你自称人才。”诸葛亮心中纳闷,一时不明个中玄机,只得退下沉思。司马光上来效法诸葛亮答了第一题后,举小时砸缸救人的事证明自己从小聪明过人。
孔乙己道:“救人何必砸缸?你可以拉他出来嘛。
”司马光答道:“我那时人小,够不着。”“你可以舀水嘛。
”“没有工具,再说也来不及。”孔乙己沉吟半晌:“大反常规,不可理解,不可理解呀。
”他猛然大悟:“那口缸是谁的?”“邻居的。
”“你看你看,砸了别人的缸,自己又得个救人的美名,这怎么能评为人才呢?”此时,苏轼走上前道:“孔先生,这样的评选我不参加也罢。
我只想说,横看成岭侧成峰——”我知道,远近高低各不同。”“知道就好,”苏轼道,“办事决策看问题,角度不同,方法各异,随机应变,有效则可。为什么一定要墨守成规,死搬书本?
”孔乙己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你看看人间吧!不墨守成规,不死搬书本,你能做对标准化试题?
做不对标准化试题你能得高分?没有高分你能考上大学?考不上大学你能有文凭?
没有文凭你能就业?没有就业你能创业?没有创业你能成为人才?
没**才你能编选进”孔乙己话未说完,忽觉台下没了动静,定睛一看,原来众仙已倒了一大片。原来众仙自愧弗如凡间人才远甚,急火攻心,昏厥所致。
本文发表于2023年7月17日《常德**》)[文思剖析]
本文是我于2023年7月12日受《常德**》“生活周刊”专栏编辑之约写的一篇下水作文。在此之前听考生说起作文题,我马上就想到了《雪化了变成什么?》那篇文章。
命题者的意图是很清楚的。为什么要以“答案是丰富多采的”为话题写文章?这不正反映了前几年对教。
育现状的讨论与反思吗?大到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小到个性的塑造、试题的解答,我们都应该鼓励多样化,鼓励不拘一格,鼓励创新,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生机,国家才有希望。命题者特别在[注意]中说明:
“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
由此可见,如何根据学者的这道题“引发”思想感受是审题时至关重要的一环。引发的形式有多种:
一、可以是“定向”引发,即学者已给你定了向,你就给“答案是丰富多采的”这个话题补充更丰富的材料,文章的观点也就是“答案是丰富多采的”。这种“引发”只有材料,而没有自己的观点。
二、可以是“纵深”引发,即对话题加以深思,学者所提到的只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就好比是太阳东升西落一样的客观存在。如果只是用多种材料来说明“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应该由“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想到,既然“答案是丰富多采的”,那么我们就要肯定答案的多样化,鼓励创新。
三、在“纵深”引发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反向”引发。即根据正面的话题,结合现实思考:现实中有没有反面现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你为什么要提倡“答案是丰富多采的”?你为什么要鼓励创新?
不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搞唯一答案的现象吗?不就是生活中有专门搞本本主义的现象吗?不就是现实生活中有守旧的现象吗?
基于以上思考,我决定根据报纸的大众化的特点,采取有趣味性的、较新颖的手法——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文章。
借古讽今的文章,往往采用反话正说的写法,让荒谬的言论用一本正经的话语展示出来。孔乙己的言论可以说是反映了唯书本、唯文凭、唯陈规的人才观,其根子则在应试教育与社会对评价人才的固有观念与做法。
对反面现象的批判就是对正面观点的肯定,而且文章中“雪化了变成什么”的多种答案,诸葛亮、司马光的行为,苏轼的质问,都反映了真正的人才敢于创新的实践与对“答案”多样化的呼吁。
九年级语文孔乙己
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都迂腐至极,都不会 营生 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 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 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 但这只是对两个人物必要的浅层次的理解,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两文在写...
九年级语文孔乙己
孔乙己 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短篇 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以不足的篇幅,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修世态的凉薄,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孔乙己的艺术形象极其生动 鲜明,令人忧愤,使人难以忘怀。同时,塑造人物的方法,历来也是人们称道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五册 ...
九年级语文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 牵引式教学教案教学内容 孔乙己 学习目的 1 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 认识 的主题。学习重难点 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3 认识 的主题。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 导读课。教学设想 孔乙己 对初中学生而言可谓博大精深。精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