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复习专题古诗词鉴赏。
鄂伦春旗阿里河中学。
荆姣。复习目标。
1、鉴赏作品语言 。
2、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3、鉴赏作品的形象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复习内容。一、教师导课。
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第一组。1、折戟沉沙铁未销。
2、辛苦遭逢起一经。
3、海内存知己。
4、瀚海阑干百丈冰。
5心远地自偏。
6千里共婵娟。
7松柏有本性。
8举杯消愁愁更愁。
第二组。1自缘身在最高层。
2千树万树梨花开。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夜吟应觉月光寒。
5、天街小雨润如酥。
6、行到水穷处。
7、冰霜正惨凄。
8、落红不是无情物。
二、古代诗歌鉴赏:(同时教师板书此内容)
1、鉴赏作品语言。
2、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
3、鉴赏作品的形象 。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授新:一)鉴赏作品语言。
赏析诗歌的语言,应切记不能把它孤立起来分析,而要联系上下文,联系诗歌的主题,联系形象特征,还要联系标题或文末注解、说明。
示例一: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解题思路】1)找出赏析点:(动词、形容词、修辞手法等)
2)展开联想描述景象或分析特征。
3)点出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某句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加以品味。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用句,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句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南山,而是无意“见”的,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示例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加以品味。
诗人以梨花比喻雪,比喻新颖贴切,联想奇特,落笔传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边塞奇异的风光,表现了诗人赏雪是的欣喜。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一个“忽”字,不仅显出了边塞气象的变幻神奇,而且传递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的心声。
一般说来答题时大约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1、紧扣题目要求,答案尽量具体,忌泛泛而谈。
2、按点准确作答,要点齐全。
3、推敲用语,用规范鉴赏术语,表达流畅。
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对比、设问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抒情: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
3、构思技巧:
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
烘托反衬、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细节描写、白描等。
提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题思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三。过零丁洋》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这一句的第一个“惶恐“和“零丁”表示地名,第二个“惶恐“和“零丁” 表示作者的心情,用一语双关,表达对抗战局势的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和哀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运用比喻修辞。
(思路1)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思路2)表达了作者的感慨之情,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思路3)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哦,找找看告诉我!你知道它描写了怎样的现状吗?
答:用典,用了“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作者在23年后回乡所见,人事全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作者生出痛苦惆怅之情。
三)鉴赏诗歌形象
形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物(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解题思路】(1)指出形象。
2)分析形象特征。
3)揭示情感。
鉴赏诗歌形象,品味诗歌意境】
1. 形象意象意境
形象: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更多的是指诗中所描绘的景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感情,体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意象:诗中所描绘的物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景物。
意境: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是意与境的统一。
分析人物。示例三。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问: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解答分析】1、留意注释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万千?
2抓人物心理:念(悠悠)。
3、抓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解题思路】1、指出形象。
2、分析形象特征。
3、揭示情感答。
本诗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怀才不遇 、忧国忧民的孤独封建士大夫形象。(步骤一二)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步骤三)
分析意象。示例四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问:试分析“孤蓬”“浮云”“落日” 三个景物的特征,通过这些景物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意境。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境)一般用两个词语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五。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步骤一(景)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步骤二(境)意境清新秀雅,颇具神韵。
步骤三(情)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示例六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境)创造了开阔、雄浑的意境。
步骤三(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理解思想内容、情感倾向。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强烈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或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有直露和含蓄之分。
直露:用抒情议论的方式直接表明,含蓄:或用双关语,或似乎纯粹写景,就要联系诗人的经历去理解 。
解题思路】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1、知人论诗,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2、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写作背景。
3、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多非常复杂的情感。
四、综合练习 《大中考》p 49---54
五、本课总结: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从几方面进一步清晰了解题思路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本课反思:本课通过教师引导“答题技巧点拨”和具体实例的练习,达到了准确规范解答鉴赏题的方法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但仍然体现了个别学生基础不牢固的现象,今后加强此训练以夯实基础知识。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阅读鉴赏
古诗词阅读鉴赏备课文字稿。1 教学目标。1.简要分析 苏幕遮 2.掌握诗词分析基本步骤与技巧。3.简要了解诗歌分类。4.掌握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二 中国历代与秋有关的古诗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 秋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君...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复习
古诗词鉴赏 复习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思想感情。2.积累古诗词赏析的有关知识,明确中考古诗词的赏析点。3.掌握古诗词赏析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中考古诗词赏析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 运用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 品析诗歌语言与赏析艺术形象 画面意境 思想感情 艺术手 法的内在联系...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之赏句悟情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词鉴赏题两大常见考点 2 学会赏析诗句并体会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 掌握赏析诗句并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 正确运用赏析诗句并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答题。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赏析诗句并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答题。教学时数 1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