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建设方案

发布 2022-07-17 17:04:28 阅读 2204

作业建设规划:

一、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要求。

一)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够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

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题和稍有变化的习题,也要有一些综合题和富有思考性的习题,但不要过于繁难。

二)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

所谓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即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常规到变式、有基本到综合循序渐进地训练。

二、小学生练习设计有效性。

一)练习要有趣味性。

数学练习要联系生活,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它“源自生活,服务生活”的特点。计算在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平时布置练习,如能很好地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不仅能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一门抽象难懂,又没用的学科。

二)练习要有开放性。

在设计练习时,要与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者。如: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

小猪、小猫和小猴每人得到一元钱,小猪立刻买了许多好吃的一会儿就用完了。小猫拿着一元钱舍不得用,把它存到了储蓄罐里,每天都拿出来看看。小猴用这一元钱做生意没过多久就赚了许多。

想一想,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三)练习要有实践性。

如你身边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要计算出它的表面积或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实践性练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在观察、操作、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去探索知识,解决问题,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动脑、勤于实践的习惯,以致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练习要有多样性。

1、基本计算和基本应用题相结合。

2、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相结合。

另外,小学数学练习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操作性练习,调查性练习等等。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练习形式都是有效的和可利用的。

五)练习的量要适中。

练习量过多,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学生为了完成练习而赶时间,这样的练习质量不高,学生在书写上潦草,计算上粗心等,还要避免繁琐、机械、重复的练习题,这样的题会使学生压恶,形成了要数量不要质量的心态,达不到做练习的目的。

三、作业的检查和批改。

1、要求会读会背的作业,可以让家长检查、小组检查和老师抽查。

2、作业要及时批改,批改认真规范。对于家庭作业,老师要重视起来,认真对待。

3、作业要让学生及时订正。对于写的有错的地方,一定让学生订正,因为这正是学生不会的或者易错的地方。

4、对于学生的共性问题,老师要进行讲解,对于个别性问题,老师要当面进行讲解。

四、作业的评价。

1、评语要有激励性。评语不要求长,但要对学生有激励性作用。鼓励学生自己评,互相评。

2、对于当天写得好的作业,老师要表扬,以达到激励和榜样的作用。

3、要经常进行作业展评,使学生看到别人作业的优点,找到不足。对写得好的作业要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写作业的积极性。

总之,作业建设不能只搞形式,要真正是为学生服务,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出作业的价值,对学生而言是激趣和减负而不是变相加压。

课程评价:1、在限定时间内进行口算,考察学生的口算能力。

2、在限定时间内进行四则混合运算,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

3、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预习、学习用品准备)进行评定,自评加互评。

4、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定期评定(听讲、参与、回答、讨论、合作)。

5、评定学生的作业情况:

1)是否上交。

2)是否独立完成。

3)是否及时纠错。

4)是否定期小结。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6、期末测试。

评定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75---89.5为良好;60—74.5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作业建设活动方案

一 指导思想。倡导作业文化,把精练作为检验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教师的试金石。坚持打造道德课堂,把作业建设视为道德课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行动纲领 思想重视,全员参与,行动迅速,注重实效,检查落实,评估效益。二 实施策略。1 作业布置坚持 三布置三不布置 三布置 布置有思维价值的作业,布置发现规律和方法的...

作业建设活动方案

一 指导思想。倡导作业文化,把精练作为检验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教师的试金石。坚持打造道德课堂,把作业建设视为道德课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行动纲领 思想重视,全员参与,行动迅速,注重实效,检查落实,评估效益。二 实施策略。1 作业布置坚持 三布置三不布置 三布置 布置有思维价值的作业,布置发现规律和方法的...

初中数学组作业建设方案

九十二中初中数学组全体老师在认真学习了 郑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作业建设的指导意见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出我组的作业建设方案。一 作业设计原则。1 明确性原则。作业的目的应是诊断教学中的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 深化学习内容,发展创造性,而不是测验学生,也不是约束学生遵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