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答案

发布 2022-07-15 15:54:28 阅读 2465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练习题答案。

一、判断题答案:

1.对。自然界发生的过程是以一定速率进行的,都是不可逆的,但不一定都是自发的,例如人们用电解水法制备氢气。

2.错。例如,理想气体绝热不可逆压缩,就不是自发的。

3.错。只有在孤立体系才成立。非孤立体系不成立,例如电解水熵增加,但不自发的。

4.第1,2个结论正确,第3个结论错。绝热不可逆压缩过程。s > 0。

5.错。系统由同一始态出发,经绝热可逆和绝热不可逆过程不可能到达相同的终态。经绝热可逆,s = 0;绝热不可逆过程,s > 0。

6.错。系统经循环过程后回到始态,状态函数都不改变,但不能依此来判断过程的性质,可逆循环与不循环都可以回到始态。

7.错。正确说法是隔离系统平衡态的熵最大。

8.错。正确的是绝热可逆过程中s = 0,绝热不可逆过程中s > 0

9.不矛盾。理想气体经等温膨胀后,是的,吸的热全部转化为功,因气体的状态变化了,体积增大了,发生了其他变化。

10.错。例如过冷水结冰,自发过程,但熵减少。只有孤立体系或绝热体系,自发变化过程,s > 0。

11.错。必须可逆相变才能用此公式。

12.错。系统的熵除热熵外,还有构型熵。例如naoh固体溶于水,或c在氧气中燃烧,都是放热,但熵都是增加。

13.对。固体、液体变成气体,熵是增加的。

14.错。冰在0℃,p下转变为液态水,不能认为是自发方程;同样在0℃,p下液态水也可以变成冰,只能说是可逆过程(或平衡状态)。

15.错。只有孤立体系才成立,非孤立体系不成立,例如过冷水结冰,δs < 0,混乱度减小,自发过程的方向就不是混乱度增加的方向。

16.错,必须在等温、等压的条件下才有此结论。

17.错。若有非体积功存在,则可能进行,如电解水,吉布斯函数变化大于零。

18.错。此说法的条件不完善,如在等温条件下,做的功(绝对值)才最多。

19.错。基本方程对不可逆相变不适用。

20.错。理想气体等温自由膨胀时,是不可逆过程,-pdv = 0,此过程温度不变,u = 0,q=0,但不可逆过程,δq ≠tds,不是等熵过程。

21.是非题:

1)对;例如,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膨胀,熵不改变,过程中不同状态,熵值是一样的。

2)不对;例如等温过程,温度不变。 (3)不能;只能有一个交点。

4)有,如nh4cl溶于水,或气体绝热不可逆膨胀;

5)可以。熵变按等温可逆过程计算。

23.1mol理想气体,等温过程,v1→v2过程 ;

24.(1)δu = h = 0;(2)δh = 0;(3)δs = 0;(4)δu = 0;

(5) δg = 0;(6) δu、δh、δs、δa、δg都为 0。

25.δu、δh、δs、δa、δg均为0 ;这是理想气体等温等容混合,δs=0

26.δu = 0,δh > 0(体积不变,压力升高),δs > 0,δa < 0,g无法确定 ;δg=δh-tδs,δh > 0与δs > 0 无法判断δg符号。

27.w、q、δu、δh = 0,δs > 0 v1 = rt/10 ,v2 = rt

二、单选题答案:

说明:1.δh=q 的条件是等压、无非体积功,而δs=δh/t要求等温可逆过程,因此满足条件是等温等压可逆过程,只有(d)可逆相变过程满足要求。

2.可逆过程无时间观念,时间无限长,速率无限慢,每一步无限接近平衡,因此可逆热机效率最低,拉的火车跑得最慢。

3.“一定速度下发生变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孤立体系发生不可逆过程,熵增大。

4.克劳修斯不等式只能判断过程的性质,即可逆、不可逆与过程能否发生,不能判断过程的方向,即能否自发。(c)认为必为自发过程是错误的。

5.有非体积功(如电功),q≠δh,因此(d)在等温等压下,可逆电池反应:δs=δh/t是不对。

6.理想气体等温可逆过程,qr=-wr=tδs=5000 j,

该不可逆做功 w=-5000/10=-500j q=-w=500 j

7.理想气体的h是温度的单值函数,1mol 双原子气体cp=3.5r。

8.绝热不可逆压缩,熵增大,s(体) >0;绝热,s(环)=0 。

9.理想气体等温膨胀。可逆与不可逆过程。始终态一样,熵变一定。q=-w,若, 则 ;可逆时,总熵等于零,不可逆时总熵大于零。

10.是基本方程 du=tds-pdv得来,该题的本质是考查基本方程应用条件,(b)无非体积功的封闭体系的简单状态变化过程(可逆、不可逆均可)。

11.节流过程是绝热下的自发不可逆过程,绝热不可逆 s(体) >0,绝热 s(环) =0 ;

12.熵变按等温可逆过程计算,s=2rln2=11.52 j/k。

13.理想气体卡诺循环途径是:等温可逆膨胀-绝热可逆膨胀-等温可逆压缩-绝热可逆压缩四步构成。等温膨胀时t、u、h不变,p减少,s、v增大;绝热膨胀时,s不变,v增大,t、u、h减少。

主要看图中1,2步,只有(3)图符合要求。

14.焓变h与温度t无关,由基尔霍夫定律可知δcp=0

而因此δs也与温度无关。

15.该题与14题同,δrcp=0,则δh、δs都与温度无关,δg=δh-tδs与t有关的。

16.sno2(s) +2h2(g) =sn(s) +2h2o(l),反应过程气体分子数减少,熵减少。

17.0k时任何纯物质的熵值都等于零是错误的,0k时完善晶体的熵值才等于零 。

18.这是理想气体等温等容混合,混合前后的体积不变,气体的分压不变,δs=0, δh=0。

19.这是化学反应焓效应与熵效应对反应自由能δg的影响问题,δg=δh-tδs,低压下可自发进行,说明h<0;由于熵效应与温度有关,温度的升高,自发倾向降低,说明s<0,因此该反应是负焓负熵反应。

20.g = a的过程是指h = u的过程,组成不变的理想气体等温过程,或凝聚体系,体积不变过程。因此只有(b)符合条件。

21.不考虑温度对δh、δs的影响,δg=δh-t≤0,等温等压自发,所以:rsm > rhm/t。

22.基本方程:du=tds-pdv,等熵等容下过程自发的判据是 us,v≤0。

23.节流是等焓过程,用基本方程 dh=tds+vdp,dh=0,,积分。

24.蓄电池放电、充电都是不可逆方式进行的,体系复原,状态函数变化为零,环境付出功,得到热,留下痕迹。选(d)q < 0,w > 0,s = 0,g = 0 。

25.是绝热不可逆过程,(b)氮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可逆绝热膨胀,s = 0 ;(c)理想气体自由膨胀,可看为绝热不可逆膨胀; (d) 绝热条件下化学反应,若可逆方式进行,熵不大于零的。

26.自由能是辅助函数,不是体系向外做功的能量,因此自由能的含义只能按定义:

g = h -ts去理解。

27.过冷水凝结成冰是不可逆相变,也不是恒容的,u ≠ts;h ≠ ts + vp;

gt,p < 0,(b)是状态函数计算式是正确的。

28.由定义a=u-ts,t、s都是正值,因此a< u;g=h-ts,gu>a。

29.水相在等温下真空气化,只有等温条件,用a(或a)作自发判据。

30.热力学基本方程应用条件是无非体积功、组成不变(无化学反应、不可逆相变)可逆、不可逆过程,或可逆相变、可逆化学反应;只有(b)理想气体向真空膨胀符合要求。

31.的条件是:等温、等压、无非体积功的可逆过程,(a)的反应不一定是可逆的。只有(d)恒温恒压下任意可逆相变符合条件。

32.1mol范德华气体的的方程:,

34.偏摩尔量定义,等温等压下对ni求偏微商,化学势是强度性质量没有偏摩尔量,只有(b)符合要求。

35. x为容量性质,xi不是容量性质,是强度性质。

36.(c) ∑nbxb = 0 是错误的,不是吉布斯-杜亥姆公式。

37.化学势等温下与压力关系,,液态的摩尔体积小于气态的摩尔体积,因此压力增加相同,化学势增加值大小不同。水气化学势比液态水化学势增加更快,直线变化的斜率不同。(3)图表示是正确。

39.由dg=-sdt+pdv ,而s>0 因此曲线的斜率是负的;一般物质s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即高温处曲线的斜率负值更大,因此选c。

40.化学势与温度、压力关系,,,化学势随压力增加而升高,化学势随温度增加而降低,不同物质的vm、sm大小不等的,对水与水气,vm(l)< vm(g),sm(l)< sm(g);因此压力或温度变化值一样,但化学势升高或降低值不同。

化工热力学第二章作业答案

2 14 容积1m3的贮气罐,其安全工作压力为100atm,内装甲烷100kg,问 1 当夏天来临,如果当地最高温度为40 时,贮气罐是否会 本题用rk方程计算 2 上问中若有危险,则罐内最高温度不得超过多少度?3 为了保障安全,夏天适宜装料量为多少kg?4 如果希望甲烷以液体形式储存运输,问其压缩...

化工热力学第二章作业讲解

第二章例题。一 填空题 1.纯物质的临界等温线在临界点的斜率和曲率均为零,数学上可以表示为和。2.对于纯物质,一定温度下的泡点压力与 压力相同的 相同 不同 一定温度下的泡点与 在p t图上是重叠的 重叠 分开 而在p v图上是分开的 重叠 分开 泡点的轨迹称为饱和液相线,的轨迹称为饱和汽相线,饱和...

第二章作业题河南大学化工热力学

第二章流体的p v t关系。1 试用下述三种方法计算673 k,4.053 mpa下甲烷气体的摩尔体积,并比较其结果。1 理想气体方程 2 r k方程 3 普遍化关系式。2 试用下列方法计算200 1.013mpa的异丙醇蒸汽的v与z值。已知异丙醇的维里系数实验值b 388 cm3 mol 1,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