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发布 2022-07-13 01:13:28 阅读 3394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有关常识。

2.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叙事诗的情节;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准确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

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

汉代以前称《诗》或 “诗三百”。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

按其手法可分为“赋”“比”“兴”。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2、诗歌解析。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3、朗读感受。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诗文一遍。

老师范背,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学生齐读一遍。

4、疏通诗义。

结合诗下注释,疏通诗义,注意诗中的通假字、生僻词的理解。

充分利用注释,主动获取知识。

二、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1.在较为扎实的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翻译。

要求学生尝试把文章译成通顺的白话诗,内容上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句式可长可短,最好音韵和谐。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选一段,老师留一段,师生同堂翻译,即兴完成。)

2.成果展示。

小组内传阅、讨论、评议、推选,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可先展示自己翻译的内容,激发学生展示的热情。)

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动脑思,动口议、动手写,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惟其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培养,语文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三、合作**。

1、 根据故事内容,列出情节提纲。

恋爱(1)结婚(2)

婚变)决裂(6)

2、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从中可看出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

恋爱、结婚——热情、幸福。

婚变——怨恨、痛苦。

决裂——清醒、坚强。

形象:勤劳、痴情、忠贞、坚强

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观点不分对错,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就应肯定鼓励)

板书设计 氓(弃妇诗)

恋爱。结婚甜蜜、幸福。

婚变怨恨、痛苦。

决裂清醒、坚强。

形象:勤劳、善良、痴情、温柔、坚强。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大意;

能力目标:1.学习重章叠唱的章法,体会诗歌的**之美;

2.理解诗中比兴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3.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德育目标:1.关注底层人物内心,了解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2.感悟《诗经》中的人性之美;

3.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学习重点。领会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久戍边疆士兵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梳理文章思路,兼顾文言知识。

1、齐读课文,然后自主学习,理清文章大体思路。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的答案,统一后展示。

3、请小组展示,生生互评,必要时教师指点。

参***: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苦;

第六章:写归途的情景。

二、合作**。

体悟戍边士卒内心情感。

战场上一把剑挥过去就可以斩断一个人的头颅,结束一个人的生命,但我们要知道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丰富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诗中这位久居边疆的小小士卒也不例外,让我们再次朗读诗篇,读出这位士兵的内心情感。(请一位男同学读一遍)

我们按照文章思路,分组**,左边的同学**一下诗歌第一部分,中间的同学我们看看第二部分,右边同学,我们研读的是最后一部分,也是最难的一部分。

**要求:1、注意从具体诗句入手。

2、能兼顾到诗歌的表现手法更佳。

1、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2、小组展示,生生互评。

答案预想: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怀。

忠贞报国的爱国情怀。

爱国与爱家的矛盾。

谈及自己部队战备精良战马训练有素的自豪感。

回乡途中的凄凉伤悲(此文难点)

3、鉴赏辅助资料。

1、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宋之问《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四、表现手法。

1、重章叠句(学生一说出这种手法,即刻让学生读着体会)

表达效果: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之美。

2、比兴。表达效果:以“薇”的从“作”到“柔”到“刚”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3、情景交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五、归纳总结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这是战争带给人民的不可磨灭的心灵伤痛。

记载了这些心灵伤痛的《诗经》处处闪现着温暖的人性光辉。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相关知识。

1、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yǐng)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他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2024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答案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验试卷

本试卷满分l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 基础知识 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a 滟预 y 启碇 di n 瑰丽 gu 休憩 x b 隽秀 j n 翩然 pi n 乾坤 k n 眺望 ti o c 逊色 x n 垣 yu n 倩影 q ng 骋怀...

高一语文单元一检测题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全卷共70分时间 80分钟。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驮着 tu 滑稽 j 倏忽 sh 丑陋畸形 j b 歉疚 ji 牝马 p n 后裔 y 龇牙大鸣 z c 马驹 j 驮着 tu 悲怆 chu ng 兵马俑 y ng d 穹庐 qi ng 毡房 zh n 唿哨 h...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语文必修 一 开学第一课。设计思路 第一课非常重要,既关系到新老师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又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定要精心准备,一炮打响,让学生在观念上重新认识语文课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并从此 死心塌地 的爱上语文。这便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甚至是一多半了。此外,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的转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