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卷

发布 2022-06-30 04:47:28 阅读 4394

保山市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入学考试。

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化是外交的根本和基础。

赵可金。今日《中国文化报》一版刊登文化部部长蔡武稿件,他对中国式文化外交提出自己的观点,再次彰显了新时期文化外交的重要地位。中法两国文化和***部长的文章表明,推动文化外交正在成为两国高层重视的课题。

文化和外交原本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事物,甚至有人认为,文化是一种长时间解决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外交则是一种解决具体问题和看重短期效益的政治事务,文化应该“不屑于”和外交联系在一起。然而,今天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和潮流是,文化和外交不仅没有各行其道,相反关系越来越密切。其实原因很简单,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既离不开外交的手段,更离不开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综合施用才是提升软实力的根本。

无论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很早就被世界各国所关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入江昭就曾认为,外交、国际关系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不论属于哪一个国家的人们都有其特有的国内普遍认同的历史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本来就是一个文化性的组织,国家之间的关系理所应当地含有文化的成分,也可以说文化联系是外交的根本和基础。

今天,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的趋同化,人们在国际场合的衣着、习惯、语言、思维、行为方式,都在走向趋同。在这样一种情势下,如果一国文化不去尽可能地对他国施加影响,那自然就会慢慢迷失自己的文化特色,削弱自身的文化力量。而一个失去文化支撑的国家,最终也就谈不上什么国际影响力。

因此,一方面,文化需要主动地去和外交结合,借助**外交的渠道和手段,施展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外交也需要借用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使原本严肃、刻板的外交变得更加柔性、更易于接受和更有效果。

作为一个人文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中国历来重视国际文化交流,并一直秉持着兼容并蓄、包容开放的态度。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能有这样的地位和作用,这与**大力推动文化交流、大力开展文化外交和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无关系。这也正如蔡武部长在这篇《文化外交唱响国际舞台》的文章中所说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和深化,文化外交已成为继政治外交、经济外交之后的三大支柱外交之一。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外交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国**通过大力开展各种形式。

的人文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国拉近距离、增进感情、加深了解,促进国家间关系发展。无数实。

例证明,当国家关系顺利时,文化交流是一种“催化剂”;而当两国关系处于低谷和困难时期,文化交流有时能变成一种“黏合剂”,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中国的文化外交在全球化时代变得越来越活跃,影响也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中国全面加入国际主流社会,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博鳌论坛、太湖文化论坛等众多人文交流平台的建立,中国的文化外交正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选自《中国文化报》,作者为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1.下列对于文化外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和外交不仅没有各行其道,相反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既离不开外交的手段,更离不开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b.有人认为文化应该“不屑于”和外交联系在一起,而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和潮流是,文化和外交关系越来越密切,看来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综合施用才是提升软实力的根本。

c.在全球化带来世界趋同化的情形之下,一国文化应该尽可能地对他国施加影响,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身的文化力量,使拥有该文化的国家得到文化的支撑,提升国际影响力。

d.文化需要主动地去和外交结合,借助**外交的渠道和手段,施展文化的独特魅力;外交也需要借用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使原本严肃、刻板的外交变得更加柔性、更易于接受和更有效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法两国文化和***部长的文章表明,推动文化外交正在成为两国高层重视的课题。我国文化部部长蔡武的发文对中国式文化外交提出自己的观点,再次彰显了新时期文化外交的重要地位。

b.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人入江昭就曾认为,不论属于哪一个国家的人们都有其特有的国内普遍认同的历史和价值观,因此外交、国际关系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和基础。

c.蔡武部长在文章中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和深化,政治外交、经济外交、文化外交是三大支柱外交。

d.无数事实证明:当国家关系顺利时,文化交流更能使国家关系密切;而当两国关系处于低谷和困难时期,文化交流有时能使国与国之间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全面加入国际主流社会以及众多人文交流平台的建立,在未来将会对中国的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b.国家本来就是一个文化性的组织,国家之间的关系理所应当地含有文化的成分,可以说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也是与其文化基础分不开的。

c.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能有这样的地位和作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力推动文化交流、大力开展文化外交和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d.文化外交已经成为中国总体外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进一步丰富和充实着中国的总体外交,赋予中国外交更多的中国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读《庄子》,叹曰: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①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

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②,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徒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③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藩邸:藩王的官邸。②手实法:宋神宗时所制定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法令。③媒蘖:比喻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

4.根据文意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b.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c.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d.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3分)

高一语文试卷

2010年苏教版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卷i 识记和积累 28分 一 选择题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愀然 悄无声息游弋 熠熠闪光不屑一顾 舞榭歌台。b 惆怅 一筹莫展给予 济济一堂少不更事 亘古不变。c 熨贴 妥妥帖帖斑斓 直栏横槛桑梓之情 锱...

高一语文试卷

第一卷阅读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 且介亭杂文 隐士 里曾说 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 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

高一语文试卷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a.b.c.d.三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四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 14题。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司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 闻君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