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广义的城市叫城镇。只有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城市。
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镇,市和镇的总称叫城镇。
世界各国定义城镇人口的标准没有统一。
二、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具体到空间上有三种地域概念,即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三、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
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评价:有两个先天不足的问题,一是没有界定指标,空间尺度的概念不明确;二是易与中心市的都市区混淆。
四、评价市带县体制的利弊。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 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牧分离:
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市集出现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形成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导致城市雏形形成。
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城市具有了完备的职能和相当的规模。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形成。④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导致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掀起了城镇化的世界浪潮。
⑤全球化、信息化使城市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它们处在世界城市功能等级体系的顶端,主宰着世界经济和政治。
因此,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
二、区域条件对城市产生与发展有何影响?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区域条件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三、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1、按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大、中、小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
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2、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
c、(3)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闽江口的福州就是在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省会城市的。
四、 简述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城市的成长过程。
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城市,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驿站是这类城市的雏形。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在近代,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和普遍采用,出现了大量的以转运功能和区际**为基础的城市。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一、概念:1、城市化:在地理学上,城市化指一个地域空间的变换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即城镇化的地域空间过程是第。
二、三产业向城镇的集中,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的过程。
另一种: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2、郊区化:是大城市人口剧增,市区地价不断**,城市内部居住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由于汽车的普及、交通通讯网络设施的现代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原因,导致城市中上阶层人口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而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的过程。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3、逆城市化: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净迁出大于净迁入的现象,迁出的人口主要来自规模庞大的大都市区,特别是它们的中心城市,主要流向较小的大都市区和非都市地区(如美国的阳光地带)。结果使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这种过程就称为逆城市化。
4、再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开始恢复增长。
5、过度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6、低度城市化:是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的过程。
7、乡村城镇化: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有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业活动。因职业变化,加强了与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促使其生活方式向城市型转化,并加速人口向小城镇集聚,使小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都得以发展,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
二、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城市化动力机制。
1、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4、交通运输是城市化发展的先决条件。
三、简述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得出行范围的扩大,对外交通设施的完善使得城市空间生长。
2.工业的扩展。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倾心明显导致城市近域化推进。
3.住宅向外推近。
四、简述彼得。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
彼得。霍尔的模型: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1. 流失中的集中:中心市吸引郊区和农村地区人口,小城市人口流失迁往大城市。
2. 绝对集中:各都市区人口绝对增加,人口向中心市集中。
3. 相对集中:都市区人口增长迅速,中心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郊区。
4. 相对分散:都市区人口继续增长,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中心市。
5. 绝对分散:都市区人口继续增长,人口从中心市向郊区迁移,中心市人口绝对减少,郊区人口低速增长。
6. 流失中的分散:大都市区人口下降,进入逆城市化阶段,小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人口增长超过大都市区。
前三个阶段呈向心集聚;第四阶段是离心扩散的初始阶段,出现了郊区化的前兆;第五阶段为典型的郊区化阶段;第六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
五、简述奥沙利文对郊区化的成因分析。
1 制造业郊区化。
2 人口郊区化。
3 零售业郊区化。
4 办公业郊区化。
郊区化使得城市从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变。
精明增长理念;tod模式。
城市地理作业
2010年四川省各市。非农业人口城市非农业人口 万人 成都629.4南充161.9绵阳140.7达州125.8自贡105.4乐山100.5宜宾99.4德阳98.8眉山89.5泸州89.5内江87.2遂宁81.6广安77.7资阳76.1广元66.8巴中66.7攀枝花59.6雅安36.1西昌19.8康定...
城市地理作业
新陈代谢城市理论在郑东新区规划中的应用。1 理论提出及形成的背景 2 2 新陈代谢 城市理论的内容 3 2 1 从机械时代走向生命时代 3 2 2 通时性和共时性 3 2 3 网状系统与根茎 3 2 4 子整体结构 4 3 新陈代谢 城市理论在规划方案中的应用分析 4 3 1 通时性和共时性的应用 ...
城市地理作业
生态城市打造问题的研究。以新疆石河子为例。摘要 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特殊的石河子城市为例,先分析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再通过分析新疆石河子本身的区域状况及其发展生态城市所存在的问题来提出几点打造生态城市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引出一些我国发展生态城市的启示。关键词 新疆石河子 生态城市 城市建设。中共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