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综合测试。
尹集中学李晓妮。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 cultural identification),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4)“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
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
各国**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7)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选自《上海世博主题问答》)
1.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
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的主题。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d.“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产生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
c.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中“大同社会”中描绘出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完全一致。
b.古希腊哲学家毕达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二、(32分)
阅读下面—段文言文,完成4~7题。
苏世长,京兆武功人。十余岁,上书周武帝,帝异其幼,问读何书,对“治《孝经》
论语》”。帝曰:“何言可道?”答曰:“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为政以德。”帝曰:“善。”令于兽门馆读书。
入隋,为长安令 ,数条奏便宜。后为王世充太子太保,与豆卢行褒戍襄阳。高祖与。
之旧,数遣使者谕降,褒辄杀之。
洛阳平,世长始与豆卢行褒归,帝诛褒而诮世长,顿首谢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
鹿之喻,一人禽之,万夫敛手。岂有获鹿后忿同猎者,问争肉罪邪? 且武功旧人,乱离。
以来,死亡略尽,唯臣得见太平。若杀之,是绝其类。”帝笑释之。授玉山屯监。与语平。
生,调之曰:“卿自谓佞邪,直邪?”对曰:“愚且直。”帝曰:“若直者,何为背贼归我?”
对曰:“洛阳平,天下为一,臣智穷力竭,乃归陛下。使世充不死,臣据汉南,尚为勍敌。”
帝大笑,嘲曰:“何名长而意之短,口正而心之邪?”世长曰:“名长意短,诚如圣旨。口。
正心邪,不敢奉诏。昔窦融以河西降汉,十世侯之;臣举汉南以归,唯蒙屯监。”帝悦,拜谏议大夫。世长有机辩大率如此。
从猎泾阳,大获。帝入旌门,顾谓朝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曰:“陛下废万。
机,事游猎,不满十旬,未为乐也。”帝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邪?”曰:“为臣计。
则狂,为陛下计则忠。”侍宴披香殿,酒酣,进曰:“此炀帝作邪?何雕丽若此!”帝。
曰:“卿好谏似直,然诈也。岂不知此殿我所营,乃诡云炀帝邪?”对曰:“臣但见倾宫、
鹿台,非受命圣人所为者。陛下武功旧第,才蔽风雨,时以为足。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以归有道,陛下宜刈奢淫,复朴素。今乃即其宫加雕饰焉,欲易其乱,宁可得乎?”高祖。
深然之。世长简率无威仪。初在陕,邑里犯法不能禁,乃引咎自挞于市,五伯疾其诡,鞭之流。
血,世长不胜痛,呼而走,观者咸以为笑,议者方称其诈。
贞观初,使突厥,与颉利争礼,不屈,拒却赂遗,朝廷壮之。后出为巴州刺史,舟败,溺死。
赞曰:始唐有天下,惩刈隋敝,敷内谠言,而世长仇然献忠,时主方褒听,藉以劝天。
下,虽触禁忌,而无忤情。及祸乱已平,君位尊安,后者视前人之为,犹以鲠论期荣,故。
时时遭斥让,为所厌苦。非言有巧拙,所遭之时异也。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帝诛褒而诮世长,顿首谢曰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
b.乃诡云炀帝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五伯疾其诡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d.欲易其乱,得乎秦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世长有机辩”的一组是(3分)
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为政以德。 ②岂有获鹿后忿同猎者,问争肉罪邪?
为臣计则狂,为陛下计则忠。 ④酒酣,进曰:“此炀帝作邪?何雕丽若此!”
何名长而意之短,口正而心之邪? ⑥世长仇然献忠,时主方褒听。
abcd.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苏世长少小爱读书,有胆魄,十余岁就上书皇上,谈治国之道,深受周武帝赏识。后历经隋唐两代,以机辩敢谏著称。
b.苏世长曾出使突厥,与突厥首领抗争,拒绝对方索礼的要求,朝廷认为他勇敢。
c.苏世长在陕引咎自挞,围观的人讥笑议论他诡诈,他不能忍受,呼叫着逃跑了。
d.作者认为苏世长敢于进言,且多被采纳,而后来不少人进谏却多遭斥责,是时代情况不同了,而非劝谏技巧有高低。
7、把第ⅰ卷中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与之旧,数遣使者谕降,褒辄杀之。 (5分)
2)昔窦融以河西降汉,十世侯之;臣举汉南以归,唯蒙屯监。(5分)
高三综合试卷 含答案
吕叔湘中学高三 理科 综合试卷。一 填空题 1 若复数z满足 是虚数单位 则z 答案 1 2i 2 设全集z,集合,则 用列举法表示 答案 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向量a 1,2 3,1 则 答案 04已知,则 5 设p是函数图象上异于原点的动点,且该图象在点p处的切线的倾斜角为,则的取值范围是...
2019杨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2016年杨浦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做在答题卡上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016年1月 一 阅读。一 阅读下文完成1 6题。17分 1 艺术当然不是哲学,而且在一般人看来艺术应该是哲学的反面。但艺术和哲学有一个不应忽略的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不能吃不能穿,即没有功利的效用,可人类就产生了它们,而且...
2023年闵行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闵行区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控考试。语文试卷。一 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 1 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 踏莎行 郴州旅舍 2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 书愤 3 柳永 八声甘州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 几句,从对方着笔,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苏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