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业成本法的认识与思考。
mg11004034 倪庆。
目前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化,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加之企业广泛实行预算系统,这就要求企业会计部门提供与之相应的成本资料,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与日常控制,成本计算方法因此得到广泛重视。由于传统成本法存在着多种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成本信息,从而作业成本法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推崇,被广泛地运用于企业管理中。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abc),即基于作业成本计算法, 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 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由于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的依据,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使得决策更具有科学性。
二、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条件。
一般而言,作业成本法在产品批次较多、形体各异、程序复杂费用占比较高的大规模制造性企业中的应用潜力较大;另外,作业成本法也可为服务性广泛的综合服务性企业提供决策信息支持,但前提是所生产的产品与所提供的服务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综合而言,成本变化潜力越大,成本信息之于决策的有用性越高,信息系统条件越为充分,组织规模越大的企业越适合应用于该方法。
1)成本变化的潜力。
从理论上说,企业现有的成本系统弹性越大,偏离度越高,其越适用于作业成本法,这主要可通过费用上下限占总成本的比例来加以衡量。通常来讲,作业成本法主要是针对制造费用的两个阶段进行分配,其费用所占比率越大越能体现该方法的优越性,若其成本变化弹性较小,则该方法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其实施成效因而与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也无法区分,具体效果不显著。
2)成本信息有用性。
即使成本变化潜力相当大的公司,也仍然可能不采用作业成本,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在竞争、降低成本、定价等生产经营决策中,成本对决策的有用性。即使作业成本法能从根本上降低产品的失真,若公司决策时不能很好地利用成本信息,公司也不会实施作业成本法。
三)公司的组织规模。
一般而言,规模较大的企业对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需求较高,这种需求与公司规模呈严格意义上的正比关系。首先,企业的组织规模越大,其成本降低的潜力就越大,一种较小的工艺变化会引起成本总额大幅度的变化。其次,受作业成本法实施成本的制约,较小的公司实施该方法所获得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其固定成本,此时实施的需求也应较低,且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3、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步骤。
首先,在作业成本法实施之前,需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资源耗费进行有效确认和计量,这其中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与动力费用、工资薪酬、折旧费、办公费、修理费等,这些资料可直接从企业的总分类账中获得。
其次,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将所发生间接费用的相关作业进行分类。从理论上说,间接费用的分类应囊括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内容,但从实际来看,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企业应以满足现有管理需求为前提,因此按重要性和同质性的要求对作业进行整合与归并。
再次,选择确定合理的作业成本动因。从理论上说,可对作业成本动因构成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其一是计算成本动因的成本,其二为特定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的相关性,其三为成本动因的采用所导致的行为,最后是采用成本动因的数量。
实际上,可对企业成本构成影响的因素有许多,但并非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可被确定为成本动因。在每一环节中,成本动因的数量应予以适当控制以选择确定一个比较恰当的成本动因数量,从而使这些成本动因能够充分、有效地成为间接资源成本的分配基础。由此可见,确定一个企业的成本动因数量十分必要,而在确定该数量的过程中,企业需从成本动因与间接资源成本的相关程度,产品成本的期望精确度和产品组合的复杂程度三个方面着重考虑。
最后,确定各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分配率,并以此为据确定构成产品的最终作业成本。在上述成本动因确定的基础上,企业可将各作业成本除以成本动因的单位数,以获得成本动因的分配率;然后,根据各种产品所耗用的成本动因单位数和各作业分配率,以确定该产品的成本,这包括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两部分。
4、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障碍。
首先,由于受到传统成本管理理念的制约,作业成本法成功实施所需依赖的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这包括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与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两部分。当前,随着企业生产流程的多样化,间接费用的相应增加,这些情况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产生的背景相违背,从而导致了成本信息对于产品实质构成的扭曲。虽然目前大多数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已得到较大提高,信息化管理也基本得以实现,但与作业成本法所适用的环境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其次,作业成本法与国内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相抵触,短期内无法得以解决。在现行会计准则下,生产成本归集与分配的依据是成本核算对象,且通常是采用将非生产成本计入期间费用的方式,而作业成本法则是以作业为中心归集和分配企业的全部成本,期间费用由企业不增值的作业成本所组成。由此可见,这两种成本核算方式的不同必然会造成产品成本构成的巨大差异,由作业成本法所提供成本信息编制的财务报表并不符合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也无法得到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确认,因此必须加以有效地调整。
此外,由于作业成本法在作业动因和资源动因的确认和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素,不符合会计原则中的客观性要求,由此会导致成本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下降。
最后,信息化环境的要求较高,各系统间需加以必要协调。一般来说,作业成本法中成本动因、成本对象的多样性会大大提升企业收集和处理海量数据与信息的需求,这并非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或 erp软件就可完成,还需要包括会计核算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以及相关网络资源等一系列硬软件的配合才可实现。当前,大多数国内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虽有较大改善,但并未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应用于采购、生产、销售、核算,以及成本管理的系统通常相互独立,缺乏实质联接,因而对于作业成本法的系统支持明显不足。
5、基于作业成本的作业管理。
作业成本法的出现最初是为了精确地计算成本,解决共同成本的分配问题。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它所提供的信息可被广泛用于预算管理、生产管理、产品定价、新产品开发、顾客盈利能力分析等诸多方面,这使得作业成本计算很快超越了成本计算本身,从而上升为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服务于企业战略需要的作业管理(abm)。
作业管理是以abc为基础,将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abm认为企业是一个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个前后有序的集合体称之为作业链,在作业链的连续经营和操作过程中,价值也在其上转移、递增,直到最终产出,形成一条价值链。依据能否为顾客带来附加价值、给企业带来利润,作业被分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作业管理即是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
abc和abm的运用,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物流管理与盈利能力、盈利水平的提高得以更好地结合。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目标必须明确,模式要简单,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关系,而且还要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培养高度信息化和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消除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近年来,发达国家在技术改进和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诸多创新都同缩短作业链、消除或压缩非增值作业密切相关,并且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高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作业成本法的思想对我国企业加强成本控制、改善经营战略、提高竞争力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应用必将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成本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成本管理新技术。尽管目前我国企业在核算中还无法采用作业成本法,但引进作业成本计算制度,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价值链 零存货 全面质量管理 成本动因以及多技能的工人。等新思维 新观念,还是很有益处的。逸凡 2001 02 08 作业成本法是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两个根本经济因素作用的产物。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与估时作业成本法
四 存在 分割难 的问题。分割难 的问题往往发生在 资源 作业 环节,即一个费用归集中心混合着完成几项作业,而作业又由不同的成本动因造成。根据abc理论,这些费用必须准确地归集到不同的作业中去,但在企业的实务操作中,员工在一个部门内的工作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混合进行的。例如,在一个销售部门内有30位...
作业成本法与估时作业成本法
论作业成本法的缺陷与估时作业成本法的改进。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念是 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相较于传统成本法主观的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则采用动因追溯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分配环节的主观性。然而,作业成本法在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非常多来自现实问题的阻碍,使得其并没有成为现代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系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