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课程作业

发布 2022-06-25 18:36:28 阅读 9777

庄子大宗师》“死生存亡为一体”的生死观。

以王夫之《庄子解》为解说。

庄子如何推论生死为一体的?世界上大部分常人悦生恶死,认为与生比起死亡,自己的身体和自己所谓的意识,就不存在了,很可怕。也会有很多人在经受生活失意的打击之下而悦死恶生,觉得生无可恋,死反而得到解脱安慰,这两点在庄子看来都是不知天之所为,不知人之所为。

庄子为什么认为生死是一体?为一体死该如何死,生又该如何生?这是本文想要**的问题。

一, 庄子如何推论死后的状态世界?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遯。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王夫之对此解释:大化推移,天运于上,地游于下。

山之在泽,舟之在壑,俄顷已离其故处而人不知;则有生之日,吾之死也多矣。今日之生,昨日之死也。执其过去,臆其未来,皆自谓藏身之固,而瞬未及转,前者已消亡而无余。

唯浑然于未始有极之中,生亦吾藏,死亦吾藏,随万化以无极,为一化之所待,无不存也,而奚遁也!

人从出生,成长,死亡,在不断的变化,这个变化永远是单程式的,过去的日子逝去永不再回复,无论名声地位达到如何高,身体保养的如何好,无时不刻都是逃不了变化的。庄子反思人的成形出生,人的生命成长,人的年老生病,最终死亡,这些变化都是我们人眼可见可感的,人无能为力的。人在生的终身面临着不断地变化。

那么人死后难道就可以逃脱掉这种不断变化的过程了吗?在庄子看来,既然生是不断在变化中的,由此庄子推论出:所以(故)那么死也一定同样是变化的一个片段,一个过程。

而且死之后也和生一样也处于大化流行之中,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而不是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死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生与死截然不同。庄子要告诉人们的是:死的本质和生的本质是一样的,它们的本质就是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都是大化流行的一个片段,一个阶段。

王夫之对“藏天下于天下”的注释说:生死皆在大化之中,藏于此则无所遁。

二,“大化”这个概念是怎么得来的?

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庄子认为变**是变化的一个片段,只是一化,并且人死后也许变成别的生物,也许又变**,又或者变成石块泥土,都在万化之中永不停止。人如此,万物也如此。人反而应当是乐的,变化成一次人就“喜”,那么万化成为人“为乐可胜计邪”。

三, 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而未尝生,死而未尝死,不生不死。

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

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

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王夫之注释“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当其生也,已知其化为物矣。

人自于其生而自名曰此吾也。“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

吾之者谁也?吾者非吾也,与人相耦而谓之吾,则亦梦而已矣。

既然生与死都是大化中的一个过程,生的每一个变化,与死之后的每一个变化,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或者说生的每一变化都和死这个变化,和死后的每一个变化,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顺从天的大化流行的变化过程罢了。都是一样的,人为的划分为生,划分为死,又有什么必要呢?

人为的悦生恶死,更加是没有必要了。它们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当其生也,已知其化为物矣”。

人们认为虽然都是变化,但是生,毕竟我还知道是我啊,我有我的意识啊,死之后我的意识去**了呢?庄子对此回答:“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

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王夫之解释“吾者非吾也,与人相耦而谓之吾,则亦梦而已矣。

”“吾”其实只是人们对人这个变化的形成状态的命名称呼而已。和其他变化状态相对而自以为不同的划分。我的理解是,“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

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自己认为是自己,今天的自己是昨天的自己吗?明天的自己是今天的自己吗?

出生时的那个自己还是死去时的那个自己吗?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甚至自己以为没有变化时其实已经发生变化,究竟哪个才是自己呢?是没谈恋爱之前的那个自己,还是结婚后的那个自己是自己?

自己过去认为对的,后来又自己否认,自己所过去认为的我就好像一场梦境,醒了才知道那不过是一场梦,真的生活也不断是一场场梦,什么时候才是自己对自己的真正定义?“吾”其实是不存在的。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

“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曰:“何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曰:

“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

“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

“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而未尝生,死而未尝死,不生不死。生和死一样都是变化的一个个过程。“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如此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人不必悦生恶死,死和生一样,又何必害怕?而且死还是新的变化的开始。悦死恶生也不必,因为活着已经和死了一样,再追求死不是多此一举。

人世间的哀乐在庄子看来更加不必为此伤其身。

四, 没有自己的好恶而顺应物(犯人之形,人之一天)之好恶变化。

1“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王夫之解释:不逆寡,不雄成,则忘取舍。不谟士则忘成亏,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则忘毁誉。

忘死生,忘吾则一切可忘。真人没有自己的好恶。

2,“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王夫之解释:忘死生则浑然一天,寓于形而有喜怒,寓于庸而有生杀,因物而起,随物而止,无不宜而人不能测其极矣。

真人没有自己的好恶,只顺应别人的好恶。真人有和所有人一样有上天赋予人生物人的形体,有与所有人相同的喜怒,生活在人群之中,庄子主张“生”这一变化环节有其所独有的生存法则,或“天性法则”。 不可能让人类失去其整体的人性,比方让人不吃肉,所以没有自己的好恶却顺应整个人类的好恶。

但是要明白这种人性也是变化的,(《齐物论》里: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物而起,随物而止,无不宜而人不能测其极矣。

3,“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王夫之解释:不得已而寓于庸,则刑,礼,知,德,皆犯人之形者所有事,墨儒所争务,而亦可两行,人勤行之,我亦庸之,。不测其真知者,以为真人真人亦勤乎此,不受也,亦不辞也,和之以天倪,其不一者可一也。

既然犯了人形,而不是变成一个大白兔,或石头,那么就遵守和人群相处的法则。

4,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王夫之解释:夫天,天也,人亦天也。“劳神明为一”者,见天而不见人之一天,则“命物之化”,浑然一致。

明白人只是天大化流行之一环,忘记自己的好恶,忘记自己的生死,而来处理人世间事时,我们不能忘记其他所有动物,植物,一切物无不是大化流行中的一化一环,每一环都是不同的,(《齐物论》里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怒者其谁也),并且每一环与我们人类这一环是不同的,而我们人类这一环也是天的自己,是和其他一环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的,也是上天赋予的,所以见人之一天,没有自己的好恶,遵从人的人性,并且跟随人人性的变化而变化。

13中哲戴小倩。

历来对庄子天的含义有两个不同方面的解释,一个是天的本体论方面,此时天与道相似,合为天道;一个是天与人的关系方面,合为天人,这是对天的本体论含义的运用。前者在庄子《内篇》中多以“天”“道”“天地”,“天下”“造物”“真宰”“造化”“气”等词,共同组成庄子的本体论,而后者则多单以天字来形容。

先阐释天的本体论含义。钟泰认为庄子天与道是一个意思。而天更多用于人,道更多用于事。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是宗者,宗天也。

惟天为大,故曰,大宗师也。顾天而又言道者,何也?对人言,则曰天,对事言则曰道。

天道者,对人事之称也。故或合而言之,或分而言之,其实一也。”张默生认为庄子内篇**现的最高概念,不仅仅是“道”,还有“天”“天地”“天下”“天理”和“造物者,真宰”“大块” 等最高概念。

崔大华认为天是庄子通向道的过程:如果说庄子由世界现象统一性观念(通天下一气)上升到世界根源性观念(“此之谓本根”)曾经经历了相当艰难的思想历程,那么寻找,提炼一个概括根源性观念的哲学概念,范畴也经历了从“天”到“道”的抽象程度不同的几个阶段。

**对庄子内篇天的本体论分析,以最主要的《齐物论》和《大宗师》为主要分析文本,不是单独把天的含义拿出来,而是和原文本的“天”所在段落的上下文关系,从而把天与道合起来分析,把“天籁”和“气”的关系,“照之于天”和道的关系,“天地”与“一”的关系,把“天钧”和“道通为一”的关系,天与“阴阳”的关系,“天地”和造化,“天地”和“一气”的关系来分析庄子“天”的本体论含义。

对此学者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现代学者通过抽象逻辑的方法,认为庄子所讲的“道通为一”,是物的共性,先把万物抽象为“具体的有”,忽略物的个性,再把“具体的有”通过逻辑抽象成“抽象的有”,并且把这种逻辑的结果叫做道,即无。通过这个方法齐物,冯友兰称之为“虚无主义”,他们运用的方法是逻辑抽象法。

冯友兰直言《齐物论》认为“是非"都是一偏之见。这是它的相对主义的理论的一部分。古代学者对齐物的解释更是与现代逻辑抽象法,和辩证主义法大相径庭。

现代学者否认庄子对世界万物关系根源的思考,而是用抽象的方法统一了世界万物。

而在古代学者那里,庄子是用万物的根源来解释万物一体,用万物根源的一致来齐物。庄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天地的一气流行,造化出万物,万物又在不断的相互万变万化中,永不止息。在天道的这种同气同化之中,万物是一体且同类的。

所以庄子认为道通为一,万物一体。

另外一种不同的观点是对庄子天与道的关系。首先,方勇和刘笑敢认为从庄子之道的概念**来看,庄子的道基本上是继承老子而来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一种特殊的构想。道作为世界之本根既在万物之上,又遍在万物之中,由此说来,道有周全普遍的特点。

但同时道还有绝对性,永恒性、超越性、无差别性、无目的性等更重要的特点。刘笑敢认为庄子的宇宙观如老子一样有个本体论存在。像老子一样的道,林希逸作为典型的古代学者,把老庄看做道家一样,用老子的道来解释庄子的道。

究竟天与道的含义是什么?而庄子天与道有没有老子天道的含义将是本文分析的对象。而这将影响到天人关系中对天人之行依乎天,人之行有很大影响。

大宗出货作业规范

press return to return to sql forms op411大宗出货作业规范。壹 目的 使分店在大宗出货作业中有所依循。贰 适用规范 各分店。叁 内容 一 通知防损课出货时,稽核根据送货单,对商品进行核对 数量 品项 货号 核对完毕后,加盖稽核章,通知防损,开启中控门 或指定出...

课程作业答案

会计学 练习册答案。第一章总论。参 一 单选题。1.c 二 多选题。1 abcd 2 abc 3 abcd 4 ad 5 acd6 ad 7 cd 8 abd 9 ad 10 abcd三 判断题。第二章会计科目 账户及借贷记账法。参 一 单选题。1.a 二 多选题。1 acd 2 ac 3 ab 4...

课程大作业

芳香精油对人格的培养 绅士与淑女。张迪 5120309486 内容摘要 芳香精油以及芳香 作为一种自然 帮助释放人格情绪框架里的负面情绪,基于人格的复杂和随时随地的转化可能,唤醒绅士和淑女气质的人格魅力,培养像绅士和淑女一样的人格自由。关键词 芳香精油自然 人格自由灵性。在越来越容易疲惫与迷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