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作业

发布 2022-06-24 17:10:28 阅读 1310

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成绩单。

试卷封面)任课教师签名。

批改日期:注:

1、以撰写**为考核形式的,填写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

2、本成绩单由任课教师填写,填好后与作业(试卷)一并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

3、学位课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记分。

从ksp角度对”mg2+、al3+混和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的再思考。顾晔。

摘要向等浓度的mgcl2、alcl3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是高中化学经常涉及的离子反应,教学的不同阶段对该反应认识有所差别,本文从ksp角度对两中常见认识予以辨析。

关键词沉淀、溶解、ksp 、ph计、传感器。

1. 第一种认识。

高中阶段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时,为强调al(oh)3的两性,常用以下题强化教学效果。

例1:向等浓度的mgcl2、alcl3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实验现象如何?试作出沉淀物质的量与naoh物质的量的关系图。

一般情况下,该问题作如下解答:

第一步:分析反应。

1)沉淀的生成:mg2++2oh—=mg(oh)2↓ al3++3oh—=al(oh)3↓;

2)沉淀的溶解:al(oh)3+oh—=alo2—+2h2o。

第二步:描述现象。滴加naoh溶液后先产生白色沉淀,随着naoh溶液的不断加入沉淀量有所减少,最终保持不变。

第三步:作图。设混合溶液中mgcl2、alcl3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

根据方程式:mg2+、al3+沉淀完全需要naoh 5mol,al(oh)3沉淀的溶解需要naoh 1mol,沉淀的最大量为2mol,最终沉淀的物质的量为1mol。(图1)

然而,上述分析结果成立的前提是:al(oh)3的溶解必须在mg2+、al3+沉淀完全之后,事实上是这样吗?人教版新教材选修4模块(化学反应原理)在“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一节中介绍了难溶物的溶度积常数,我们可以应用氢氧化物的ksp计算一定浓度mg2+、al3+沉淀开始和沉淀完全的ph。

以1.0mol/l的mgcl2、alcl3混合溶液为例:查表[1]得ksp[al(oh)3]=1.

3×1033,ksp[mg(oh)2]=1.8×1011,易得mg2+、al3+开始沉淀的ph分别为3.28和9.

63,同理可得它们沉淀完全时的ph。计算发现mg2+、al3+是分步沉淀的,图1描述的结果是不正确的。例2就是以此为背景的“老题新做”,也是对此类问题的第二种认识。

2. 第二种认识。

例2: mg2+和al3+的混和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形成沉淀情况出现两种图示。图2为小杨同学绘制,图3是小周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结合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图计算得n(mg2+):n(al3+)=2:1

b.小周实验中,oa段生成两种沉淀。

c.图3中oa段表示仅生成al(oh)3沉淀,ab段仅生成 mg(oh)2

d. 结合表中数据和图3分析,ab段可能发生:al(oh)3+oh—=alo2—+2h2o

2.1 命题意图。

该题借助镁、铝氢氧化物开始沉淀、沉淀完全时的ph及al(oh)3溶解的ph重新绘制沉淀形成的图象,创设了新的情境,考查学生提取、应用图表信息的能力:通过**中的数据得到al3+、mg2+分步沉淀等关键信息,通过图2、图3的比较发现各段曲线的意义。

2.2 解题分析

该题给出的**提供了以下几个关键信息:

al3+比mg2+先沉淀,ph=5.2时al3+已沉淀完全而mg2+还没有开始沉淀。

al(oh)3开始溶解时(ph=7.8),mg2+还没有开始沉淀(ph=9.4),即并不是mg2+、al3+沉淀完全之后,al(oh)3溶解。

mg2+沉淀完全之后(ph=12.4),al(oh)3还没有完全溶解(ph=12.8)。

由此可以判断:图2中先沉淀后溶解的分析肯定错误,但从中可以看出n(mg2+):n(al3+)=1:

1;图3中oa段应是al3+沉淀:al3++3oh—=al(oh)3↓;ab段则是al(oh)3开始溶解和mg2+开始沉淀:al(oh)3+oh—=alo2—+2h2o,mg2++2oh—=mg(oh)2↓;bc段仍是al(oh)3在溶解和mg2+在沉淀,不难选出d答案。

但若稍加思考,该题的**和图象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3. 对该问题的再思考。

3.1 例2中值得商榷之处。

3.1.1信息的给出。

**给出的ph数值都是根据溶度积常数ksp数值算得出:ksp[al(oh)3]=c(al3+)·c3(oh-),ksp[mg(oh)2]=c(mg2+)·c2(oh-),可见沉淀开始和沉淀完全的ph与mg2+、al3+的起始浓度有关,该条件不给出会让学生误以为任何情况下mg2+、al3+沉淀的ph都是表中数据。

3.1.2 图象的作法。题中图3是“小周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图中有几处疑问。

ab段曲线。根据命题者意图,ab段曲线应是mg2+被沉淀和al(oh)3不断溶解的过程,而ph=7.8~9.

4之间,不仅没有沉淀形成al(oh)3还在溶解,沉淀的物质的量不会是单调直线上升。

b点位置。根据分步沉淀的先后顺序,1molal3+首先消耗3moloh-,然后先发生al(oh)3部分溶解,则后面2mol(3mol~5mol)不全用来沉淀mg2+,即b点mg2+没有完全沉淀,b点的纵坐标达不到2mol,即低于图2中b点位置。

3.2 修改建议。

3.2.1 指明实验条件。例如:室温下,向100ml浓度各为0.1mol/l的mg2+、al3+的混和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3.2.2 变量修改。

以naoh的物质的量为变量与反应物的关系很易确定,但由于溶液对应ph很难从图中看出,一些细节不易在图中表达出来,尤其是ph = 7.8~9.4之间的沉淀量变化,所以建议将图象横坐标改为混合液的ph,由ph计测定。

3.2.3 作图方法。

由于以ph为变量,很难得到ph与n(沉淀)或m(沉淀)的线形关系,建议通过描点作图的方法予以实现,尤其是几个特殊点:ph.4等与沉淀量的关系。

建议步骤(根据实验条件选择ph计,最好用传感器将结果直接呈现在计算机上):

a、准确配制100ml浓度均为0.1mol/l的mgcl2、alcl3混合溶液;

b、取10ml上述混合液置于锥形瓶中,用碱式滴定管逐滴加入0.10mol/l的naoh溶液,边振荡边用ph计测混合液ph;

c、当ph=3.3时,将锥形瓶中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干燥、称量并记录结果;

d、另取10ml混合液,按照c步骤操作,研究ph.4等情况下沉淀质量(经分析,不存在沉淀是混合物的情况);

e、根据5个特殊点描点作图(用传感器则直接得到图像)。

4. 小结。

沉淀溶解平衡是高中化学新教材的新增知识点,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沉淀的生成、溶解及转化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一些原来只能定性分析的问题可以进行定量层次的深入思考,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透彻。图象是定量分析的一个重要载体,“mg2+、al3+混和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的图象问题就可以使得学生对mg2+、al3+的沉淀认识更加透彻。

教学过程中用好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通过调节ph使不同金属阳离子分布沉淀的问题,事实上在分析化学中常用氨水和氯化铵混合溶液作为缓冲溶液[2],保持溶液ph在9左右分离mg2+、al3+。

参考文献。1] 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04~405.

2] 华彤文等编。普通化学原理(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4.

注:本文发表于《化学教与学》2011.8

西南现代化学教学作业

题型。描述。题目。一 名词解释。1 系统要素化学系统的构成要素系统是由具有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各个因子。化学教学系统是由化学教学目标 教师 学生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教学 和教学测评等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教学功能的有机统一体。2 素质科学...

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策略与案例分析

一 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策略教学。中学化学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程序对应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模式的教学策略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 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教育理念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1.过程 教学策略 以过程促转变的教学策略教学的实质是一个对学习者施以影响的过程。按生态模式教学的观点,从学的方面看,过...

中学化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 物质的组成 性质 变化 化学量及化学用语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电解质溶液。元素及其化合物主要包括 金属部分 碱金属 镁铝 铁铜等。非金属部分 氢 卤素 氧族 氮族 碳族等。有机化学主要包括 烃 饱和烃 不饱和烃 芳香烃等。烃的衍生物 醇 酚 醛 羧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