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发布 2022-06-09 05:13:28 阅读 3079

教育学定义(权威)

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 都是教育,他包括人们在家庭中, 学校里,亲友网,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教育(狭义):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教育,而且还包括半全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

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过程。这既是有自然人向社会人,婴幼儿向成年人,个人笑我向放眼世界。

胸怀群体以至人类的大我的转化过程,也是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可能性和选择性、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和继承性。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质量规格。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人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他们有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有那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叫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是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有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体力和体质的发展非常重要,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它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社会工作的本领。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 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校,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活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教育。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制度。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意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和其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理,并按照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设置的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制定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它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成果,间接经验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

直接经验:是指与学生显示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如社会生活经验,学生处理与自然事物关系的知识和经验与技能技巧等等。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体力:是指人体活动时所付出的力量。包括持久力,适应力和抵抗力。它与身体健康水平相关。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操作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核心成分是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概括,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能力:是指人人完成某种体力活脑力活动的主观条件,它包括体力,智力,知识和才能,能力通常指已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但也指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

价值观:是指推动并引导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信念与准则,是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的核心。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授受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亦称接受学习。

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室的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的发现和建构新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哥哥方面和始终。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 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是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的运用。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贯彻发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要了解学生的发展薯片,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第二,考虑学生人数发展的时代特点,对学生发展水平的估计,不能永远停止在早已过时的估计上, 要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教学的旧观念,提高教学的起点。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用的器具,资料和设施。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二进行的谋划。

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亦叫问答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是在教室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事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是学生认识事物, 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个别教学制:即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天赋,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但是,采用个别教学制,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个人的社会化。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分组教学制: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有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历年教育综合333考研真题汇总

2015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综合333考研真题 1.名词解释。1 教育2 修养3 学园4 活动课程5 心理发展。二。简答题。1 教育独立性及其表现 2 直观性原则含义及特点 3 教师劳动的特点 4 梁启超教育思想5 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途径。三。论述题。1 论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2 论述德育过程...

1 333教育综合真题

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332教育综合真题。教育心理。一 简答。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二 论述题。什么是创造性?如何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培养?中国教育史。一 名词解释。1 论语 2 蔡元培。二 试分析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外国教育史。一 名词解释。1 理想国 2 终身教育。二 论述...

333教育综合2023年真题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一 名词解释 1 京师同文馆。2 生活教育。3 贝尔兰卡特制。4 知识表征。5 自我提高驱动力。6 恩物。二 简答题4道,每题10分。1 教育的政治功能。2 教育的基本目的的基本精神。3 课程的多样性。4 启发性教学原则。三 论述题4道,每题20分。1 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