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技学会:12位权威专家解读2023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
中国网财经1月10日讯(记者孙杰)2023年1月9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北京举办了"2023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沟通会",针对2023年国内12个食品安全热点事件,由12位国内权威专家进行科学分析,逐一解读。这也是主办单位连续3年举办同一主题的活动。本次对国内12个热点事件进行解读的专家,均是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会议所表达的科学见解也在会前经过了业内专家的充分研讨,基本上代表了中国食品领域的"科技界共识".
据主办方负责人表示,食品安全是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工作的着力点。尽管中国食品安全的基础在逐渐夯实,但百姓的焦虑仍在加大。2023年12个国内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曾引发**与公众的关注、担忧与不满。
因此,以科学的真实化解百姓的疑虑,通过科技界与**的声音放大正能量,共同填补消费者与科学真相之间的"信息真空"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问题是从中国网、中国经济网等合作**申报的近30件热点事件中挑选出来的。可以看到,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是2023年的主题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指出,3年中所发生的36个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较真实地聚焦了社会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和焦虑。
而从3年中不同热点问题的分布中亦可清楚看到,舆情的关注点正逐渐深入到中国食品安全的本源。
通过对2011-2023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梳理显示,对食品安全热点事件从2023年聚焦于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到2023年关注标准与过程控制,而2023年的舆情则聚集于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孟素荷表示,从"非法添加"到"过程控制",再到"原料安全",2011-2023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重心的转移,不仅显示了各方逐渐形成的"由危机应对到风险预防"的认知过程;也显示了向产业链前端延伸的溯源轨迹;同时显示出舆情的关注点总体上与中国食品安全的着力点相衔接;并与2023年**对"食品安全的关键在源头"的判断相吻合。
孟素荷指出,"2011-2023年36个食品安全事件的分布是突发的、散点的,涉及到影响食品安全的各个领域。"其中四个重点领域受关注较多:一是以传统食品工业化为特征的中国方便食品产业占28%;二是对标准的争论与质疑,占17%;三是涉及原料污染与过程控制的事件占到11%;此外,乳制品行业始终受到高度关注,亦占11%.
以婴幼儿奶粉为代表的中国食品依然缺乏消费者的足够信任,任何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负面报道总能引起消费者的极度恐慌,也是中国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浓缩。
会上专家还分析了国外食品安全事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突破国界,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广泛存在,不仅损害人类健康,更有损行业和国家的形象。由此,强化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不仅需要**加强法制化监督管理,企业加强诚信意识,科技界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基础科学研究,更需要**传递科学的信息。正视食品安全带给人类的挑战,需要**、产业、科技、**各方的共同努力。
附专家详解热点事件:
1、新西兰奶粉检出双氰胺。
解读专家:元晓梅,教授级高工,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
专家观点:双氰胺是氰胺的二聚体,白色结晶粉末。可溶于水、醇、乙二醇和二甲基甲酰胺,干燥时稳定,当水溶液在80℃时逐渐分解产生氨气。
该物质的半致死剂量(小鼠,经口)>4000mg/kg,属于低毒性物质,对于人体的危害目前还缺乏详细的研究资料。双氰胺可用来生产双氰胺复合肥,在农业上使用可以控制硝化菌的活动,减少氮的损失,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同时可以防止过量的硝酸盐对环境的污染。由于新西兰的牧场是人工草场,而且当地牧场主比较重视环境保护,所以一些牧场在牧草种植过程中使用双氰胺复合肥,但是新西兰第一产业部通用标准副总监表示新西兰奶农中只有5%在使用,而且一年当中,牧场只使用2至3次。
双氰胺目前除欧盟外,我国和包括新西兰在内的其他国家都没有在食品中的残留标准,但是由于美国fda将其列入安全性待检测物质名单,因此其安全性遭到质疑。根据新西兰方面发布的数据,此次奶粉中双氰胺残留量不足欧盟残留标准的1%,应该不存在安全问题;问题是由于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消费者对不是三聚氰胺的双氰胺也很担心,同时双氰胺作为非食用物质,应该给予关注。
结论。结论:此次新西兰奶粉中双氰胺污染是由于使用含双氰胺的肥料造成的微量残留,远低于欧盟的残留标准,不构成健康风险。
建议。建议:加强与食品**国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加强对进口食品中污染物的监控。
2、镉大米。
解读专家:魏益民,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特邀专家。
专家观点:水稻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大米是中国居民的主要食品资源。
镉是一种重金属污染物,镉可通过土壤、水体、肥料、工矿粉尘等途径进入农作物及农作物的可食部分,进而进入食物链,可能威胁消费者健康。我国**对大米、面粉、蔬菜、肉、蛋、奶等食品中镉限量标准均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因大米是我国居民的主粮,为此对大米中镉的含量制定了更严格的限量标准(中国为0.
2mg/kg,cac和日本规定大米镉限量标准为0.4mg/kg)。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局5月16日公布的大米及米制品镉超标事件属于湖南省局部地区镉污染土壤种植的水稻,导致大米镉超标问题。
我国**高度关注环境污染问题,正在积极摸清镉污染土壤的分布,并努力进行环境污染治理。
结论。结论:本次报道的大米及米制品镉超标事件属于湖南省局部地区在受镉污染的土壤上种植的水稻加工的大米,或使用这种大米制作米制品导致的镉超标问题,不是非法添加。
建议。建议:(1)**应高度关注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也必须认识到环境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问题大米"的监管,防止其流向餐桌。
(2)食品生产企业应关注生产源头可能带来的风险。
(3)消费者应选择信誉高的大米产品品牌。
3、美素奶粉疑云。
解读专家:罗云波教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
专家观点: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历来受到**部门高度重视,并由此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企业,必须按照《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企业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条件审查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要求,具备相应的条件并经过审查,在获得生产许可后方能生产。
玺乐丽儿进出口(苏州)****作为销售天赋美素婴幼儿奶粉的进口商,只具有根据相关规定在国内市场销售该品牌奶粉的资格,不具备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资质。在这种情况下,却置法律法规于不顾,通过擦除原有标识、重新喷码、私印外包装盒等方式非法生产,更涉嫌采用更改保质期、使用过期奶粉等恶劣的不法行为,应予以严肃查处。?
结论:这是一起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中典型的知假造假的违法犯罪行为。
建议:应将国家对乳品管理的相关条款逐一落实。
4、农夫山泉被指生产标准不如自来水。
解读专家:史贤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前,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生产经营食品。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浙江省的《瓶装饮用天然水》(db33/383-2005)过去严于国标,农夫山泉执行地方标准,无可非议;在国家颁布实施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并修改更新gb19298-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情况下,浙江省的地方标准并没有及时更新,企业没有及时全面采用更高标准,这有不妥之处。**监督是应该的,但不应夸大负面之处、不应反应过激。
结论。企业在标准的使用上存在不当之处。但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非食品安全事件。
建议。食品企业不仅要保证食品的安全,而且要关注相关法规标准的变化与更新,依靠专家咨询和培训,知晓并向公众宣传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与管理规范。知名企业更需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
《食品安全法》需要严格贯彻实施,标准的调整与规范需要加快推进。
5、掺假羊肉。
解读专家:王守伟,教授级高工,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肉品掺假售假"属于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但"食品安全"问题与"标签标识(或欺诈)"问题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风险问题。如果只是用猪肉、鸭肉、鸡肉等经检验检疫合格的低价肉类产品冒充牛肉、羊肉等**肉类产品,且无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其他违规现象,属于标签标识或商业欺诈问题。而如果用狐狸、水貂等未经检验检疫的皮毛动物肉冒充其他肉种,因存在致病、重金属污染等潜在风险,则既属于违法使用非食用原料的食品安全事件,又属于商业欺诈,应两罪并罚。
结论。狐狸等皮毛动物肉冒充羊肉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建议。(1)餐饮和肉品加工企业应加强自律;
(2)逐步加强肉类掺假定性和量化鉴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6、三品牌奶粉检出反式脂肪酸。
解读专家:李宁研究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
食品中反式脂肪酸有两个**。一是**于天然食物,主要**于反刍动物,如牛、羊肉、乳和乳制品,因此婴幼儿配方食品中均可检出反式脂肪酸,母乳中也会含有反式脂肪酸。二是加工**,主要是植物油的氢化、精炼过程,食物煎炒烹炸过程中油温过高且时间过长会产生少量反式脂肪酸。
我国《婴儿配方食品》标准(gb10765-2010)规定,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不应使用氢化油脂,而且婴儿配方食品对反式脂肪酸的最高限量做了规定,不得超过总脂肪酸的3%;此次**报道中的3款国产婴儿配方奶粉中检出反式脂肪酸是天然带入的,不是人为添加的,符合我国相关标准。因此,这次的**报道有严重误导作用,**和社会都欢迎**监督,但坚决反对这种无端的误导行为。
结论。国产和进口婴幼儿奶粉均可能检出含有反式脂肪酸,此次事件**有误导行为,非食品安全事件。
7、对胶原蛋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质疑。
解读专家:李八方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从科学角度看,胶原蛋白对人体生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服用胶原蛋白可使**含量有适量增加,并进而增强了**保水性;对改善骨质疏松者的骨密度也有作用;具有一定的增强人体免疫力功能。这是我国保健食品已认定的3项功能。
目前我国至少有25个胶原蛋白产品获得"卫食健字"批号,只要是生产厂家按照要求生产,产品质量与功能应该是值得信赖的。
对于前一个时期对胶原蛋白质疑的问题,有些应该是得到肯定的,比如:①胶原蛋白不能够直接吸收;②胶原蛋白不能够**疾病(如烧伤、创伤等);③胶原蛋白制品中添加激素等是违法的,未获得保健食品批文的产品宣传产品功能也是违规的。
食品安全事件
近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回顾。2003年 金华火腿 案 金华市的三家火腿生产企业在生产 反季节腿 时,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和生蛆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剧毒农药敌敌畏。2004年 阜阳奶粉事件 由于 没有营养的劣质奶粉,导致被喂食儿童出现夭折或严重营养不良症 大头娃娃 该事件使国家启动了整个食品行业的安全工程。2...
食品安全事件
1.时间 2009年6月。事件 零度可乐 致癌门 案例 可口可乐无糖饮料 零度 在委内瑞拉遭禁。原因 主要是它含有一种叫做阿斯巴甜的甜味剂成分,网络盛传该成分可能导致偏头痛甚至致癌。阿斯巴甜在体内降解过程中,还生成甲醇,因此这种甜味剂的安全性受到质疑。自20世纪70年代始,陆续有试验结果指出其动物毒...
食品安全事件
注胶肉。注胶肉 是用食用胶和水的混合液注入牛羊体内,然后利用胶的凝固性将水分 锁 住。有的屠宰户在注胶的同时,还加入一些食盐和防腐剂,以延长肉的保质期。1.简介。一种通过注入食用胶和血水的混合液 加工 成的注胶牛羊肉。据称,一头250公斤的牛 注胶 后,重量可达290 300公斤。作为注水肉的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