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因素。
一)社会改革对教师原有心理观念的冲击。
教师群体是对社会变化发展感知敏锐的群体,变化剧烈的社会改革对教师原有心理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引起教师的思想更加多元化,需要教师重新进行价值选择。有些教师对急剧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深刻变迁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东西方文化思想观念的冲突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认识,对一些观念长时间感到迷惘、困惑、怀疑,感到不适应,引起了一系列心理行为的失调、失衡,从而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或异常行为。
二)信息量超速积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
知识的不断更新,信息量的超速积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众传媒的快速普及,个体的日趋独立与开放,使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权威形象受到了威胁和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增加了教师更新知识理念、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压力。教师早已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了,有可能学生知道的东西教师不一定懂得,一个班学生的信息占有量远远超过一名教师,这使得教师的知识权威意识日渐失落。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更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冲击着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甚至有些教师诱发了“知识焦虑症”。
三)日益激烈的岗位竞争对教师的压力。
目前教师面临着岗位竞争的巨大压力。金融危机对整个就业形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师职业也不例外。
1.大量高校毕业生应聘到中小学校工作,引发了教师岗位的激烈竞争。
2.学校要推向社会,要走向市场,要以质量求生存,不同学校之间竞争激烈。
3.随着我国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而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落实,最近几年在北京市,中小学生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每年有大约100所中小学校由于生源不足、布局调整或其他原因,而被合并到其他学校之中去,中小学教师出现超编现象,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面临着“下岗”或“转岗”的威胁,即使优秀的教师也面临下岗的危机。
4.大部分学校都在推行教师聘任、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的学校还实行末尾淘汰的聘任制,教师要优胜劣汰,竞争上岗,“人事制度”正在逐步转向“人市制度”。
这些就业压力和聘任制度的改革对教师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聘任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很多教师缺乏职业安全感,整日精神紧张,许多教师处于一种多虑心态。有的教师说“凑合干吧,有今没明的,要是下了岗,咱们能干什么”。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调适,就有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对教师身心产生更大的损害。
一些心理本身比较脆弱的教师会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
四)过高的社会期待与过低的经济地位的反差引发教师的不平衡心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一直是知识和道德的化身,要为人师表,教师生活在一种浮华的虚荣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春蚕”“蜡烛”这样的比喻塑造着不求回报、安贫乐道的牺牲者的形象,教师被神圣化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过高期望,过于苛刻的要求,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很多教师把“完美”作为为人处世的目标,时时事事力求尽善尽美,尽量满足人们对这个神圣职业的要求,渴望得到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各方面的肯定,以至过分限制、约束自己,关心各种细节,常有自我责备、谴责的倾向。
教师的这种过高的自我期望与其真实人格及真实情绪体验之间是存在矛盾和心理冲突的,有些教师可能常常要掩盖和压抑自己的一些真性情,从而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甚至是人格扭曲。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不正之风的蔓延,使得教师的成就动机难以实现,特别是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降的环境中,教师并不愿意承受更高的道德诉求。
从收入、住房、福利待遇到社会地位方面,教师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与具有相似学历、经历的其他职业人员相比,教师经济收入相差甚远。2023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教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17729元和20979元,分别比国家机关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低5198元和1948元。“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尚未真正得到落实。
此外,全国有273个县(占区县总数的8.5%)的小学教职工和210个县(占6.5%)的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低于1.
2万元,人均月工资收入不足1000元。过高的社会期待与过低的经济地位的反差使得教师出现不平衡心理,产生自卑感。
教育快速发展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以及配置上的不均衡,形成了地区之间和各个学校之间的巨大的差异,加大了教育的不公平。校际之间教师收入差别的加大也造成了教师心态的不平衡。
二、职业因素及学校教育内部的原因。
一)多应激、多矛盾、多冲突的职业特点。
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身心发育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比较娇嫩,况且中国的中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教育教学过程是活的过程,经常会发生突发事件,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应激能力。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但又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在户外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时免不了磕磕碰碰,孩子一旦发生意外,不管是不是老师的责任,也不管多大的磕碰,有些家长总会迁怒于老师,认为是老师不负责任,不给老师点处分就不罢休,不是投诉就是告状,弄得教师实在难当。
有的教师反映,无论是多么优秀的教师,只要你出了安全事故,你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面对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矛盾重重的家长,教师整日提心吊胆,缺少工作干劲,无法体会到工作中的乐趣。
在传统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比较单一,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所承担的职业角色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父母的**人,学生的朋友,学生的心理医生,等等。
角色负荷过多、多种角色之间的心理冲突、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加重心理负担,使教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二)单纯、闭塞、性别比例失调的工作环境。
1.教师在工作环境中接触的人主要是身心发展很不成熟的未成年人。
教师90%的 工作时间是专门与儿童在一起的,教师生活在一个儿童的世界里,长期与身心发展不成熟、较单纯、简单的未成年人打交道,有的教师出现行为的“退化”,甚至表现出与少年儿童一样的行为,因此对社会变化不敏感、不关注,适应能力差。
2.中小学教师基本上是一个同性群体,女多男少,性别比例失调。
根据2023年1月29日**披露的北京市2023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报告,现在北京市教师性别比失调严重。被调查学校中,女教师比例高达81.3%,男教师比例仅为18.
7%。而男女教师比例失调问题在城区比郊区更严重。城区女教师比例比郊区多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城区学校女教师要占到86%以上,有的学校女教师占的比例可能会更高。
女教师缺乏与男性的接触交往,对心理有一定影响。在对性别效应的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在一个只有男性或女性的工作环境中,尽管条件优越,卫生符合要求,自动化程度很高,然而,不论男女,都容易产生疲劳,工作效率不高,甚至容易出现某些心理问题。
3.教师的工作空间狭小。
一些城区小学的地理空间很狭小,教学楼四周被耸入云端的高楼大厦所围挡,站在小小的不足200米跑道的操场中,真有一种井底之蛙的感觉,物理空间的狭小对心理空间是有影响的,狭小的工作空间容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
4.教师接触社会机会少,工作环境较闭塞。
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相对独立封闭的学校内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事件多发生在特定的标准的典型的社会环境——学校中,直接参与社会事件的机会较少,接触事物范围狭窄,社会经验不足有的教师觉得自己思想单纯,遇事处理简单化,好像与复杂的社会脱节了,隔绝了。
三)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使教师感到不公平。
学校内部对教师的评价制度上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许多学校事实上还是根据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来评价、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样做很不公平,许多教师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因为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受许多因素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同事之间特别是“平行班”教师之间,教同一门课程教师的教学成绩总会有一个对比,如果分数差得远,教师必然有压力。
在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方式上,很多学校热衷于量化管理,制定了严格、详细的各种检查、评比制度,采用指标体系打分的方法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评价的结果决定教师的评优晋级和奖金的发放,甚至关系到个人的“饭碗”。事实上这种评价方法并不能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反而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给教师造成情绪上的对立,使教师感到不公平。
教师工作繁杂,不易见成效,在学生面前往往不能直接看到艰辛工作所创造的成果和价值,即使见到成效也说不清楚是谁的成效。教育效果的迟滞性和潜在性影响了整个社会对教师劳动价值的评价水平。教师的工作绩效能否运用量化的方法进行评价,是需要很好研究的一个问题。
四)教师职业升迁机会较少,使教师缺乏成功感。
职称评定受阻是引起教师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导火索。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梯较少,晋升机会受限。在教师群体中,只有极少数人最后能做到学校主任或校长的职位上,大多数教师甚至可以说90%以上的教师,即使到了退休时也仍然还是个普通的教师。
与做其他工作相比,尤其是与在**机关里做行政管理工作相比,教师得到提拔的机会确实太少。由于职业升迁机会渺茫,很多教师就把评上高级职称作为评价自己工作是否成功的一个主要标准或者说是唯一标准。但职称评定受名额比例限制,并不能尽如人意。
当很多教师发现自己长期得不到提拔,职称也总是评不上去的时候,就会觉得没有成功感,特别是教师一旦怀疑职称评定过程中的诸多不公正,更会导致教师产生挫折感。引起教师心理挫败感的,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在当前“官本位”的社会背景下,一位教师工作多年,甚至是几十年、一辈子,该退休了,可如果还没有当上个什么“长”,没被评上高级职称,就好像一辈子什么事情都没干,一事无成。
教师感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有调查表明,有20%的教师认为评职失败是自己在工作中曾经遇到过的最大的心理挫折,排在“领导不正确的评价”、“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同事之间不正当的竞争”之后,位于第四名。
五)超负荷工作引起教师身体和心理的透支。
国内外研究一致地表明,超负荷的工作量是导致职业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许燕所作调查的七百多名教师中,有73%的人认为超负荷的工作量是导致职业枯竭的主要原因,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运转,使教师疲惫不堪,身心俱损。
1.教师的工作时间超过国家标准。
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戚家变电站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及采取措施。近期戚家变电站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如钢筋砼工程中的蜂窝 麻面 漏浆 涨模 轴线移位 柱头模板封堵不严 电气安装工程中电气配管不规范 线管偏位等。尤其是35kv综合楼1 9轴一层柱梁部分更为严重。问题出现后,公司领导非常重视,专门开会讨论,并作出原因分析及下一步采...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坚持仔仔细细找问题,认认真真听意见,的确找出了些 四风 方面的突出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现将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 1 对教育意义的思想认识欠缺。总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教育好学生,教给他们应有的知识,教师的职责就尽到了。而没有从教育的重要意义去思考教师的价值和职责,所...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 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机关工作的时间长了,慢慢的深入基层的时间就少了,即使有时间也不乐意下去,再加上年龄已偏大,坐下了就不想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情况的次数就少了,浮在上面深入不下去,遇到问题指手划脚的情况就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就少了,造成了工作不够扎实,有时理论联系实际就更不够了。5 争先创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