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2015版)
一、心肺复苏术概念。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除颤,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心脏骤停发生率逐年上升,发病急剧,病死率高,抢救成功率低。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心肺复苏措施,病人可能得救而存活。二、cpr禁忌症。
胸壁开放性损伤②肋骨骨折。
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心肺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三、心脏骤停原因。
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重型颅脑损伤、药物或毒物中毒、严重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或低血钾等、呼吸骤停未恢复。四、呼吸骤停原因。
溺水、卒中、气道异物阻塞、药物过量、窒息、电击伤、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等。五、心脏骤停类型。
1、室颤2、无脉室速3、心电机械分离。
六、心脏骤停对心脑的损害。
1、心脏:心脏重量占体重0.4%,但耗氧量占全身代谢7-20%。
心肌内动脉血中摄氧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71%,所以心脏是高耗氧、高耗能的器官。心脏停跳10-20s发生晕厥,30-40s出现抽搐和瞳孔扩大,60s呼吸停止和大小便失禁,4-6分钟瞳孔散大固定。若心跳停止3-4分钟内恢复,心肌供血改善,心肌张力可以很快完全恢复;8-10分钟内恢复供血,仍可恢复功能;10分钟以上恢复心跳,心肌损伤不能完全恢复。
2、脑:脑血流量高出全身肌肉和其他器官组织18-20倍,所以脑也是高耗氧器官。缺血缺氧,10-15秒钟内神经功能损害,在》4分钟瞳孔散大。
3、组织器官对缺氧的耐受时间4、时间就是生命!!!**4分钟”
心跳呼吸骤停后1分钟内复苏,救活率约90-100%4分钟内复苏者救活率约50%4-6分钟开始复苏者救活率约10%超过6分钟者救活率约4%
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可能性更小。
七、心脏骤停的判断。
1、心肺骤停的诊断:①突然意识丧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③呼吸停止、叹息样或抽泣样呼吸。
2、判断方法:要求:意识、循环、呼吸同步判断(10秒钟内完成)意识:
轻拍、呼唤患者是否有反应?动脉搏动:触摸颈、股动脉是否有搏动?
呼吸:视胸廓是否有起伏?是否有呼吸气流?
3、注意事项。
1)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的判断时间应<10秒钟,若无循环,则立即开始胸外按压。2)仅有临终呼吸应判为心脏停搏,应立即cpr。八、心肺复苏(bls)的步骤和方法。
1、心肺复苏的步骤:c→a→b→d2、c--胸外按压。
1)机制:除胸廓下陷挤压心脏外,更重要是改变胸腔正负压,通过虹吸作用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及心脏排血量,心泵学占20%,胸泵血占80%;有效的按压应使大动脉脉搏可被触及,sbp达到100mmhg,平均血压超40mmhg,颈动脉血流量达到正常值的5—35%(2)胸外按压要点: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剑突上两横指按压频率:>100-120次/min
按压深度:>5cm(婴儿至青春期前的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青少年同**标准)<6cm按压:通气比值:30:2按压与放松时间各为50%
双手不离开胸壁,保证每次按压后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的中断,避免骑靠患者身上双人按压时,每2min换人,按压中断时间不超过5s(3)连续胸外按压优点。
减少由于通气造成的按压中断,保证重要器官的持续血供;②无需口对口通气,减少目击者实施cpr的障碍和顾虑;
简化了cpr程序,便于cpr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但对于儿科sca患者以及溺水、药物中毒、气道阻塞等引起的sca患者,仍应采用传统cpr方法。
4)按压方法:按压技巧:两肩平衡、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每2min更换按压者,每次更换尽量在5s内完成,cpr中不应搬动患者并尽量减少中断;两手手指跷起(扣在一起)离开胸壁3、a--开放气道。
1)技术要点:①首先清除异物;②解除舌根后坠、异物阻塞(2)方法:①仰头抬颏法②双手抬颌法4、b--人工呼吸。
口对口呼吸,口对鼻腔呼吸,球囊面罩通气:
体位:仰卧,头后仰,抢救者位于患者头顶端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
c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鼻部,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气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颌角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用左手挤压气囊,1 l球囊的1/2—2/3,(潮气量500-600ml),胸廓扩张,超过1s5、d--电除颤。
电除颤是终止室颤最迅速、最有效及公认的方法。除颤并非“重启心脏”,而是“打击”心脏,使vf或其他心脏电活动停止,如果心。
脏仍有活力,它的正常起搏点或许能正常启动,产生有效的节律。(1)除颤器/aed除颤(d)
先除颤还是先心肺复苏?(2015指南)
当可以立即取得aed时,对于有目击的心脏骤停vf,应立即除颤。
对非目击者,一旦诊断室颤应尽早心肺复苏后,取得aed时,尽早除颤,首次用。单向波360j;双向波150--200j;强调每次电击后立即cpr。(2)除颤仪分类:
非自动除颤仪,自动体外除颤仪。
3)除颤仪电极板位置:右侧电极板放在右锁骨下方,左侧电极板放在与左乳头齐平的左胸下外侧部下方。
4)早期除颤对于scd患者有何意义?
v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导致scd的心律失常;②电除颤是终止vf最有效的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颤成功率迅速下降。在未同时实施心肺复苏的情况下,从电。
除颤开始到生命终止,每延迟1min,vf致scd患者的存活率下降7%~10%;④短时间内vf即可恶化并导致心脏停搏。
5)对院内外的scd患者如何处置?
院外目击scd且现场有aed可用时,应尽早使用aed除颤;②对于院内scd患者,应立即进行cpr,一旦aed或除颤仪准备就绪,宜立即除颤;③对于院外发生的scd且持续时间>4~5min或无目击者的scd患者,应立即给予。
5个周期约2min的cpr(一个cpr周期包括30次胸部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后再除颤。
6)除颤方案:推荐1次(而非3次)除颤方案。主要原因包括:
动物实验表明,单次电击与3次电击相比,cpr中断时间减少,存活率增加;②如果1次电击未能终止vf,则再次电击增加的益处也很少,此时重新cpr或许比再次电击更有价值。
7)除颤时注意事项:在实施cpr期间,当确认患者发生vf或无脉室速时,急救者应立即给予1次电除颤,电击时所有人员应脱离患者。
单人复苏时,急救者应熟练地联合运用cpr和aed。
电除颤前后中断胸部按压的时间要尽可能短,胸部按压和电击间隔时间越短,除颤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应在除颤器准备放电时才停止胸部按压,急救者一旦完成电击,应立即重新开始胸部按压,实施5个周期的cpr后再次检查脉搏或评估心律。
8)除颤波形和能量水平。
双相波除颤150~200j;单相波360j
9)除颤成功标志。
电击后5s内vf终止。
电击后5s心电显示心搏停止或非室颤无电活动电击成功后vf再发不应视为除颤失败。争取在sca发生后3min内完成电除颤6、注意事项。
1)在5次按压周期内,应保持双手位置固定,不可将手从胸壁上移开,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回复到原来位置再进行下一次按压。
2)急救者应定时更换角色。如果有2名或更多急救者在场应每2min(或在5个比例为30:2按压与人工呼吸周期后)更换按压者,每次更换尽量在5s内完成。
3)cpr应在患者被发现的现场进行,cpr过程中不应搬动患者并尽量减少中断,除非患者处于危险环境,或者存在其创伤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4)5个循环cpr后(2分钟),检查循环体征(<10秒),无恢复,继续下一个循环cpr。(1个循环指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
5)1次电击后立即按压,勿急于检查心跳。
7、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1)按压速率》100次/分,<120次/分。
2)**按压幅度》5cm.<6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4厘米,儿童大约为5厘米)
3)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4)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5)避免过度通气。
8、bls效果的判断(复苏有效的指征)(1)瞳孔(是否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射)(2)面色(是否面色及口唇红润)(3)神志(是否神志渐清)(4)呼吸(是否有自主呼吸)(5)脉搏(是否有脉搏)(6)血压。
9、按压中常见错误。
1)按压位置:偏上、下、左、右。(2)按压频率:过快、过慢或不均匀。(3)按压方向不垂直(4)按压深度过浅或过深(5)按压冲击过猛。
6)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失调(7)肘部弯曲(8)过多检查心率。
10、bls易发生的问题和并发症(1)胃扩张。
2)肋骨骨折、胸骨骨折(3)继发心血管损伤(4)气胸、血胸(5)肺挫伤(6)肝脾撕裂伤。
7)胃内容物返流(8)脂肪栓塞等。
心肺复苏培训
1 现场心肺复苏术的适应症 1 呼吸骤停。2 心脏骤停。2 现场心肺复苏术的禁忌症 1 胸壁开放性损伤。2 肋骨骨折。3 凡有明确心 肺 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4 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3 人工呼吸的注意事项 1 口对口呼吸时可先垫上一层薄的织物,或专用面罩...
培训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 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 cpr 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cpr操作顺序 c a b 即 c胸外按压 a开放气道 b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方法。一 当只有一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
心肺复苏培训 2019
2011年心肺复苏培训工作方案。一 总负责人 医务科。二 院部培训负责人 雷有庆 莫宗秋 罗斯平。三 科内培训负责人 本科参加院部培训人员。四 培训对象 医院全体职工。五 培训地点 医技七楼学术厅。六 培训方式 各科室选派两名职工 要求选派2011年 三好一满意 检查拟参加心肺复苏考核的人员 参加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