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案下学期 2

发布 2022-03-27 00:15:28 阅读 2725

师宗县者黑中学。

九年级化学教案。

下册。授课班级:71

教师: 曾左珍。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概念;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3.物质溶于水的温度变化。

四、教学方法:实验**、讲解与练习。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溶液。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堂导入:新授内容:

一、溶液。1、概念分散在里,形成的 ,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

2)稳定性。

3、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溶质的物质。

m溶液= m溶质+m溶剂(而体积不等)

v溶液 =4、如何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1)溶剂一般是液体,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2)有水存在的溶液,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是 ,另一物质是溶质;

3)物质溶解时发生化学反应,那么在形成的溶液里,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剂中的 。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堂导入:新授内容:

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1.溶解时吸热使温度明显降低的物质:

2.溶解时放热使温度明显升高的物质:

3.溶解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物质:

三、乳化现象。

1.乳浊液。

1)概念分散在液体形成的。

2)特点。2.乳化。

洗涤剂有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而随水流走。乳化不是 ,仍是 ,乳化后的乳浊液能均一,稳定的存在而不分层。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课题2 溶解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3)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4)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或溶解性,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5)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事实求是的观点;(3)初步学习运用数据、**、图像等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3.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四、教学方法:讲解与练习。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堂导入:新授内容: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的溶剂(水)里, 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时的饱和溶液。 继续溶解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2、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看在一定温度下,是否是剩余溶质存在。

讨论:对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为什么一定要指明“温度”和“溶剂的量”?

图示1分析:

由此可见,溶剂的量发生改变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

图示2分析:

此可见,温度发生改变时,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

3、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1)对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物质。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2)对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固体物质(如ca(oh)2)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4、结晶的方法。

1)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也叫降温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如提纯含少量nacl的kno3)。(2)蒸发溶剂,也叫蒸发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物质,如提纯含少量kno3的nacl)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溶解度。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堂导入:新授内容:

二、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下,某固体物质在溶剂里达到时所溶解的叫做这种物质在这一温度时的。

说物质溶解度时必须指明 ,因为;温度不同, 物质在100**里溶解达到饱和时所需的质量不同,即溶解度不同。所以一种物质有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单位:g

2)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三定一态):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以20℃即室温下的溶解度为标准)

溶解度 溶解性。

3、溶解度曲线(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1)表示意义:

曲线上任一点,表示。

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

2)通过溶解度曲线,应做到:

a、看曲线的坡度知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b、看两条曲线会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情况。

如: ℃时,sb=sc; ℃时,sb>sc; ℃时,sb<sc

a、会查一定温度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b、通过查20℃时物质的溶解度,确定物质的溶解性。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规律。

1)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如。

5、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

三、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一般规律,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随压强增大。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

练习:1、“20℃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意思是指。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00gh2o中最多溶解38gnacl,所以nacl的溶解度为38g

b、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nh4no3,所以nh4no3的溶解度是140g

c、60℃时,75gkno3完全溶于100gh2o中,所以60℃kno3的溶解度为75g

d、60℃时,100gh2o中最多溶解124gkno3,所以kno3在这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g

e、kno3的溶解度为31.6g

3、某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解度一定减小 b、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一定有晶体折出 d、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

e、溶解能力减小 f、无法确定。

4、下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一烧怀中盛有a、b两种溶质在60℃时的溶液,且杯底尚有少量a、b固体,若让其冷到20℃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a增多,同时溶液中b减少

b、溶液中a、b都减少。

c、溶液中a减少,杯底固体b减少。

d、溶液中a增多,怀底固体b减少。

5、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是 ,它可能是填具体物质的化学式)。

3)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对应的温度为 ,点m表示。

4)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小到大的顺序为。

5)20℃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后有晶体析出的是 ,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6)可通过降温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7)欲从含少量b的a物质中提纯a,可采用方法。

8)属于易溶物质的是。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课题3溶液的浓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2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课题4爱护水资源。教学目标 1 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2 养成关心社会 为社会做贡献的时代责任感。重点 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难点 水体的污染教学过程 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同样也离不开水。因为水和空气一样,也是人类及自然界各种动物...

初三化学教案九年级化学教案

化学教学案。课题名称 8 1 食物中的有机物。课型 新授课。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糖类 脂肪和蛋白质的组成及在人体内的变化和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2 了解维生素对生命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主要的食物 能力目标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育目标 初步认识一种研究复杂事物的简易方法 模...

化学教案 过滤和结晶九年级化学教案

化学教案 过滤和结晶 九年级化学教案 模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 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2 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能力目标 1 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 2 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