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讲课提纲

发布 2022-01-17 03:09:28 阅读 1147

作业讲评:

1.收作业的情况较好,一次收齐。

2.答题都比较认真,从中可见绝大多数同学都看了相关资料或教科书,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

3.“实事求是”的原意是务实求真,即使把它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其中也包含这层意思。有的同学说实事求是的对立面是“弄虚作假”,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但是,这只是对这一命题的最一般化的理解。

4.把实事求是作为一个认识论的命题,是对这一命题的较为深刻的理解,但这仍然没有把握这一命题的实质。作为认识论命题,实事求是这一命题阐述的内容并不多。

5.实事求是是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它标志着一种哲学的总体特征,可以说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很多同学在这里谈到了一些很辩证的问题。

专题4 什么是辩证法?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由来。

㈠两种对立的宇宙观:世界的存在方式问题。

㈡什么是形而上学。

㈢什么是辩证法。

“辩证法”在古希腊的原意是指通过辩论、对话,达到真理的方法。人们公认最初运用这种方法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到了黑格尔以后,“辩证法”这一概念被用来特指一种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宇宙观。

㈣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指的是客观世界的辩证性质;主观辩证法就是辩证思维,它是客观辩证法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

㈤辩证思维的发展:自发的和自觉的;朴素的和科学的;唯心的和唯物的。

自发的辩证法与自觉的辩证法、朴素的辩证法与科学的辩证法、唯心的辩证法与唯物的辩证法等,说的都是主观的辩证法。

㈥辩证思维的实质:把握事物的整体、事物的具体。

㈦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联系和发展。

二.联系的观点。

㈠什么是联系?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或关系,指的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现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㈡联系的种类:

1.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间接联系是指有“中介”的联系,中介可以有一个以至很多;

2.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内部和外部的区别在于“统一体”,就不同的统一体而言内部外部的区别是相对的。内部联系是事物、过程的内在根据,外部联系是事物、过程的外在条件;(内因和外因;偶然性和必然性)

3.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本质联系是决定事物本质的联系,事物一旦失去这种联系就会发生质变,即失去自己的本质。本质的联系是内部联系,但它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㈢联系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即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与周围世界彼此毫无联系、互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这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直接推出的结论:既然世界是统一的,那么任何事物、现象就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有机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

表面看来相互孤立的两个事物也可以通过许多中介找到它们的联系。

㈣联系与运动。

什么是运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运动?(课堂提问)

1.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它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作为哲学概念,包括了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相互作用构成运动。联系总要通过诸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得以表现,而相互作用总要使对象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变化。这就是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它是事物、现象的客观逻辑。

通过相互作用可以论证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本性,所以恩格斯把相互作用作为最终极的哲学范畴。

3.联系和运动之间具有本质的关联。离开了联系就无法理解运动,绝对孤立的事物无法想象其运动;离开了运动也无从理解联系,视联系为静态的一潭死水,实际上就是否认了联系。

三.发展的观点。

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运动问题上的对立:

1.有的形而上学根本否认运动。

2.机械唯物论把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在他们那里运动只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同一过程的不断反复。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运动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可以把它们大体归结为五种基本形式: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

高级运动形式包括低级运动形式,但不能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并且可以转化为高级运动形式。

㈡运动与发展:有一种观点认为,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根据这种观点,有的运动是发展,有的运动不是发展。

这种观点咋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我们既不可能把某种事物孤立起来,也不可能把新事物产生的过程和旧事物灭亡的过程截然分开。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观,运动总是事物的不断更新。在运动中,总有某种东西在产生着并有某种东西在灭亡着。

所以,运动就是发展,发展就是旧事物的不断灭亡和新事物的不断产生。

㈢发展的永恒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永恒的,永无终止的。发展的永恒性就来自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唯物辩证法把物质运动理解为包括一切形式的一般的变化,把变化理解为某种新东西的生成过程,即理解为发展。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决定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决定了运动的根本性,运动的根本性决定了发展的永恒性。

联系、发展观点的重要方**意义。

四.联系、发展观点的重要方**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着重要的方**意义。它可以具体化为以下几个观点:

㈠整体性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1.整体性的观点又称为全面性的观点。它强调:在研究个别事物时不要忘记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研究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个方面时,不要忘记它同事物整体其他部分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总之,整体性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在整体中认识部分,要在全面中把握片面。

列宁的一段话:“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哲学笔记》)

2.整体性的观点与系统方法:在本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系统论和控制论,提出了系统的方法。所谓系统是泛指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稳定的有机整体。

所谓系统方法,是把对象作为系统进行定量化、模型化和择优化研究的科学方法,它把对系统整体的分析与综合、分解与协调、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精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把握系统,达到整体优化的目标。

系统方法作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它仍属于具体科学。但从系统论的产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作用。普通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承认,在系统论的建立过程中“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起过重要的作用,并且他本人也在建立系统论的过程中发生了哲学思想上的重大变化,作为一个逻辑实证主义者在后来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逻辑实证主义是完全过时了的,作废了,普通系统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雷同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他认为系统论与辩证唯物主义“雷同”是不恰当的,但他看到了二者的密切关系是很有见地的。事实上,在历史上第一个把系统方法运用与社会历史研究的正是马克思。

3.与整体性观点相对立的,就是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这种观点只见事物,不见联系;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它割断联系、抛开整体,孤立地看待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

4.用整体性的观点看待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得出许多重要的结论,如:

对外开放的思想;

顾全大局的思想;(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整体)

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统筹兼顾)

宏观调控的思想;等等。

㈡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1.历史的观点实际是整体性观点的一个特例,即把事物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的方法。它强调要把历史阶段放到历史过程整体当中去研究,把今天的事物放到过去与未来的过程当中去研究。

2.与历史的观点相对立的是形而上学的非历史主义观点。它割断历史的联系,离开事物发展的过程,把事物看成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非历史主义的观点必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是通向唯心主义的桥梁。

3.坚持历史的观点,就要善于进行历史的分析,搞清事物的历史背景,把握事物的发展前途。如: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

对经典的科学理论的态度;

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防止“短期行为”;等等。

(中美关系问题,由其历史决定,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

㈢条件的观点:

1.什么是条件?条件是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2.条件的客观性。指条件是既定的、现实的。

3.条件是发展、变化的。指在事物的发展中,有些条件会产生,有些条件会消失。

3.条件的复杂性。指与某事物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多样的。可把条件归结为若干大类,如:

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即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内因和外因)

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共同条件和特殊条件;

顺利条件和困难条件;等等。

5.条件在事物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某种可能性能否实现、怎样实现,主要是看条件是否具备。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具体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条件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靠主观能动性促使条件转化就是所谓“创造条件”,它反对在条件面前无所作为的机械论观点。但同时也必须警惕无限夸大主观能动作用,无视条件限制的唯意志论。

6.对一切过程来讲,最为重要的条件就是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将的是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要发生变化,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

五.唯物辩证法的体系。

㈠两个基本观点:联系和发展。

㈡三条普遍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从外部看发展过程;

2.对立统一规律:寻求发展的内在动力;

3.否定之否定规律:把握一个发展过程的整体。

㈢五对基本范畴。

1.原因和结果:事物联系的最简单形式;

2.必然和偶然:原因之作为根据,使事物的联系表现出的样式;

3.可能和现实:根据和条件的变化,导致可能和现实的转化;

4.内容和形式: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5.本质和现象:向认识论过渡。

哲学讲课提纲

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介绍恩格斯的一段话 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

哲学讲课提纲

提问 1 什么样的反例会对哲学构成挑战?结论 实际生活中的异常现象不会直接对哲学构成挑战,而只会对具体科学构成挑战。哲学也不会对具体的实践直接起到指导作用,而必须与具体的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起到指导作用。2 鼓吹过唯心主义吗?结论 所谓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只是对哲学派别的划分,在其他的意义上使用这...

哲学讲课提纲

2001年2月21日星期三哲学讲课提纲。专题1 什么是哲学。一 哲学研究什么?哲学是研究什么的?简单地讲,哲学要研究世界的本质。包括自然界的本质 社会的本质 人的本质 人类知识的本质等等。任何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世界某一侧面 某一方面 某个局部的本质。与其他科学不同,哲学不是从世界的某一个侧面 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