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阅读是近年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大多数学生的弱项。因为古代散文的文字和结构因作者和写作内容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它不像纪传文那样有“套路”,读起来往往没有底,一看到就有点蒙。其实同学们大可不必过分担心,下面以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卷文言文试题为例,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为同学们讲讲古代散文的备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镵1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2,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3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
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 1.镵(chán):刺、刻。 2.熙:光明、兴盛。 3.临:统管、治理。
(题略) 读完此文,可能会有一些同学感到不适应。为什么呢?因为以往高考选材大多以史传文为主:
什么人?什么事?人物之间什么关系?
几件事表现某人什么思想品质?语脉清晰,易于把握。然而从近四年全国各地文言文选材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的散文陆续出现,散文较之纪传类文本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但同学们不必惊慌,不论什么样的阅读文本,考查的内容都是以“考试大纲”为准的,也就是平常我们经常练习的内容。明确这一点,也就是扫清之前给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
说实话,这段文字难点较多。比如,“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死不还踵”“经诽誉以导之”“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是什么意思?
“善”“向”“踵”“经”又做何解?“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两句间是什么关系?“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非可刑而不刑也”分别省略了什么成分?
“以”“而”“之”“为”等虚词的用法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离不开文言文实词、虚词、常用句式及文化常识等知识。如若掌握了这些的知识,就能很快把握文章的内容。
诵读文段,不难发现,本文论述了“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的道理,强调了礼义教化的作用,阐明了德与法的关系。
弄懂了文章的大意,难句难词基本上就迎刃而解了。“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意思为“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
没有法律,就不能够进行治理,不懂得礼义,就不能够推行法律”。“死不还踵”,意思为“至死不退缩”;“经诽誉以导之”,意思为“区分毁誉来引导他们”;“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意思为“百官都能干好自己的事情,各方面的功绩光明显赫,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的结果”。“善”“向”“踵”“经”分别解释为“美好”“向往”“退缩”“区分”。
扫除了阅读上的文字障碍,再回首看第8题的句式,b项为正确选项。两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不是因果关系,应该用“而”。其它三项补充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前3个题弄明白了,后2个题就迎刃而解了。
同学们若想在高三一年的时间里切切实实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读懂一篇陌生的古代散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无外乎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150个左右;虚词18个;古汉语句式4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需要说明的是在复习过程中,切记不要孤立的机械地记忆这些知识,而是要在具体的篇章中掌握。
先说实词。从数量上说实词远比虚词多,从理解、掌握的角度看也远比虚词难。掌握实词的关键是词义。实词有三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假借义。
第一,古今异义
文言文词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中的“智力”是“智谋”和“力量”的意思。“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中的“妻子”是“妻”和“子”的意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智力”“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单独使用的。
学过的文言文中,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同学们要善于搜集和整理。如,中国、江河、亲戚、非常、绝境、无论、无日、殷勤、更衣、豪杰、往往、何苦、鱼肉、肉食、不过、其实、春秋、垄断、美人、左右、约束、大风、一切、烈士、牺牲、交通、宣言、扶老、秋天、留意、举手、老子、鞠躬、小生、一毛、怠慢、口舌、丈人、痛心、不好、风流、操持、学者、开张、妖怪、有意、地方、山东、人情、把握、致意、从容、便宜、无赖、慷慨、故事、南面、老大、可怜、小子、逢迎、斗争、同志、活人、束手、知道、指示、行为、祖父、会计、作文、晓畅、具体、前进、即使、或者、作息等等。
以上列举的词汇,可以分类记忆,也可笼统记忆。分类共有6种:1.
两个单音词组合,如“智力”、“妻子”;2.词义扩大,如“中国”、“江河”;3.词义缩小,如“亲戚”;4.
词义转移,如“婚姻”;5.词义弱化,如“痛心”;6.偏义复词,如“作息”。
无论采用哪一种记忆,最好的方法是用例句形式。同学们将带有这些词汇的句子抄录下来,并注明其“古义”,记在脑海里,久而久之,便形成能力。
第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现频率更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
一要“因文定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阅读古今文章的准则。比如,次:
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书:
1.乃丹书帛曰(书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盛:
1.西湖最盛(华美)2.今春雪甚盛(多)等:
1.公等遇雨(各位)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或: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的人) 2.一食或尽黍一石(有时)苟:
1.苟富贵,无相忘(假如,如果)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只要)易: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改变 )2. 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 3.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 )谢:1.为我谢曰(致意 ) 2.
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
二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如,负、亡、见、从、令、让、权、夷、迁、多、伐、行、休、观、寻、序、极、事、奉、被、齿、服、图、尚、使、货、备、经、审、将、居、顾、封、修、信、适、复、拜、度、除、绝、贾、乘、称、造、资、案、疾、朔、唱、售、断、旋、率、属、绳、朝、策、善、靡、微、引等等。
第三,假借义
假借,六书之一。音同而义异的借音字。许慎《说文解字》“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就是说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中学语文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把假借与通假等同起来,不再细化。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
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这里我们姑且统一使用教材的提法。
教材中的这种情况很多。如,1.“不”通“否”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2.“禽”通“擒”。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4.“反”通“返”。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
(《史记·屈原列传》) 5.“见”通“现”。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6.
“具”通“俱”。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7.“要”通“邀”。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8.“受”通“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9.“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0.“生”通“性”。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11.“菁”通“精”。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逝”通“誓”。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等。
再说虚词。虚词是同实词相对的一些词。它在汉语语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对于实词,主要辨别它的意义;对于虚词,则要辨别它的用法。文言虚词有几百个,使用频率很高。常见的文言单音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 耳、故、或、既、然、遂、已、矣、安、但),这里所列举的虚词比《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多10个(斜线后)。
那么,怎样掌握这28个虚词呢?
掌握虚词的捷径是结合例句记用法。建议同学们一个虚词做一张知识卡片,18—28张。例如,于:
1. 藏之于庙(把它收藏在太庙里);2.言于孙权(对孙权说)3.
求救于孙将军(向孙将军求救);4. 美于徐公(比徐公美)。又如“焉”,1.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人在位,却做欺骗百姓的事呢);2.“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鄱阳湖口有石钟山在那里);3.虽鸡狗不得宁焉(就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4.“盘盘焉”(盘旋环绕的样子)。
三说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考试大纲》的要求。同学们可以从教材中选择不同句式,一个句式,加一个典型、短小、易记的例子。
把握特征,读懂记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判断句:“…者……也”(“子瑜者,亮兄瑾也”);
2.被动句:被动句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形式上有表示被动意思的词:
(1)“于”(“而君幸于赵王”)
(2)“受”(“受制于人”)
(3)“见”(“信而见疑”)
(4)“为”(“为天下笑”)
(5)“为……所”(“恐为操所先”)等。
一种是形式上没有被动词,但含有被动的意思。如:“兵挫地削”,意思是“军队受到挫败,土地被剥夺”;“如姬最幸”,意思是“如姬最受宠爱”。
3.宾语前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余”前置)
4.成分省略句:省略句也有几种情况:
(1)省主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公”)
(2)省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承前省“为乐”)
(3)省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追”后省“之”字)
(4)省介词:“将军战河北”(“河北”前省介词“于”)
(5)省连词:“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不向”前省连词“则”)
除此之外,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如名词作状语、使动、意动等,最好也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做例子,把它们做成知识卡片,储存在大脑里。这个知识点关涉对内容准确理解的问题。例如,前面选文中的第6小题a项,“法弗能正也”考查的就是使动用法。
“正”,不是“正确”的意思,而是“使……正”之意。
从2019高考看2023年高考命题导向
教育部考试中心,首次公开2018年高考命题导向!2017年的高考试题有哪些特色和亮点?如何多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方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考是如何承载为国选人育人的重大使命的?为此人民 记者专访了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2017年的高考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载体,考试中心主任对相关试题做出了很...
从2023年高考看2023年高三复习
在现在新课标的高三备考条件下,一轮复习的思想和方法,也应该发生新的变革,改变传统的复习方案,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要求,适应高考的备考要求。仔细分析一下,当前的高考题,尤其是在新课标前沿高考下,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知识 技能 方法 这里面的自然地理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判读上,比如地方时和日界线的判断...
从2023年高考看交流电的复习策略
作者 宁吉耀。理科考试研究 高中 2012年第01期。2011年高考尘埃落定,从11年度的高考题中可以得到些许启示,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交流电这一章节的复习方向,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至于走太多的弯路。交流电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从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全国各地高考牵涉到交流电内容的题目保持在9个左右,即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