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动机的种类。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简答维果斯基的发展性教学主张。
答: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他认为,在确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第一种水平是儿童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目前正在形成和刚刚发展的能力水平,即儿童借助于**的指导和帮助而有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他称之为“最近发展区”。由此,维果斯基指出:
“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
3、 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4、 学习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5、 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7、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8、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9、 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10、 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1、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2、 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3、 学习策略的特征。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4、 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15、 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6、 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7、 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18、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19、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20、 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21、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
2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与价值。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劳动的特点:①强烈的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②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③空间的广延性和实践的连续性。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学生接受外界影响没有时空的界限,因此教师的劳动也没有时空的界限。
教师劳动的价值:①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②个人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
2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24、 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25、 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26、 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名词解释: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班级授课制(班级上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得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 ,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变量。所谓变量是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观察被试的行为和行为特征,并予以记录,以便提供可用作分析的素材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对观察情境不加任何控制条件,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
学校教育制度。
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
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认为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2023年河南公开招教考试试题
一 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 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又特指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句话反映的教学原则是。3 信息加工论者从一种问题状态...
2019招教考试试题
招教考试真题。试卷说明 一 单项选择20个,20分 二 多项选择20个,30分 三 判断题20个,10分 四 简答题2个,6分 五 案例分析9分 六 作文25分。一 单项选择。1 关于十七大,我国现阶段正处于 阶段。a 改革开放 b 建设发展 c 改革发展 d 科学发展。2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 a 以...
2023年招教考试试题
一 选择题 1 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其教学法被称作 产婆术 的教育家是 a 亚里士多德 b 苏格拉底 c 昆体良 d 夸美纽斯。2 提出 有教无类 教育思想与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大教育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3 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