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语文中考试卷分析

发布 2021-12-25 11:18:28 阅读 4344

2023年河南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材料三。

—古诗文阅读。

一、试题分析:

2023年卷古诗文阅读共15分,分别考查了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仍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课内语段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课外语段是袁中道的《游青溪记》,课外文段并不在字词理解上设题,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

古诗词鉴赏选取了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我们对891份考卷进行分析。15分的文言文得分率为62.27%。

比去年的得分率稍降,其试题从难易程度上看,设题并不难,但学生得分低,情况确实令人堪忧。下面我将逐题从考查类型、得分率,主要问题,应对措施几方面作简要分析。

17题,真题回放: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⑴潭中鱼可百许头⑵斗折蛇行此题考查类型:

主要考查文言虚...词、实实词(即词类活用)在语境中的含义。得分率是80.47%。

“可”“斗折”这两个词在语文课本的课下注释中有,按我们的想象学生得分应在98%左右,但学生失分率是19.53%。失分原因是①对词语不理解,如“可”的正确意思是“大约”,学生解释为“有”“大概”“共有”。

②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不能结合语境去辨析,把“斗折”解释为“弯弯曲曲”“弯曲”“曲折”“蜿蜒曲折”等,由此可见,学生对课下注释的掌握并不乐观。我们在教学中①对重点篇目篇篇背诵。课课默写。

而对课下注释,我们往往以为学生背背就记住了,学会了,而事实上学生对课下注释掌握的准确度不高,经常写一些相近的词语横棱两可的答案。或出现感觉上会背却一写就错的现象,因此,课下注释重点词语的默写我们一定要落到实处。

18题,真题回放: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以其境过清,不可处居,乃记之而去。考查类型: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本题的得分率是81.088%,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对重点词语不翻译。

或解释错误。②没有真正掌握翻译的方法。像本题翻译4个重点词:

“以”“居”“乃”“去”是必须翻译的。而学生对“以”这个词不翻译,成错译为“我认为”“我以为”,“居”应为停留,学生译为“长住”,不可处居译为“不能在这长久居住下来”。以其境过清的“清”应为凄清,学生错释为“清淡”。

“境”应为“环。

境”学生译为“意境”,“乃”应为“于是”学生译为“所以”“记之”学生译为“作下标志”“记在心里”“做了一个记号”等。错得五花八门,让我们看看这些错误的答案:①这个环境太幽静,不能长时间住这儿,所以就离开了,记之来翻译。

②这里的竟境太过于清静,不能长住,所以作下标志就离开了。看到这些句子,我的第一感觉是学生对文意,文章内容似乎都不理解,最基本的东西都弄错了。这里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针对学生重点词未翻译现象,我们教师应告诉学生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字字翻译,在此基础上加、删、调、换等,也就是教学生在直译的基础上,使句子通达、顺畅。

对于字词翻译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并没有理解词在句中的含义,脱离了语境,如“记“学生解释为”作标记“,和”《桃花源记》中的“志”记混淆了。所以提醒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夯实基础,对每一课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言句式(进行)归纳整理。

19题,真题回放: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3分)考查类型:主要考查文言文语段内容分析。此题的误分率为82.

566%。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学生审题不细心,不认真,本题有两问“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学生答题是很随意,只答一问,自然失分。

②学生审题能力不强,缺乏思考,题干中有“变化”一词,答题时肯定是从ⅹⅹ到ⅹⅹ,很多考生看不懂题干的隐性信息,只答出一种心情,“忧”或者“牙”。③学生在表述心情变化的词语不准确。此题的正确答案为由乐到忧(“东”写成“高兴、快乐”“忧”写成“悲凉”“悲伤等都可以)但学生有的写成开始是好奇。

后来是欢喜,最后是遗憾。针对此情况应对措施是:①做题时做到有问有答,不添不漏。

②认真续题,找出题干的关键词隐性信息再答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是我们老师读题,学生回答,结果老师越来越会,学生的审题能力没有丝毫提高。其实让学生续题或者反复读题,老师再指导学生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答案就迎刃而解了。

20题,真题回放: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分)考查类型:此题考查写作手法。得分率为48.

85%,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没弄清楚本题考查的角度,不知如何答,其实,答此题的题形有两个关键词“水的特点”和“怎样突出”,那么答案就很明显,文段(一)就是水“清”的特点,文段(二)是“碧”的特点,怎么突出表现这个特点,文段(一)是通过游鱼的活动间接描写的方式,文段(二)通过比喻修辞直接描写的方式,而学生因为不知道抓特点,自然也答不上来。在以后的教学中①我们在教文言文。

时,不能只让学生会翻译课文,还要像学习现代文一样,从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方面对文章分析。

21题,真题回放:此题考查古诗中运用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得分率为43.

94%,此题设置并不难,而且也是任何一位老师都会讲到的,但学生失分却较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把握不准。这个题的正确答案应是错用典故表现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新重用,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感情,而学生或答成“作者被贬后的愁苦之情”或答成“表达了作者幽闲孤寂的思想感情”或答成“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②对题目扣得不紧,能理解但表意不准,只能得1分,如写成“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学生之所以对感情把握不准,我想主要原因是并没有真正理解诗意,现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有些老师和学生认为诗歌就是背俑,不给学生讲解不让学生鉴赏,学生自然没有理解和领悟。因为不理解,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以至于出现理解性默写时会背却不知填哪一句的尴尬现象,还有因为不理解而写成同音字和错别字。人教版课外十首古诗只背不讲处理方式,我们身边是不是存在呢?

让学生理解诗意是理解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基础,所以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诗意。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升素养,另外我们和学生一起把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行分类,降低学生识记的难度。如忧时的:

①揭露统治者的错庸腐朽《过华清宫》②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是《春望》③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①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担忧的《登楼》。

2.建功报国类的包括①建功立业的渴望的《龟虽寿》②保家卫国决心的《从军行》③报国无门的悲愤的《破阵子》④山河沦丧的《从军行》⑤写乡怀人⑥离情别绪伤春悲秋,怀才不遇,隐逸之趣,山水之情,吊古伤今等九种感情。学生再答题时不再盲目。

22题,真题回放: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比题考查诗词的炼字,得分率仅为43%,这个题算是小有难度,分析时需要有点语感才行。

“被”字写出了冲破巨浪,勇往直前的特点;而“挂”是一个很具体的动作,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决心已定,要付诸行动、乐观、自信、对理想的追求就主动表现出来。而学生存在的问题是①不知道什么是炼字?答题是完全撇开字两个词,直接写主题如:

这两个词语意在激励人们艰难困苦是难免的,碰到挫折时不要恢心,要勇敢地乘风破浪,直挂云帆。还有的写表明了作者的志向远大,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②对诗词的主题把握不准确,没有结合语境去分析鉴赏:

如有学生这样答“破”字说作者为朝延郊命的事,而“挂”字突出作者不被重用的事,这两个字突出了作者想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鉴赏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对于此类试题,我们应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和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景象③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回归原诗,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或情感来分析。

通过以上对学生答题情况存在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应措施的解析,我们总结出复习文言文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重在落实—对字、词、句子落实到位,不断训练,记忆准确,必须达到默写不出错,解释按课下,翻译)

功在理解—在理解上多下功夫,只有对古诗文记忆准确,落实到位,才能去正确感知,理解诗意、文意。

美在沟通—与作者的沟通,只有与作者能互动,才能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才能结合语境写出炼字的美感。

如果每次古诗文学习都抓住这几点,就不会为考试**现的学生答题,老师尴尬的状况。

2023年语文中考试卷分析 1

第一部分试题分析。一 试题基本情况。2011年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保持2010年中考试题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探索和尝试。试卷结构简约合理,长度适中,试题数量适 从知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侧重考查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阅...

2023年河南中考试卷分析

1 选择题 每题3分,共8题 1 易 实数的相反数。2 易 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判定。3 易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4 易 数据分析 中位数 易错点 求中位数时应先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 5 易 简单几何体的展开 正方体。6 易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7 易 圆以及圆切线的性质。8 易 二次函数...

2023年语文中考试卷

巴中市二o一二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120分钟完卷 1 本试卷分试题和答卷两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卷中,只交答卷。2 本试题共三个大题,6页,22个小题 答卷4页。3 考生用蓝 黑墨水钢笔或圆珠笔答卷。一 积累与运用 45分 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0分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