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悟融入自我

发布 2021-10-19 18:53:28 阅读 6054

作者:颜廷雷。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23年第12期。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把“我”放进去,把“我”的人生体验放进去,让“我”和作者展开对话,自然悟出文章的真味。走不进作者的心灵,永远无法体会文章的美妙。

重点去体悟的是感情和语言。融入自我感情语言阅读是一种活泼流转的生命活动。通过阅读进行生命的碰撞、交流和沟通,才能把僵死的文本变成生命之流,变成文化血脉。

在阅读与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体悟,这就要把“我”放进去来阅读。可以说,阅读因“我”而精彩。笔者仅就散文阅读谈谈一孔之见。

去年,我借班开设了一节公开课,执教新教材中季羡林的一篇优美散文《清塘荷韵》。有一教学细节至今铭记在心。作者赏荷时有这样一节描写: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日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吮吸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荷花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面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

“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这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下面是师生的一段对话:师:作者静心赏荷就好像拍电影似的,抓住了一个特写镜头,谁能说一说?

生: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面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也就是“池花对影落”。

师:说得好,面对“池花对影落”的情景,谁能体悟作者的心情呢,并陈述理由?生1:

哀伤、惋惜之情。因为我个人感觉美好的事物的消亡往往引起人伤心之情,此时,风乍起,吹落了荷瓣,也吹皱了作者的心。生2:

作者的心情很平静。我认为这一节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技巧,作者说“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

”因此我认为此时作者的心情应与眼前的静景相吻合,面对“池花对影落”心情没有大起大落,而是平静。(一片掌声)这是一次十分精彩的对话,读者的阅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悟,走进作者的心灵。我也感到出乎意料,但仔细一想并不奇怪,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中有这样一句话: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由此看来,尊重学生阅读个性,让学生把“我”放进去阅读的时机在高中已经成熟。一、感情的体会散文是重在抒情的文体。

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写景,都离不开一个“情”,散文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体悟文章中的情感。《清塘荷韵》是季羡林的一篇托物言志之作,文章景中含情,情中寓理,学生理解难度较大,我在教学设计时就想如果能理出行文思路,呼唤学生的情感体验,走进文本,再走进作者的心灵,那么阅读就成功了。为此师生展开这样的对话:

师:能说说文章的体裁与注意事项吗?生:

散文,应该注意散文的线索,散文优美的语言,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师:大家说得真好,若能把行文思路这条线理出来,我们就能走进文本了。其实阅读散文提到一句熟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本文写了何景,表达何情?请把从文中划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学生再读,教师引导,因文中几乎每节都有感情变化语句,学生很快圈出很多语句)师: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如果让你写门前的荷,你会如何把握思路呢?能用一个带感情的字与“荷”组词来表达你的写作思路吗?

(学生讨论)生:爱荷——盼荷——赞荷师:那本文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生:爱荷——盼荷——赞荷——赏荷——祝荷师:那大家认为本文应该重点把握哪些部分呢?

(议论)生:赞荷、赏荷这就是紧扣散文的“情”呼唤学生的情感,理出了文章的线,而且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重点。这时读者的心灵已经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引起了感情共鸣,真正使阅读成为生命的碰撞、交流和沟通。

二、语言的品味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关键语句是作者艺术匠心的凝聚之处。“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说得就是这种境界,通过品评语句这一途径去领会作者的思想,体味作家的情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语文教学人文化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品味语言呢?

1.比较法。如《胡同文化》一文中有这样句子: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个“眯”字就有品味必要。为什么不用“闲”,经过讨论,学生发现“眯”写出了北京人睡不着也不烦躁、不着急的心态,传神地表现了胡同文化中“忍”的典型特点。

这些文字看似平淡,却有深厚的意味,只有让学生去咀嚼,去品评,才能发现其中的妙处。2.朗读表演法。

譬如《胡同文化》中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句子:“虾米皮熬白菜,嘿!”这个“嘿”字就得让学生读,读出语气、语调,直至读出人物的心理。

朗读是不能替代的,教师的范读固然很好,但绝不能替代学生的朗读。因为不同的读者的审美取向、认识体验是不同的,他们可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甚至情感。因此在朗读中品评语言也应突出个性体验。

3.细节咀嚼法。教师在阅读中可以选择典型细微处,通过老师启发、引导,由学生咀嚼品味,实现读者再创造,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譬如上文提到教学《清塘荷韵》中“池花对影落”的细节,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咀嚼体味,对作家内心感情的挖掘,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到作家内心深处。

阅读,说到底,是读者和作者心灵的对话,心灵碰撞了,这文章就读懂了。其实散文阅读教学中能否让学生把“我”放进去。关键在于教师,新课标中提出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教学资源当然包括自身的能力和知识,但与几十甚至上百学生相比,这些知识能力可能是超越单个学生,但与群体相比,却永远是一个弱者,这就要求对自我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学不可以去强制或替代学生,只有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开发学生及学生群体自身的教学资源,才是正确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样,教师就会摆脱“教教材”的尴尬局面,而会创造性的“用教材教”。

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期待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学科。其实语文的工具性必然使语文教学承担起创造素养培养的重担。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素养呢?我想个性化阅读就是一条必然途径,让老师、学生都把“我”放进作品里阅读,然后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说:

阅读,因“我”而精彩!

学生自我感悟

2012级01班全体学生自我感悟。我认为诚信的意思是诚实守信,就是说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认为承诺的意思是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答应别人的事就要说到做到。我自认为我没让老师省心,还给老师添麻烦,我打算以后上课不玩手机,专心听各科老师讲的课。不在自习课上乱窜座位。我张强说到做到。张强。1 我认为说...

感悟真情教育自我

读 青铜葵花 有感 青铜葵花 是一本令我受益匪浅的书。只要有空,我就要把它拿过来读。寒假里我又品读了一遍,感悟它的真情。当我读到 懂事的青铜在严寒里卖葫芦花鞋,为了能多赚一些钱,把自己脚上的鞋卖给别人,又不顾刺骨光着脚跑回家。时,我想 这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啊!这么冷的天光着脚怎么受得了!我在冬天里,...

感悟经典,反思自我

感悟经典,反思自我。作者 余良祥。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8年第03期。去年11月我去南京,参加了第25届 现代与经典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两天半时间里我亲身体会了名师 专家们精辟的课堂诠释,感受到了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各位名师专家高屋建瓴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分享,让我受益终身,浮想联翩,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