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发言稿

发布 2021-09-08 01:30:28 阅读 6503

课改伴我成长。

芮城中学任彩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很荣幸地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谈谈课改,一起交流,一起提高,期待大家的聆听与指正。

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汹涌而来,作为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这是一次新的机遇,更是一次新的挑战。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中,我校提出了“四有八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还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课堂教学改革大赛。

我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坚持运用“知识链接、创设情境、自主**、合作交流、展示点评、达标检测、拓展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争取使每个学生在每堂课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曾几何时,我们已习惯于讲授——练习——讲授的教学法宝,我们已演惯了我是主体、你是客体,我说你听的权威形象。面对着崭新的新课程,我们有诸多不适……

记得那次上公开课,我想把我所学到的新观念、新方法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于是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设计了好多活动环节,并给学生宣布: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由于我给学生最充分的自由,所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回答。

我也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回答是否沾边,都报以鼓励的微笑,还不停地给予表扬。我的鼓励像一剂兴奋剂,把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发出来了,很多人抢着举手,根本无心听别人的发言,有的同学似乎觉得课堂的热闹与他们无关,自顾摆弄着桌上的学具……课堂乱如市场,我不断地发出号令,竭力地想调控课堂。然而,我孤立无援的声音早已被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叫嚷声淹没了。

渐渐地,课堂变得无序了……这一堂失败的课让我羞愧难当。这时候,我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知识的贫乏与浅薄,意识到唯有切切实实地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在课改的风浪中勇立潮头搏激。

从那以后,我一次次地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一次次地领悟新课程的精神内涵;一次次地把新课程的理念熔入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我明白了:原来是我肤浅地理解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注重表扬和鼓励,但不能滥用;给学生自由是对的,但仍然需要我们机智地把握课堂;把课堂让给学生是对的,但问题是我没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就像领导常说的:“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程提倡“对话式”教学,“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如果没有了岸的约束,就会左冲右突、肆意泛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这一角色,既要让这河水滚滚向前,又不让它冲出了堤岸。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在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于是在我的课堂上,经常就有了这样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你发现了什么?

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的引领下,孩子们经过思考,提出的问题各具特色,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课堂里呈现出浓浓的学习气氛。如今,我常常会被学生那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吸引。

我和学生一起成长着,一起快乐着……

说到这我真的很感谢新课改,是新课改使我的课堂焕发了新的活力,让我的课堂教学渐渐走向成熟!

回首课改以来留下的串串足迹,我们的心灵经历了一次强烈的震动,虽然我们在重建心灵的教育殿堂时有痛的感觉,但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快乐!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用我们满腔的热情,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我们的课改之路会越走越踏实。

最后我将摘自《中国教师报》上的几句话送给大家,作为我的结束语:走进课改是一种责任,体验课改是一种人生,实践课改是一种创新,提升课改是一种革命,收获课改是一种兴奋,享受课改是一种幸福,让师生与课改一起成长,让学校与课改一路同行。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课改发言稿

课改学习点滴感悟。竹料一小萧桂红。本学期,我参与了校内外不少的课改活动,收到了很大的启发,更加意识到导学案对我们的教学确实很有好处。对于学生来说,培养了学习主动性,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的容量也丰盈了,不再是单纯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练 课堂也就同时达到了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目标。针对课改,我有以下几...

课改发言稿

说实话,去年刚从初三下来,我怀疑过教改,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茫然不知所措。那时校领导为了带动我们这批新人,组织我们看教学 听优秀教师的观摩课,愚钝的我如梦方醒,茅塞顿开。是啊,当学生被动接受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接受的越多,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也就越狭窄,课堂改革势在必行。优秀的教师不是口若悬河的讲,而是唤...

课改发言稿

初中生物课改之成果。1 教师角色转变。教师由教材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向教材开发和创造的过程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即利用当地的生物材料 生态环境及社会生产 生活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的 社会的 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经过教师选择和组织,创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