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形式设计问题

发布 2021-06-01 15:44:28 阅读 4761

框架结构。

1、柱、梁截面应合理:由位移、轴压比、配筋率等控制,梁大跨取大截面,小跨取小截面,连续跨梁截面宽度宜相同。柱截面应每隔3层左右收小一次,以节约投资,每次收小时应每侧不小于50mm,以方便支模,也不宜大于200mm,以免刚度突变,最上段(顶上几层)可用300mm×300mm(应满足计算要求)。

收小柱截面,也可相应增加使用面积。

2、混凝土强度等级:宜≥c25(留有余地),柱梁宜同,变柱截面处不变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免刚度突变。板不宜高于c40(高规4.

5.2条规定)、 上海市《控制住宅工程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的技术导则》(2023年12月20日以沪建建(2001)第0907号文发布)一。7条规定“现浇楼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专业委员会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2023年4月第一版)也建议“楼板、屋面板采用普通混凝土时,其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基础底板、地下室外墙不宜大于c35”,其原因是为了控制水泥用量,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水泥用量也越多就越容易开裂。

3、柱设计:

1)混凝土设计规范10.3.1条1款:

纵筋配筋率不宜大于5﹪,10.3.2条4款:

纵筋配筋率大于3﹪时对箍筋直径、间距、弯钩有要求,也可焊成封闭环式(与89规范规定必须焊成封闭环式不同了),11.1.13条:

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高规6.4.4条3款:

不宜大于5﹪、不应大于6﹪,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6.4.9条4款同混凝土规范10.

3.2条4款,但未要求箍筋可焊成封闭环式。

2)纵筋净间距应≥50mm(混凝土设计规范10.3.1条3款),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一个截面宜一种直径,宜对称配筋,方便施工,自己设计也简单;钢筋直径不宜上大下小。有个2层的小工程,共16根柱子,kz层配筋还有不同,共有32种截面,何苦呢?

4)强柱弱梁,纵筋不要太小,除。

一、二层框架可用φ16、φ18外,最好用φ20以上。

5)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及20d(d为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89规范**300mm)及20d的较大值,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300mm。何为“箍筋肢距”规范无定义,一般设计人员都认为是两根箍筋在水平方向之间的距离。

箍筋肢距也不要太小,如600×600柱用6肢箍、500×500柱用5肢箍、400×400柱用4肢箍太密,无必要,也影响混凝土浇注,可对主筋隔一拉一,节约钢筋。

6)配箍率:新规范比89规范大,与柱轴压比、混凝土强度等级、箍筋抗拉设计强度有关。

7)用平法表示,不要用列表法,03g101-1 图集的列表法也不直观。

4、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楼梯:

1)不可用砌体支承。

2)用“小框架”支承,梁柱宜符合**抗震要求(箍筋≥φ6@150)。

5、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构造柱(gz):

1)上端与梁板应弱连接,不连应是可以的,也可用1φ12连接,gz上端应与梁板离开20~30mm,否则会改变上端梁板的受力状况。

2)gz的箍筋可不加密,它不是抗震构件(有些标准图集有加密的)。

3)gz必须先砌填充墙(留马牙槎)后浇,施工单位有先浇的,极为不妥。

6、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的拉墙筋长度:不可套用砌体结构,应按抗震设计规范13.3.3条2款度时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mm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

7、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电梯机房楼板、水箱等不可用砌体支承,高规是强条。

剪力墙结构。

1、对剪力墙结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都有一些规定,高规的内容要多一些,且有关于短肢剪力墙的规定(7.1.2条共8款)。

一般剪力墙为hw(墙肢截面高度,个人认为此应称为“墙肢长度”,与高规表7.2.16注1及抗震设计规范6.

4.9条与表6.4.

7注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11.7.15注4统一)/bw(墙肢截面厚度)>8,墙肢截面高度不宜大于8m,较长的剪力墙宜开设洞口(即所谓结构洞)(高规7.

1.5条)。短肢剪力墙hw/bw=5(认为按老习惯取4较合理)~8,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hw/bw<5(认为按老习惯取4较合理),即为异形柱。l形、十字形剪力墙等,只要其中的一肢达到一般剪力墙的要求,则不应认为是短肢剪力墙。

2、高规7.1.1条规定“剪力墙结构的侧向刚度不宜过大”,如果采用全剪力墙结构,即除门窗洞外均为剪力墙,无一片后砌的填充墙,第一周期只有1.

02秒,侧向刚度过大,使**作用过大,不经济,不合理。

3、关于底层剪力墙的厚度:高规7.1.

2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不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当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其第2款规定“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倾覆力矩不宜小于总底部**倾覆力矩的50%”。satwe程序在计算时,是将各个墙肢的高厚比进行单独计算,凡hw/bw=5~8,即归入短肢剪力墙,这样算得的短肢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倾覆力矩就可能容易大于50%。而tat程序在计算时,是将l形等剪力墙等只要其中的一肢达到一般剪力墙的要求,则不归入短肢剪力墙,在相同的结构中,这样算得的短肢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倾覆力矩就有可能不大于50%,建议宜按tat计算该项指标。

4、剪力墙的计算配筋应为墙肢一端的配筋量。

5、在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中,多数设计人员将较短的墙段都画为约束边缘构件或构造边缘构件,将计算需要的纵向钢筋均匀配置在整个墙段内,这是不妥的,因为配置在墙肢中和轴附近的钢筋并不能发挥作用,因此纵向钢筋应向墙肢端部集中,宜打印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计算结果复核。抗震设计规范6.4.

9条规定:“抗震墙的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3倍时,应按柱的要求进行设计,箍筋应沿全高加密”,satwe等程序在计算时也是照此条规定办理。如墙厚为200mm,墙肢长度600~800mm,虽然墙肢长度达到墙厚的3~4倍,认为仍宜按柱配筋。

6、有些人在电算总信息中输入分布筋的配筋率为0.30%(规范要求。

一、二、**剪力墙最小0.25%,四级剪力墙最小0.20%,为强制性条文),但实际配筋小于0.

30%,这就不对了,因为竖向分布筋的配筋率会影响剪力墙的配筋计算结果(见高规7.2.8~7.

2.12条)。剪力墙的竖向、横向分布筋也不必太大,如墙厚为200或250mm,纵、横向分布筋都配φ12@200双排(配筋率达0.

565~0.452%)似无必要,但钢筋间距宜≤200mm,对防止剪力墙开裂有好处。

框架—剪力墙结构。

1、剪力墙应有边框:边框梁(或暗梁)、边框柱(抗震设计规范6.5.

1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7.17条,高规8.

2.2条)。不能只设几段剪力墙,就成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了。

2、 剪力墙承担的**倾覆弯矩应≥50%,否则应按框架结构查抗震等级,其最大适用高度只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抗震设计规范6.1.3条1款)。

3、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不应采用短肢剪力墙。

多层砌体结构。

1、 砖最低mu10,砌块有mu7.5,石材5层以上mu30。

2、水泥砂浆强度折减。不宜用m5水泥砂浆。

3、施工质量等级宜为b级。当为c级时,折减系数0.89(砌体结构设计规范3.2.1条、3.2.2条4款、4.1.4条)。

4、窗(门)间墙宽度、转角墙长度≥1000,转角墙长度达不到1000时宜设l形构造柱。

5、不应设独立混凝土柱承重。

6、构造柱(gz):(1)一、二层可不设;(2)拉墙筋长1000mm;(3)箍筋在楼面上下500mm范围内@100mm。

7、挑梁:砌体结构设计规范7.4.6条(原为强条,现在不是):1/2负筋伸至尾端,其余伸入2l1/3。

8、最好用手算受压强度,抗震验算用电算。

基础结构形式

一 基础的分类。基础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两种类型。浅基础一般指基础埋深3 5m,或者基础埋深小于基础宽度的基础,且只需排水,挖槽等普通施工即可建造的基础。其基础竖向尺寸与其平面尺寸相当,侧面摩擦力对基础承载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浅基础根据结构形式可分为扩展基础 联合基础 柱下条形基础 柱下交叉条形基础 ...

路面结构形式

行车载荷和自然因素对路面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对路面材料的强度 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为适应这一特点,绝大部分路面的结构是多层次的,按使用要求 受力状况 土基支承条件和自然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在路基顶面采用不同规格和要求的材料分别铺设垫层 基层和面层等结构层。1 面层...

网架结构形式

有11种形式的网架结构在我国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下面从构成和特点两方面对这11种形式的网架加以介绍。一 交叉桁架体系网架。第一大类是由两组或三组平面桁架组成的网架结构,称之为交叉桁架体系网架 如图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也是最早得到采用的网架结构形式之一。它是在交叉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和演变而来。这类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