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F

发布 2021-05-30 17:48:28 阅读 7972

文言文句式例解。

五、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六、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覆之以掌《促织》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生乎吾前《师说》

3)格式:形+于+宾。

长于臣《鸿门宴》

明于治乱,闲于辞令《屈原列传》

4)省略了介词的状语后置。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翱翔蓬蒿之间《逍遥游》

七、定语后置。

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4)中心词+数量词。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常见固定结构。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示例: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1.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示例1: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示例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示例3: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示例4: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相当于 “认为(觉得)……是……”

二、“所以”

1.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示例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示例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示例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2.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示例1: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示例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示例3: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

示例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三、“如……何”、“奈……何”、“若……何”

1.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

示例1: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示例2: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2.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

示例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示例2: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

3.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

示例1: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示例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做(干)什么呢”或译为“为什么……呢”。

示例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意义基本没有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

示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示例2: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

示例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

示例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

示例1: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示例2: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示例3: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

示例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

示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示例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七、“无乃……乎”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

示例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

示例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示例3: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八、“得无……乎”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莫非(该不会)……吧 ”或“能没有……吗”。

示例1: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示例2: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

示例3: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另外, “得无”中的“无” 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示例: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

九、“与……孰”“…孰与……”

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示例1: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示例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

示例3: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示例4: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示例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示例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十一、“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 “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

示例1: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

示例2: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

示例3: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

示例4: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

示例5: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

十二、“…有以……”无以……”

可用现代汉语的“有用来……”没有用来……”对译。

示例1: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

示例2: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

示例3: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本纪》)

十三、“…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议**,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就表达方式来说,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这种格式的使用,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

示例: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之谓也”的形式,是在“……之谓也”形式中动词“谓”的前置宾语之前加一个“其”字,这个“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对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示例: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其……之谓矣”、“其……之谓乎”与“……之谓也”、“其……之谓也”的作用和意义基本一样,只是语气词“也”改换成“矣”、“乎”,表示了他们之间在语气轻重和口吻上的差异。

固定结构例句

1.无乃乎恐怕 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恐怕不行吧?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 雍也 恐怕太简单了吧。这一结构实质上是强烈的反诘语气,翻译时应该当心把意义弄反。2.得无乎 耶 哉莫非 难道 能不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莫非是教我捉到促织的地方吗...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一 以为 以 为 1.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 以为 认为 相当。例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一 以为 以 为 1.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 以为 认为 相当。例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