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含意”的尺度把握

发布 2021-05-28 23:01:28 阅读 5826

高考作文“含意”的尺度把握。

作者:胡兴桥。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24年第06期。

写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虽然考场作文具有“遵命作文”的特质,但是高水平的考生依然要学会“戴着脚镣跳舞”,以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写出既符合作文要求,又能彰显自身作文水平的文章。遗憾的是,随着高考作文备考“纯技术上”的操作日臻“完美”,很多教者陷入作文备考的机械主义泥潭,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即使“情景驱动类”作文立意角度多元,写法多样,文体不限,高水平的考生却依然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平时作文优异,到了高考考场上却成绩平平的重要原因。

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从学理上来说,“内容与含意”两者是同时存在的关系,“内容”是具体的,“含意”是抽象的。抽象的“所含之意”是从“内容上”归纳提炼出来的,是“包含、涵盖内容”的。而“内容”往往是丰富的,原材料中“内容”的丰富使得“含意”相应丰富,因此立意往往多元,从而形成考场作文比较丰富的行文格局。

我要说的是,考生的行文格局不能总是围绕原材料的“内容”打圈圈,否则可能就是“就事论事”,视野与胸襟就会变得太狭隘;此时考生必须借助联想与发散,以“含意”为思想指针,可以分两步走,一步是围绕原材料的“内容”进行类比联想,迅速找寻到与原材料角度、性质、属性相似的其他材料去进一步论证观点;另一步就是以原材料的“含意”作为出发点,在不违背“内容”属性的前提下,对“含意”进行深入的阐述与 ; 演绎。

我要重点说第二步。大家知道,“自圆其说”是评改作文的一项定规,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让作文实现了量化,这曾引起广泛讨论。我认为兼顾“内容”的属性进而将“含意”引到深入,以“意”为先,要么阐述,要么例证,纵横捭阖。

这里的“纵横捭阖”,是允许“哲理化与散文化”的,将“含意”引向深入,是走向“深刻”与“丰富”的必然,也是戴着脚镣跳舞的动人之处。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也是作文“驾驭能力”的问题,高水平的考生,往往采用“有放有收”的做法,确是可取的。

把握高考作文结构

作者 王鑫姣。成才之路 2012年第13期。高考作文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主题 材料 结构三个方面,分别要求做到言之有理 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可是现在学生在写作时存在很多问题。一 结构过于单一。文章呈现出 老三段 臃肿虚胖,内容空洞 或句意跳跃,突兀逼仄 或重复啰嗦,含义不明。二 结构层次不清 分论点重...

高考作文 把握分寸作文

把握分寸。画蛇添足之事可谓尽人皆知。蛇是画得尽善尽美,但多画了四只足,就不能算蛇了。生活中过犹不及的例子有很多,烧菜讲求火候 炖药讲究剂量。把握好分寸也是一门学问。分寸是一个尺度,把握分寸,就是行事时度量自己的行为。分寸,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正如公道自在人心。分寸实在是奇妙难言,所以不是人人都...

高考作文指导高考作文如何审题 把握信息点

高考作文中有大量这样的命题 给出一则或多则材料,从材料中引出一个话题 或题目 或由材料引发联想和感悟,或由材料触发议论。无论是哪种形式,对所给材料都要给予足够重视。但在作文备考训练乃至某些教师的指导中,不重视所给材料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从材料中引出话题 或题目 的类型,更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种错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