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培训笔记

发布 2021-05-13 01:29:28 阅读 3464

1、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调整; 2、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带来教学和评价方式的变化; 3、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的调整。我想大概有这么三个方面。

语文是什么呢?语音学,修辞学,语法学,语用学和文艺理论等等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就是语文。这是知识本位。

比如曾经有个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有一次过来找我,很傻很可爱的告诉我,非常真诚:我的数学、物理、化学各科成绩都很好,就是语文不好,语文也不是都不好,做那些题目我都可以,就是作文不好,能不能给我一个公式,像数理化那样的公式,公式我弄熟了,再做做练习 ,这些学科就学好了。作文我不会写,没有一套公式。

他能分析主谓短语、偏正短语,都没有问题,修辞格也很熟,等到写文章的时候,他说我写不下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理念就是三条: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意思是第一它的基本语文素养应该得到全面培养,不能只是知识技能。从三个纬度来谈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构成的方法。那么另外一点呢,我们不需要把这个全部念出来,要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有些老师很担心,这么讲是不是会工具性削弱了,课程标准里提到的就是要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就是工具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就是注重语文运用、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人跟人有差异,有的人偏重于应用,有的人偏重于审美。

我们在幼小的时候可能就会有这样的差异,一个想法,在课程结构里就有这个想法,是允许和鼓励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有的人在语文领域增强**能力的发展,有的人可以增强审美能力的发展,在这个方面你多花时间多花功夫去学习。但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你不要太偏废 ,要均衡发展。所以谈到基本理念第二个方面就是均衡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

语文素养 ”这个概念,包含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甚至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因素,和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相对应。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在语文这方面的表现,它就是三个维度目标的一个综合体。“人文性 ”一个讲的是 “文化 ”,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文明化、社会化,接受社会规范的问题,放在语文学科里头讲,它就是要接受语文学科规范的问题。

那么,另一方面,人文性不仅要考虑到规范,社会化,文明化,同时还有人的个性的一种发展的问题,即既要有规范的,统一的,又要有个性发展的。语文它的人文性表达的含义考虑的是人的精神层面上的发展的问题。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个理念从义务教育到高中也是一致的。

专题二学习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

一、有人说,中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是因为读书太少,大家怎么看?

二、引导学生读书,应该从哪些方面下功夫?

三、今天我们应该让学生读什么书?是读经典还是读时文?或者是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

四、怎样能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书?

五、在现今社会里,为什么还要强调诵读?

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 “读书 ”?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将 “读书 ”纳入语文课程的评价体系?

要学好语文,第一条就是要下工夫读书。好些地方语文老师在争论是写作最重要还是什么重要,说巢老师你认为呢,我想学好语文的第一要务是读书,我想这一点很多老师也都认同,有许多老专家也都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因此我觉得在这方面没有必要再去反复说。你说写作很重要,我也赞成,但是写作怎么写,要有货,肚子里没货,写作再重要、你再训练都没用,他还是没东西表达,所以最根本的就是要读书。

学生有空余的时间没有读书,听听流行**也无可厚非。因为他学习得很辛苦,需要调节一下。那么学校里面做调查,如果是一个有眼光的校长,知道了学生的时间安排以后就应该考虑一个问题:

应该怎么样引导学生在他们的活动时间里安排读书的时间。告诉他们可以调节生活听听**、看看电视,但另外应该有一个时间去读书。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这个题目比较大、比较难,不是一个语文老师能够控制的,需要教育管理者来考虑这个时间怎么安排,留出时间让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读书。

读书是主要的休闲方式。但是现在的学生可以休闲放松的形式很多。我们不应该指责学生为什么空下来不读书,为什么去听**,但是从语文教育来说,如果学生要在这方面有所提高,想把语文功底、基础打得坚实一点的话,作为一个学习任务,应该去读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学会享受,慢慢地把读书作为休闲的手段。

要在业余生活中留出一块空间是给文本的阅读的。

有些学生没有读书的习惯。因为很多人,包括家长和孩子,都有一个功利的思想,就是我将来要考大学,要把精力集中在课内的学习。我要学好语文,读书对我有什么用呢?

对我会有什么帮助呢?他不理解读书的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他觉得做题目的操作性很强,马上可以看到成绩,一道道题目做下来,特别是数理化外语,就会了,脑子很清楚了。读书读完以后会了什么?

不知道!看不见!

经常有家长说我孩子语文不好,你是语文老师给我出出主意,我该怎么办?我是不是要找家教补补课?我说没有办法,读书呀,他就觉得你这语文老师没水平,你拿不出很对路的办法。

但实际上学语文像吃中药一样,是滋补,是固本。效果是慢慢来的,是一种 “水磨工夫 ”,是需要一点一点去积累的,需要不断地去接触好的、优秀的、典范的文学的作品、语言的作品,他自己会受到一种熏陶、感染和影响,词汇量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的习惯也跟着作者的语言习惯慢慢地改变,提高了自己。这不是说看了一本书就能考得很高的分数,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要转变观念,在语文学习中你需要吸收营养。有的人在生理发展中也走入误区,孩子学习压力大,身体要好,身体需要进补,吃补品,这是不对的,需要的是绿色食物。你现在学语文,绿色食物是什么?

就是读书。只是做题的话,做的好的是补药,学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读书是绿色食物,吸收的是自然的营养。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更多地读经典,这是一个眼界问题。一个人,经典看多了,他的眼界就开了,就不会对很多问题大惊小怪了。因为那些伟大的作家,这些年来,文明的发展,他们对我们人类人性上的很多问题确实都写到了,而且写到了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所以你读了以后还是有用的。

我曾经听一个学生讲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人人希望自己读过,而又不愿去读的那些书。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就是经典的权威性的表现,而不愿去读,是因为毕竟经典与我们有时间的距离,甚至是空间的距离,像有些外国的名著阅读起来会有点困难,而这些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所带来的有点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你想你读一首《蒹葭》,学生觉得很累,看《在水一方》你就不觉得累,其实琼瑶也就是做一个把时间距离演绎的问题,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在引导阅读经典的时候做一些工作的话,我想时间、空间的障碍都可以克服,这时学生就走入一个新世界了。

阅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浏览、随便看看;第二个层次是分析阅读,第一步就是越过困难通读全篇,不是克服困难,这个很重要,每读一本书都要克服困难的话,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就没劲了、读不下去了。这里提到第一读可以笼统地读,有些不明白的,读到后面有时候会自己顿悟。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后面还有综合阅读等等,阅读本身是有层次的。老师要懂这个:什么时候让学生用什么方法来读比较合适。

阅读从目的来讲,也有一个分类,比如发展性的阅读,读了会提高你的修养、增加你的知识,这些书可能要认真去读、做些笔记。有的是功能性的阅读,就是查字典,解决目前的问题的。现在很提倡第三种,就是消遣性的阅读,它是大众化的审美享受,用来陶冶情操、度过余暇时间的,这种书如果也要 “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话就太累了,它就可以泛读、随便翻翻。

我们就在琢磨和体会,一个人,你说话的时候可能会说出一些没听到过的语句,怎么会产生的?说出来好像也是符合语法规律的,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你在记住了这些词语以后,慢慢抽象化了,头脑里有了这么一个语言模式,储存在头脑里了,到你运用的时候,根据这个情景需要,跟你头脑里的这个语言模式进行匹配,可能一下子就激发出来,生成了一个新的表达形式,可能出现一个新的词、一个新的句子,以前没有听说过。

这样一来,读多以后,慢慢地,以前的那些字、词、句可能记得不一定很清楚,可是头脑里面已经刻下了一个语言的模式。所以诵读有助于我们在头脑里形成一个语言表达的模式。

古语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诵读是很重要的,老师们也已经开始重视了。我们的目标指向应该是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涵咏,而不是学会表演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比如现代文,我们比较多的采用默读、扫描式的,能够快速的筛选一些信息出来。

有一些文言文,就需要去读了,读到 “字从句顺 ”,也就 “进去了 ”,读懂一半了。分解了目的以后,这是一种手段。老师要范读的话,有时是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去,老师表情达意的朗读带学生进入涵咏的、体悟的过程中去。

另外是在学生理解了以后,能把自己的理解与感觉给读出来,也就是对作品一种解释。

专题三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

1 、学生语文营养不良与积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 、语文学习需要积累什么?

3 、怎样能提高积累的有效性?

4 、什么是梳理?应该怎样进行梳理?

5 、梳理与积累具有怎样的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这么一段话:“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在积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去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去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和交流中的问题。

同时通过对语文的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元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标的这段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在高中阶段,我们的学生还应该注重积累和梳理。这是形成他语文素养的一个极重要的途径。

同时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也是他能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那么既然积累需要长期的、不断的、不停的,不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积累。

到底要积累什么?就积累的对象而言,归纳起来可能有两类:

一类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比较显性。比如说要积累一些语言的材料,词语,一些语言运用的案例。比如说句子的表达,一些文章。

这些材料的积累是最基本的,最显性的,是形成自己语言库的这些东西。让学生不断地积累而且在运用中去积累, 比如说听、说、读、写。各类语言活动、语文活动中去积累一些正面的反面的案例。

另外一方面,思想也有积累,生活的经验也有积累,甚至于这种情感的体验,包括一些方法等等。这些都是隐性的。可能我们同学很难认识到这也是需要积累的。

好像这个东西我拿不住抓不住,无法放到我篮子里的。这是一种隐性的,可能我们老师也未必意识到,这也是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去积累的。所以我们谈到积累什么的时候,我们特别要提醒大家,这些东西都是积累。

新课改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课堂提问设计。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运用的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灵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一 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富有情趣。问答式的导课是老师经常采用的一...

新课改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新课改中如何搞好小组建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谈论着新课改。但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仅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新课改下的课堂是如何的等等。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而新课程改革下课堂的小组建设,本人觉得也是值得深究的...

新课改培训感言

最近几年,教育部在大力倡导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初衷是美好的,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素养的培养毋庸置疑,同时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有进一步提高。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这方面承担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并且只有我们很好地理解新课改的初衷 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将新课改理念内化到具体的教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