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讲座笔记

发布 2021-05-12 19:56:28 阅读 6512

书法的点划与结字,犹如用布料与裁衣。没有楷书的功底,就没有行书的气韵。 “书法家”是个尊称,不可自用,今天的所谓“书法家”已经大大贬值。

关于悬肘悬腕问题,古人云:“好书臂肘须齐运,不是偏将腕举高”,不必走极端。写对联大的字应悬肘,中楷以下的字则不必。

写小行草不提倡悬肘,不相信古人写小楷是悬肘写的。坐着写更不宜悬肘。

写字要入静、放松、安详。古人云:执笔如处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时,字肯定写不好!中国古代书法家长寿者不少,但那时没有“专业书法家”。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当今练习书法已鲜有“熟”者。工楷难写,写者日寡。费新我曾说:楷书难有飘扬感,草书难有庄重感。

琴棋书画,书法是和中华传统国学一脉相承、触类旁通的。当年的京剧名家余叔岩、奚啸伯的书法也相当了得,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也是个京剧名票,不少画家都是书画齐名。

过去只有文人方可为墨客。今人临帖只习其字而不求甚解,是极大的悲哀。赵孟頫说“朝方执笔,暮已成家,可鄙!”

字的笔划和结体顾此失彼,不熟练之故。初学者要不厌其烦地练习,要耐得住寂寞。

当下行草为流行书风,也是积习难改。画大马难,画鬼魅容易。写楷书想蒙混过关不易。

要学会用大笔写小字,不可用小笔写大字,人为地制造飞白。楷书不用或少用飞白,行书需要但勿强求。写楷书时墨要浓些,写行书时墨要淡些。

行书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楷书的快写。练习书法忌讳“望字生意”,没有楷书功底的草书显得狂野、散漫。即便写“龙”“虎”一类的字也不可发疯犯狂。至于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实为下意识完成。

所谓“正书”,是指篆、隶、楷三种书体,今多指楷书。楷书的**时代在唐而非晋。楷法无欺,谁都骗不了,即便是不懂书法的人也能看得出好坏。

如今真正能做到“工楷”者甚少。楷书各体均以方笔为主,见棱见角,赵体圆笔较多。真正的书法家必然是学者,文人则必为墨客。

欧阳询的文章更胜其书,所著《艺文类聚》最负盛名。对书法家的要求是“先文后墨”,著名学者陈省身临终前曾以未精书法为憾事,李苦禅大师临终前六小时还在临摹孙过庭的书帖。。

对汉字应有敬畏之心,保持严肃性、可读性。不要有意求变化或有意求“整齐”,譬如写这样的句子:“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十一个字不可追求十一种变化,应任认其自然。

古典文学为书法之沃土。于右任写过“不可随处小便”,被人改为“小处不可随便”后竟被认可,故书家不写俗词。

现代派书法受日本人影响,狂放不羁,实为异变。要有书卷气,不可有霸气、野气、俗气和火气。提倡所谓“阳刚之美”,文雅缘何不美?

书法很难做到雅俗共赏,没有所谓“流行书法”。欧柳颜赵的书法很难“俗”,要明了“唯俗不可医”的道理,善读可以医愚。书法被认知的周期很长,有如梵高的画及杨宝森的老生腔。

孙过庭说:“活时凭幅增价,死后人亡业损”;苏东坡的书也只有行家才能赏悟。

一些误区:学书时不要把书法大字典当作最权威者。所谓“常欲使力透纸背”,是书写时的想法,笔力沉重,不可错误领会。

硬笔书法的范围较宽泛,钢笔、铅笔、圆珠笔、粉笔等均是。蔡邕曾指出:毛笔因软而奇怪生焉。

其奥妙就在于软。硬笔不软,怪从何生?鲁迅曾言硬笔一定会战胜毛笔,是强调其实用性。

提倡硬笔,但应从毛笔练起。硬笔字好而毛笔字很差者众,而毛笔字**笔字很差者闻所未闻。庞中华的硬笔属于通俗书法,乃应运而生。

毛笔功底弱,故生硬且俗气。学硬笔书法也不要学今人之帖,应该临写古人之毛笔字帖,如赵孟頫的道德经等。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不是唐太宗所定。往往“大家”并无特色,无风格;梅兰芳正因无特色,才处处无懈可击而成为大师。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等言论,其实都是陈词滥调。

“有特色”实为缺点,掩盖了不足。中庸之道才是不左不右的金光大道。狂妄的南齐人张融曾说:

“不恨臣无二王之法,恨二王无臣之法”,而“张法”如今安在?有人说王羲之之书妩媚,实为刚柔相济。梁武帝曾以“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称赞王羲之的书法。

以王审视颜,稍显粗野;审欧,稍显板滞;审赵,则略显圆熟了一些。

习字要讲究“杀得进墨”,不可漂浮。楷书要有飘扬感,而草书也要有庄重感,快慢结合,既飘扬又庄重。古代书法家最不事张扬,以含蓄为美。

写草书不可太慢,否则会失去气势;飞白亦应渐现,不可刻意制作。

严格地讲,“行楷”并非是一个书体,是过渡性的,即从楷至行。以楷为主,有行书意,是为“楷行”。顺序是:

楷书——楷行——行楷——行书。行楷甚是可爱,既严肃有活泼;行书则以活泼为主,庄重为辅;行楷则兼而有之。当今写行楷的人越来越少,皆因必须有楷书和行书功底者方能写好。

行楷的字体可大可小,但不可参差过重、差异太大,难在必须有楷书的基础。楷书不好的人写不好行书。行书有它的随意性,但又忌讳重复,诸如“雁不双飞”等。

学习魏碑应从唐楷入手。东晋以后,才子南移,北方重碑而南方重帖。崇碑者古拙、庄重,以张猛龙碑等佳作为代表,后逐步被唐楷所代替。

欧阳询则是南北结合的代表。至清代魏碑再盛,提倡者多为文学及帖学的至高者,如包世臣、康有为、赵之谦等人。康有为晚年反为提倡魏碑而忏悔,称“再读书竟又当尊帖矣”。

学碑学不好就生硬,学帖学不好则流俗,学习古碑也要择善而从,还是碑帖结合最为妥当。

临楷书帖时可以边写边停下来对照,临行草书帖则不可。关于章法:行书章法的复杂性大于楷书,行草的力度源于楷、隶、篆书的基础。

一般而言,草书章法的功夫占整个作品的40%,行书为30%,楷书则为20%。楷书写多个单字都相同,功夫可以,但行草则相反,情绪波动是草书的天性。 关于临帖。

节临需要重点重复,通临则是通篇全写。只求“通”而不深入琢磨是为抄。写字讲究“先死而后生”,即“死”临帖,临到酷似为最佳。

心无旁物,习字为要。

练习书法,积习难改。如书写姿势、临帖习惯等。在错误上重复,就是巩固错误,**的审美观很难改变。

孙过庭在《书谱》中谈到书法要素时,涉及条件、身体及心情等等,最后才提到笔墨。所谓“纸笔相发”得心应手,并不是非用好纸好墨,而是说必须熟悉笔和纸的性能。笔墨不称,效果必差。

清人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过一段话:“废纸败笔任意挥,往往得心应手;一遇精纸佳笔,正襟危坐,公然作书,反不免思遏手懵”。

一切艺术都是美的,一切美的不一定是艺术。书法是高于艺术的一种较为宽泛的学养。书艺为“技艺”,书法不是纯艺术,但包含了深刻的艺术内涵。

人云“书法是无形之**,有形之舞蹈”。戏、画、诗等均可称“作”,惟书法不可。语言是一种艺术,书法则保持其独立的个性,追求其“天生丽质”、“素面朝天”,而无“作”的过程。

“创作”是今人强加于书法之词。

学习书法是炎黄子孙的责任,以写字为乐趣,那才是真的享受!(完)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黄简书法讲座第41课 节点的种类。在第六课中,我讲到九用可以分为两类 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毛笔和硬笔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一边写,一边调锋。无论是书写还是调锋,关键是掌握笔心,笔心为帅。我在十五课讲到用腕。摇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是左中右。当你抓住笔管,实际上就是抓住了笔心中轴。当你...

洪厚田书法讲座笔记

胡光华。2014年7月6日,洪厚田先生应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邀请在西北饭店进行 书法临帖与创作 讲座,时过两日,已经记忆不全,遗珠难免,夜已深,不再细究,现将笔记择要补录,请点赞,以飨熬夜之功。1 真正学习书法的人把书法作为自己的生命追求,都有一种理想,因为理想而活得充实,因为理想而让自己的生命有意...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46 51课

王羲之的笔法,经智永传至张旭,终于形成相当完善的技法系统,这是中国书法史上唯一完整的体系。我一级课程讲笔法,就是阐明这一系统。现在基本上讲完了。在历史上,其他人也论述过各种技法,但不是零零碎碎,就是不着要领,今天我简单介绍一下其他派别,以作对比。如 翰林密论 说 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