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考点梳理

发布 2021-05-07 23:13:28 阅读 7541

1、体味和推敲文中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能正确指出记叙的人称、详略;把握记叙的线索和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4、正确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理解、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掌握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并能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

6、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能谈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有益的启示,做出自己的评价。一、标题。

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例如:《桥》本义:比喻义:)2.作用:

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运用了…修辞方法),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

二、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文章段落在文中的作用①开篇:

内容上:开篇点题;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下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好铺垫)②中间:

内容上: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呼应);与上文……相呼应;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好铺垫;③结尾:(考得最多的一种题型)

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上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三、语言(赏析句子)角度一:从修辞的角度。

1.答题模式:修辞+效果+内容+人物或作者感情。

格式: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表达了……2.例: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角度二: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一)人物描写。

1.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2.答题模式:描写方法+效果+内容+作用格式:运用了……描写,……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特点,表现了……(感情…)

作用包括多种角度:①文中人物内心活动、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精神品质;

作者的感情与感悟——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悟。③揭示主旨;点明中心;突出主旨。(二)环境描写。

题型一: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1.环境(景物)描写的方法。

多感官写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多角度写景:远与近、实与虚、点与面、动与静,高与低。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了人物的……形象、精神、品质;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与文章……形成对比;⑤突出……的中心,升华……的主旨。

角度三:从词语的角度。

题型:体会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其作用。

1.方法:抓住一些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词语,来品析语言的含义及作用。

2.格式:通过……词语,……效果)描写了……(内容),表现了……(作用)3.示例: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表达作用。…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角度四:从句式的角度(了解即可)1.短句。

效果: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例句: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2.散句。散句:是指结构不同,长短不一的句子。效果:富于变化、错落有致,表意自由,体现了语言的变化美。

例句: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四、写作手法。

题型一:分析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1.顺叙:按时间先后和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多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衬托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解释说明了故事情节;衬托了人物形象;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使结构曲折有致。

题型二:分析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中的“我”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经过艺术加工的,是虚构的,不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接抒情,读来更具有真实感。2.

第二人称:

作用:便于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显得更加亲切,能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3.第三人称: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便于展开故事情节。

五、阅读方法归纳。

1.要整体把握文章。快速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理解文章主旨(情与理),理清文章结构。

2.要细心研读问题,抓住问题中的重要词语,如“简要”“概括”“主要”“分别”“结合上下文”“结合文章分析”“根据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生活体验”使思考有的放矢。

3.根据问题要求回读文章,首先找到“出题点”然后把握能够回答问题的关键段、关键句、关键词。

4.要紧扣文本,既要关注与问题有关的段、句、词,也要注意联系上下文。5.可以根据分值的多少和横线的长短,有序地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6.要注意理解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般起到概括全文或暗示主旨的作用。

阅读《老海棠树》回答问题:

1.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4分)2.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人物的心理状态。

(2分)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

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3.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2分)

4.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1、解析:概括文章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而本题应该围绕“老海棠树”这一主题事件来概括(重点找奶奶做的事),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简洁。

答案提示: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灯下学习(读《扫盲识字课本》、读报、请教)。

2、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的把握。根据提示首先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出题点”结合上下文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

答案提示:对奶奶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奶奶对一份有尊严的工作的渴望和对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不满。

3、解析: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所以我们要积累文段的作用:②中间:

内容上: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形成鲜明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结构上:

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呼应);与上文……相呼应;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好铺垫)答案提示:.表现“我”在老海棠树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我下文进一步写“我”与浓浓的亲情做铺垫。

4、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标题的作用:

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运用了…修辞方法),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然后结合本文内容回答。

答案提示:老海棠树是本文线索;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记叙了我和奶奶在老海棠下的生活,概括了文章内容);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记叙文常见考点梳理

记叙文常见的考点梳理。1.标题。1 如何理解标题 2 标题的妙处 3 标题的表达效果 4 拟标题。思路导引 前3题需从本意或者内在意义 一语双关或者象征意义 出发。作用是新颖形象,吸引读者,设置悬念,点明或暗示中心 文章线索 推动情节发展 概括文章内容,为文章定下范围或方向,若有修辞,则表达效果更佳...

记叙文阅读考点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指导。专题一 记叙文考点训练之概括题。考点解析 概括题是每年中考的必考题型。概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概括分为一般概括和高度概括两种。一般概括是使用一到两句话对文章的主要事件或文章的内容概括,考查的重点是信息提取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高度概括是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把文章...

记叙文考点汇总

记叙文。一 概括。1.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 简述 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起因 经过 结果 2.概括围绕哪一个人物的事件有哪些 简要概括,只写经过 3.补充 或横线上的情节或情感。技巧 4.本文的 线索 是什么,用线索写了哪几件事 明线,可明线暗线都写,暗线又叫情感线 5.标题的作用 含义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