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梳理。
一)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扩展思维:用圆盘演示另三种情况时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
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
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
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24小时)
结论: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3)速度: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ω3600/24小时即150/小时或4分钟/10 , 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
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v= 2πcosφ r(周长)/ 24小时(时间)
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图略)
2)产生地方时差。
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规律:
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e、算时区:经度数/150 (四舍五入)
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区时都以**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日界线:原则上规定180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日界线是曲折的。
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是1800 和零时经线。
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 (730e——1350e)
3)产生偏向。
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图略)
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
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
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 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
二)地球公转。
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公转轨道与速度
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3)黄赤交角和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关系为互余。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
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
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
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计算公式推导略: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表示所求点纬度,θ表示太阳直射点纬度。|δ可以看作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距离”(纬度差),这个“距离”越小,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分时段分析:
北半球日期太阳直射点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春分日~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秋分日~春分日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秋分日~冬至日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
冬至日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春分日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二分日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三月)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三月)
传统四季:四立划分。
5)形成地球五带: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
4.*补充。
1)根据经度数值判断两点的东西方向。
两点如在同一经度区内有两种可能:一是同在东经度地区,那么经度数大的点在东方,另一点在西方;二是同在西经度区内,那么经度数小的点在东方,另一点在西方。
两点若处不同经度区内:两地经度数之和,若小于180°,则处东经度区的点在东方,西经度区的点在西方;若大于180°,处西经度区的点在东方,东经度的点在西方;若等于180°,既可说是东方也可说是西方。
2)物体的影子。
规律: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除北极点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南(除南极点朝北)
影子朝向与太阳入射方向相反。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日影最长,南半球夏至日正午日影最长。
请说说下图中各点此时日影的朝向和正午日影的朝向: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
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千米,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所以在各纬线上经度差1°的弧长就不相等。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α)经度1°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αkm。因此,两地若在同一条纬线上,只要知道两点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点间的弧长。
4)太阳升落方向:
一年中只有二分日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5)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对任一地而言:太阳轨迹是平行的;当地地理纬度:北回归线以北(原因)
读下左图判断: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日落方向、白昼长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读右上图描述太阳周日视运**的作法。
下图为四个地点二至日太阳周日视运**,读图思考四地可能所在半球和节气。
重难点剖析。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遇到的日照图有两种,一种是球面日照图,另一种是平面日照图。球面日照图又可分为侧视日照图和极视日照图。日照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地理知识,成为考试中必选的题目,因而很有必要对日照图中涉及的考点进行分析、总结,寻求解题窍门,掌握答题规律,提高答对率。
教学中通过反复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考点范围(常考查的知识点)
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
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4.判断日期、节气(季节)。
5.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
7.判断晨线和昏线。
8.考查日出和日落的时间。
9.判断相对方向。
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
11.计算区时(地方时)。
12.计算昼夜长短。
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
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
考点解析。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
1)东西半球:明确20°w和160°e两条经线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2)南北半球: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方向自转。
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互垂直。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要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就要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经度。
1)纬度位置:根据现在的教学要求,有三种情况,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和赤道上,判断的依据是观察极圈内的昼夜状况。
4.日期、节气(季节)
由日照图确定日期和节气(季节),日期主要有四种: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时,日期为9月23日或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对应的节气依次是夏至、秋分或春分、冬至;季节是夏季、秋季或春季、冬季,此处应注意节气和季节的区别。
判断推理的过程是:由极圈内的昼夜状况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再到日期节气(季节)。
5.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o,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
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一是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是季节分布规律:
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首先要明确两个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所求地的纬度,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和该地间的纬度差,可用线段法分析计算)。
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
就教材的要求而言,主要考查三种情况。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同时还要分清回答昼夜状况还是昼夜变化趋势,这就要注意以下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7.判断晨线(黎明)或昏线(黄昏)
首先明确图中给出的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太阳光线的方向,如果地球自转方向向着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如果地球自转方向背向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8.日出、日落。
1)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
2)根据某地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刻,先计算出该地昼长的时间,然后以正午12时为起点,减去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出时间,加上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落时间。
9.判断相对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向着北极是北方,向着南极就是南方;纬线指示东西,即左西右东。
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
1)自**自转的角速度各地相同,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公**夏至日速度较慢且还在变慢,冬至日速度较快且还在加快,因为地球公转,7月初经过远日点时速度最慢,1月初经过近日点时速度最快。
11.计算区时、地方时。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再结合图中给出的经度信息,可计算区时。
12.计算昼夜长短。
计算某地的昼夜长短,首先应明确过该点的纬线圈在昼夜半球上各跨了多少经度,按每隔15°为1小时可计算出昼夜长短。
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
气压带的移动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因而气压带在夏至日向北移,在冬至日向南移。以地中海气候为例说明,夏至日日照图可表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炎热干燥;冬至日日照图可表明西风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温暖湿润。
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
夏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低压,北太平洋气压是夏威夷高压,东亚盛行东南季风,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冬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高压,北太平洋气压是阿留申低压,东亚盛行西北季风,南亚盛行东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方向流动。
地理考点梳理
4 海洋资源。5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气象灾害 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1 气象灾害。2 地质灾害。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 农业。农业生产的特点 地域性 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的投入 自然条件 光照 热量 水分 土壤。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 生产...
安徽地理考点梳理
安徽地理。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位于暖温带与 带的过渡带,气候多变。年平均降水量由北向南为。770 1770毫米,主要集中在6至。9月,且年际降水量悬殊较大,洪 涝 旱 渍等自然灾害频繁。淮河 长江横贯省境,天然地把全省分为淮北 江淮 江南三大自然区域。淮北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江淮是岗峦起伏的丘陵,江南...
高考地理必背考点梳理
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理论 方法和手段。小编准备了高考地理必背考点,希望你喜欢。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 平原 山地 丘陵 高原 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3.多种地形条件下 主要地形分布。4.剖面图中 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 决定因素 影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