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来自日常培养

发布 2021-05-03 13:25:28 阅读 8366

好的习惯是绝大多数人迈动双脚的动力,它对成功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曾有一位哲人说:“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教育的本质可以被简单地归结为一句话: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而好习惯的培养,则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地铁进出站的上下扶梯上划出了一道黄线,分出了急行及站立两个区,左边的是急行区,右边的是站立区。不赶时间的人站在站立区,按正常速度上下滚梯。有事的人可以在急行区先走一步。

如果乘电梯或步行上下楼梯时,每个人都能够遵守规则靠右行进,既给了自己一种安全感,也可以避免与他人相撞,实在是一种利人又利己的好习惯。据报道,上海市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个小学生就是因为在上楼时不小心与其他下楼梯的同学相撞,滚到了楼梯下,结果使脾脏摔裂而不得不切除,造成了五级伤残……

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很多方面都不错,就是不太讲卫生,衣服天天换也会赃得不像样,上小学的时候如此,上中学了也没见有什么转变。”

我的孩子在小时候,专挑好的、他喜欢的吃,不许别人动筷子,否则就闹个没完没了。现在上中学了,每当自己有好吃的东西,也是一个人独有,从不拿出来给父母。这毛病真让我们父母心里难受!”

常言道:“天下没有不任性的孩子。”孩子自私、任性、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等,其实都是从小没有养成这些方面应当具有的良好习惯。

当孩子刚刚出现这些表现时,我们当父母的,要么是听之任之,迁就姑息视而不见,以致产生了这样的结果;要么是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家庭教育中的种种懈怠而放松了对孩子这些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一旦孩子有了这样一些表现,都给我们当父母的敲起了警钟:一定要及时纠正,循循善诱,防患于未然。

众所周知,好习惯都是培养、训练出来的。孩子习惯的养成,并不是朝一夕的事情,是天长日久的结果,尤其是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的结果。

拿前面的例子来说,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教育孩子做人不能靠说理、说教,这种方式很难让孩子接受。比较可行的方法应该是发现孩子的良好表现时,通过表扬的方法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进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与此同时,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尽量消除妨碍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一切消极因素,放纵、姑息、迁就是一切不良习惯的根源。有的父母见孩子喜欢吃什么,就不允许家中其他人再吃,这样无意间就导致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和利己主义。于是孩子就对好吃的东西进行垄断,不许别人沾边。

有句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孩子一旦有了这些不良习惯,父母必须及时进行批评,指出这种行为的错误。

反之,如果发现了这种苗头,父母却一再姑息,最终将会酿成更大的错误。这就是为什么说,爱必须是严格的。严才是爱的表现形式之一。

没有真正严格的要求,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爱。正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严格要求孩子就是在他们懂得道理的基础上,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且在生活实践中坚持执行。

当然,严格要求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主要原因就是父母总喜欢或容易原谅孩子,认为“孩子毕竟还小”,对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或行为与言论给予宽容,而不能够真正及时地纠正或指出。做父母的教育孩子一定要懂得爱就必须严的道理。

其次,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时,必须要有连续、连贯性。当我们固定某一个人在一般的家庭里这个人通常是母亲—负责培养教育孩子的时候,教育的连贯性比较容易做到。当一个孩子由周围或家庭里几个人,包括妈妈、爸爸或奶奶几个人同时负责培养时,这时就会因为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培养孩子上就会步调不一,宽严不一。

具体表现就是许多家庭中常出现母亲与奶奶或爷爷的矛盾的现象。母亲想严格要求孩子,爷爷、奶奶却要庇护他(她)。妈妈打孩子巴掌,爷爷、奶奶就会埋怨好半天。

因此,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一个细致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当父母的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我们周围,有些孩子有着不爱整洁,对大人没有礼貌的毛病。有的甚至动辄抢别人的东西,或者伸出小手打人。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其实都是我们大人,作为父母或爷爷、奶奶不注意教育方式而纵容出来的。

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一些父母不但不立即纠正,有的父母反而鼓励孩子“打,打爸爸!”或“打,打叔叔!”有的父亲或爷爷,为了逗孩子,甚至当狗爬,或当马让孩子骑,让孩子模仿电影或电视中一些小皇帝或皇太子骑太监的镜头。

本来是应该纠正的错误行为,却被公然拿来让孩子学习仿效。这样当然不能教好孩子,只会把孩子培养得无礼、霸道,以至最后成为社会上的害虫。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更要让孩子亲自动手。一些现代教育专家纷纷指出,现在的孩子之所以养成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大都是远离劳动的结果。如果父母能够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大有帮助。

比如,父母做事时,吩咐在一旁的孩子拿工具等一些小事;生活中让孩子帮助打扫卫生、收拾桌子、浇花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可以让孩子到邻近商店购买一些简单的东西或寄信等。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锻炼他洗自己的内衣**,以便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

全家人生活在一起,本应当相互分担日常生活中的家务。相互关注体贴和帮助,这些都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和社会交际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

他的父母为了全家的幸福、为了生活是怎样工作和劳动的,进而促使他产生帮助父母的良好愿望。

遗憾的是,我们许多父母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识不到教会孩子,尤其是从小教会孩子帮助父母做家事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和劳动感情的主要和基本途径。甚至有些父母存在这样错误的观念:

这些家务事自己还可以做得了,还年轻,不是老得动不得,不必去让孩子分担或代劳。有的父母还认为孩子将来反正有做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就让孩子童年和少年时期多玩一点,自己多做一点。另一种糊涂思想是有些母亲做事特别认真,她们总觉得孩子做不好。

孩子扫过的地,她们认为没有打扫干净,自己还要打扫第二遍。孩子洗过的碗或手帕,她们认为没有洗干净,自己还要重洗。与其这样,不如干脆自己动手,还省事些。

孩子不会做事,正需要学习做事。孩子没有经验,也没有实践,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得那么好。正因为做得不好,才需要父母给他教育、锻炼的机会。

而恰恰这一点,那些父母却忘记了或者忽视了,或者是缺乏耐心。结果,家中事务一切由父母包办,在年轻时,不需要帮手时,他们还能一切代劳。到了中老年后,精力体力衰退,需要帮手时,孩子却又因为没有养成劳动习惯,不会做事。

这类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习惯于一切由父母代劳,孩子就会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没有劳动习惯,不热爱劳动的人,就不会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当孩子走进社会,一旦生活突然上发生什么变故,他们就会对生活丧失信心,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而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这些父母。

要想把孩子教育成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父母必须花大气力,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关注、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注意孩子的言行表现,从小培养引导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把任何不良习惯消灭在萌芽阶段。

哈佛大学教授皮鲁克斯说:“好的习惯是绝大多数人迈动双脚的动力,它对成功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对于青少年来说,一定要及早养成更多的好习惯,驱除坏习惯的侵扰。

”所以,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某些小节绝不能忽视,要随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当然,在整个培养和纠正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注意孩子微小的进步,及时加以肯定,让孩子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珍惜自己的变化,并用自己的积极因素去克服自身的缺点,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如何培养日常阅读的好习惯

如何培养日常阅读的好习惯 碰着了 李选政。让阅读成为习惯,对于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思考不无裨益,不过在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信息时代要把握好浅阅读和深阅读的平衡才不至于被阅读淹没。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就等于给自己建造了一个逃避人生中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无论在 的人们都在追求着 做事决不拖延,坠入爱河,读更多...

日常好习惯

我喜欢在清晨5点起床,在开始上班之前花一些时间锻炼一下。我曾经设定了一周锻炼四次的目标,结果发现我很容易为自己找推到第二天的借口。改为每日锻炼使得我远离了这些潜在的托辞。我从这个每日锻炼的习惯中获益良多。每一天我都努力向自己的短期目标 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迈进。每天开始的时候重温或者重新设定目标意味着...

日常好习惯

1.补充维生素。发表于 国际肥胖 杂志的一项研究,以96名肥胖女性为对象,分成三组,连续26天分别供给复合维生素 钙质 安慰剂。结果供给维生素的小组,身体所含脂肪量明显低于其它组别。有的人食量大,是为了补充身体的必需营养。尽管服用单一维生素对 计划的建树不大,然而由此却可减少其营养所对应的饮食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