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

发布 2021-04-30 12:50:28 阅读 1690

高三语文考前专题复习学案(二)

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

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意象、意境,语言,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

第一种类型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典例】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参***】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形象。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的精神。

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的怯懦软弱,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将两种花比喻成两种对立的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第二种类型语言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典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题】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

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所谓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这首诗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皎洁无暇的月亮,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

龙标野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

“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

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第三种类型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用事、借古喻今等;描写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二要了解各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典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参***】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解析】吴融的《华清宫》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李约《过华清宫》抒写昔日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惟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感叹王朝的兴废。第四种类型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理解思想、把握感情,前提是读懂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就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感情。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还有以景结句,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典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问题】(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参***】(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解析】(1)王诗和周诗都是。

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2)“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

课后巩固:1、.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

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

语文月刊 2009年5期。河北永年二中王新辉。近四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 比较鉴赏题。这种比较鉴赏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2005年有4套高考卷 上海卷 浙江卷 湖南卷 辽宁卷 2006年有3套高考卷 重庆卷 湖南卷 湖北卷 2007年有5套高考...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

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提问方式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答题思路 要通读这几首诗 词 曲 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包括注释 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 意象 意境,语言,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 来寻求诗 词 曲 的差异性。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鉴赏类

比较类古诗鉴赏题重在 比 可以比遣词造句,可以比表达技巧,可以比思想感情,可以比观点态度,等等。回答此类试题,重在理解,重在分析,重在感悟。但也要注意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在关注表现手法的同时,要学会答题,学会从动态 静态,正面 侧面等多方面去分析,从听觉 触觉 视觉等多角度去欣赏。例1 吕本中的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