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句:对事物的性质、状况,事物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灭六国者六国也。(《六国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3)用“者”或“也”表判断。
孔子贤者。(《孔子世家》)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5)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传》)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臣本布衣。(《出师表》)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6)无标志判断句。
这类判断句判没有任何标志,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特别提示:判断句翻译的时候要加出“是”)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5)无标志被动句。
这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一般要根据上下文意思进行判断,为意念上的被动。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的省略。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承前省。
(公)度我之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
(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自述省。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曰:“王如知此……”对话省。
2)谓语的省略。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淮阴侯列传》)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木直中绳,輮(之)以为轮。(《劝学》)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欲以(之,指泾水)溉田。(《河渠书》)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四、倒装句: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文言句式。主要有:
一)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弗)+宾(余、吾、我、己、尔、自、之、是)+动。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以为莫己若者。(《秋水》)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b.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c.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d.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a.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b.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自序》)
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介词“以”的宾语无条件前置。
格式:宾+介+动。
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予一以贯之。(《孔子世家》)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纪》)
夜以继日。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唯长终是图。(《鲁周公世家》)
唯利是图、唯贤是用、唯才是举。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二)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格式一: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格式二: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马说》)
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格式三: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格式四: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格式五: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欲与亚父。(《鸿门宴》)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三)、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青取之于蓝(《劝学》)
生乎吾前(《师说》)
3)格式:形十于十宾。
长于臣(《鸿门宴》)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四)、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特殊句式口诀。
判断标志“为”“非”“(者)也”,翻译出“是”最保险;
被动标志“为(所)”“见”“受(于)”,意念被动要记牢;
状后记住“以”“于”“乎”,加名介宾放后头;
定后需记“者”与“之”,名词通常在前头;
否定、疑问多宾前,“惟”a“是”b需关注。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篇1 文言文唯美短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文言文唯美短句!希望大家喜欢!文言文唯美短句11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2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 导入 从近几年中考看,翻译句子往往考查特殊句式,能够清楚的辨析句子的特殊句式,就等于抓住了句子大的方向,敏锐的发现这些特殊句式,并把它们翻译好,翻译的通顺流畅,这样才不会在翻译中丢失相应的分数。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一下文言特殊句式中的其中一种句式。问 文言中主要有哪几种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四类 判断句 省略句 被动句 倒装句。一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两大类 一 名词作谓语的句子。二 因果倒装句用 者,也 格式连接。一 名词作谓语的句子1.者,也 格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 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