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省略句。
四、倒装句。
古汉语基本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2.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3.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5.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2.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用介词“被”表被动。
三、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否定句中(不莫未……)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2.大王来何操? (操何) (鸿门宴》)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鸿门宴。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谁、胡、焉、奚……)作宾语,宾语提前。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
唯兄嫂是依。
何厌之有。用“之” 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二)、主语后置句,一般用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1、甚矣,汝之不惠!
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三)、定语后置。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石之铿然有声者。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注意标志词“者”“之”。
四)、状语后置。
1、求救于孙将军。战于长勺。
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注意标志词为介词。
四、省略句(略)
三、省略句。
主语承前省略。
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朝服衣冠,(邹忌)窥镜。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径造庐访成,视其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谓语动词承前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动词宾语、介词宾语省略。
请注意:通常是代词作宾语!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
2。竖子不足与(之)谋。
3。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之)坐谈。
介词“于”省略。
1。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经常结合起来使用,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由于世代沿用,就成为 种用法和结构都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这些固定格式,表示的意义是固定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
文言文中非重点句式 固定句式 语气句式 复句
文言文中非重点句式 固定句式 语气句式 复句 文言文当中还有其他种种句式。一 固定格式文言文里还有一些固定格式,需要牢牢记住。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 2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
文言文中的几种习惯句式
第一种 如 何 奈 何 若 何 如 若 奈 是动词,何 是疑问代词。如 何 奈 何 若 何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对 怎么样 例如 如太行 王屋何?如 何 奈 何 若 何 也可紧缩为 如何 奈何 若何 如何 奈何 若何 作谓语时,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怎么样 怎么办 作状语时,用来询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