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州市“一模”作文阅卷情况分析。
执笔:王汉文审阅:万宇平。
一、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标题式的命题作文,既不同于传统的只给个标题的命题形式,又不同于近年流行的材料加标题的命题形式,它选取宋代唐庚《文录》中保存下来的仅有两句的唐人轶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后一句,别具匠心地加个问号,形成一道命题。不仅要求考生理解这句流传广泛、已被公认的哲理名言,而且要求考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对之重新审视。
1.题意理解。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亦作“一叶知秋 ”,最早出自《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原意是: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要来了。”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可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现代汉语词典》《汉语规范词典》与《成语词典》分别作如下解释:
“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势”;“从细微的变化中可以洞察到事物发展的趋势”;“从个别细微的现象,测知事物发展趋向与结果。”
一叶落”比喻个别的、细微的变化,或个别的、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细微的事情;
知”理解为**、预知、推知;“天下秋”比喻带有普遍性、本质性的趋向或结果;“?可以理解为设问也可以理解为反问。
2.题意项评分标准。
以下角度视为切合题意:
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作观点,即可以从个别的、细微的变化或个别的、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细微的事情中**、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
以“一叶落未必知天下秋”作观点,如果那“叶”不具有“秋”的特征(事物的“代表性”),就不一定可以从这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事情中**、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
以“一叶落是否知天下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为观点,作辩证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
以上角度有交叉重叠,阅卷时应全面考虑,根据实际增补观点。无论选什么角度,写什么文体,都要考生论述自己的观点,或叙说自己的故事,或抒发自己的情感。
切合题意的立意举例: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窥一斑而知全豹;
不能以偏概全;
不能以个别代替一般;
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以下角度视为符合题意:
没有表现出“一叶”(个别的、细微的变化,或个别的、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细微的事情),而写成了重大事情的;
把“知”(**、预知、推知)理解为“一般联想”或“知道”的,等等。
以下角度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不提“知”,或没有体现**、预知、推知这一过程的,直接讲结果的;
不提“一叶落”,只谈如何“知天下秋”的;
若即若离的,即开头和结尾略作点题,但作文其它内容与“叶落知秋”丝毫无关的。
全文大谈“细节决定成败”,通篇不提“一叶知秋”的,等等。
以下角度视为离题:
只写环保问题的;
写“不必拘泥小节”的,等等。
二、答题情况。
广州市八区评卷场的情况如下:平均分38.1分,难度0.64,标准差8.23,最高分58分,最低分0分。
一)主要优点。
1. 模式化作文少了,形式主义文风的势态有所遏制。多数考生都不再用那种简单的三段论,而是注重提高文章内容的质量,虽然还有种种不足,但能明显地看到师生们努力发展的方向。
2. 文章所用的材料有了一些变化,不再是铺天盖地的司马迁、李白、苏轼等等古人,联系现实生活的材料多了,如:三鹿奶粉、金融危机、**事件、圆明园兽首拍卖等等都写进了作文。
3. 语言比以往质朴了,那些无内容的排山倒海的排比句和比喻句少了很多。
二)主要存在问题。
1.审题不够准确。
a. 有的考生不懂命题作文的题目是不能更改的,自己重新拟了一个题(可能是当作了话题作文),有的考生把题目中最重要的问号给丢掉了,更多的考生是在情急之下不知如何去审这个题。如:
把题目理解为“悲秋”,大抒悲秋情怀的;把题目理解为要乐观,写如何重拾信心的;把观点定为“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也有把文章写成“辩证法”有什么好处的;总而言之,他们都不是从标题本身的要素出发,根据其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题意,而是随意地抓一个词进行任意的发挥,并以此来确立文章的中心观点。
例1.叶子旋转着身子,在空气里飘摇着打了几个转儿,然后静静地躺下了。它只知道广袤的大地是它的归宿,却不知有心人如我,在它身后拾起一片秋天的心情。
例2. 一叶落知天下秋?不,那是因为人看到绿叶变黄,秋风一过,黄叶禁不住这一阵摇晃而落地,才知道秋天已经来了。
楚王勾践一出兵,伍子胥就知道吴必败,这是因为他看到楚王忍辱负重所积聚的力量和夫差的大意。勾践的成功在于他的长久的坚持,而不只是一朝一夕的努力。一出兵则吴必败是因为他不放弃,解除了夫差对他的怀疑。
要达到目标,就要向楚王学习他的坚持,不放弃忍受苦难,我们才能成功。
例3. 人生总是充满着希望,就好比一片叶子,当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时,这说明了秋天来了吗?并不是,也许是春天到了,大地急需营养,于是它随着风儿投向大地;又或许是,夏天到了,树上的果实硕大地急需空间,于是它谦让地腾出位子让果实发育,所以说,一叶落未知天下秋。
b. ①许多考生没能理解“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意思,以为只要写到“叶”和“秋”就行了,如:
“叶落了,秋来了,父母老了,儿女该孝顺了”。②有的考生不能把握“叶落”与“秋至”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如以下立意:
生命之叶落,希望之秋在。③有考生没能理解“一叶落知天下秋”中的“一”与“天下”是少与多、小与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如以下的立意:
一片叶子落了,只要努力,还可以化作春泥去护花。④有考生文章不提“知”,或把“知”理解为“一般联想”或“知道”,或没有体现**、预知、推知这一过程的而直接写结果,如以下的立意:团结就是力量,个人离不开集体,积少成多、积小成大。
⑤更多考生是将“一叶落知天下秋”作为立论的依据,推导出要重视“一叶”的观点,如以下立意:细节决定成败;不必拘泥小节;能做小事者才能做大事。⑥有的甚至又演绎出如何重视“一叶”的观点,如以下立意:
重视细节需要严谨;关心个别,以人为本。
例4. “一叶落知天下秋?”答案是否定的。一片叶子(一件事)落了,就能知道秋天来了(决定以后的命运),这就犹如“命由天定”的谬论。然而,大凡成功的人都不会服从这个谬论。
例5. 当秋天来临,树叶便要掉落。当树叶掉落也就预示着秋天来了。但不同地方的秋天并不完全在相同的时间来临。所以一落叶不代表天下秋。
接下来该考生再也没有回到“一叶落知天下秋?”的论证上来,而是讲到两会关注民生,学生自杀率越来越多,食品安全问题,等等。最后以“中国要发展得更强大,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
应该更多地深入民心,走进百姓。真正关注百姓的生活。从低处改善起。
才能越走越稳。越来越强盛。”结尾。
2.文体比较单一。
议**或议论性散文占有压倒优势,大约有九成。记叙文很少,想找几篇不同不同层次的标杆文都很难。其他文体基本绝迹。
3.思维不能保持同一性。
此类情况有二:其一是没有保持文章题目与文章内容的一致,完全文不对题——也许这类考生有部分人的作文法宝就是一个“套”字,此类作文完全不理会文章的标题自顾自海阔天空地发挥去了,其内容与“叶落知秋”毫无关联。其二是没有保持文章开头的观点与行文思路及文章结尾的一致,主要表现为有的考生写起文章来只是蹭了一下题目,就拐到另外一边去了——这类考生有的后来又拐回来了,有的则永远拐不回来,更多的考生表现出的则是思维的漂移不定,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似在与读者捉迷藏。
例6一叶落知天下秋?
叶子旋转着身子,在空气里飘摇着打了几个转儿,然后静静地躺下了。它只知道广袤的大地是它的归宿,却不知有心人如我,在它身后拾起一片秋天的心情。
知诗秋。品读诗歌时,总觉得似一种天籁般的召唤与灵魂的共鸣。诗人用柔韧的笔触把他们如丝如缕般的欢喜与哀伤,针尖似的缝进我的思绪。
席慕容何等睿智,将自己比作金匠,说:“我日夜打造,将痛苦打造成那薄如蝉翼的透明哀伤。”此段字句空灵而细腻。
对于虚伪的世事,她叹道:“我如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有多少人大声呼喊 “人生如戏”?
成千上万只手举起来了。有多少人勇于坦承“我如戏子”?席慕容站出来了。
如今,会写几句唐诗,憋几句古韵的学生,老师便会大加赞赏并树其为生之典范。于中国这一诗之国度,学会品诗写诗不该是学生之本分吗?诗的秋天也就如此了吧。
知画秋。从战国开始,古老的中国便开始酝酿体内的画功,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洗礼,画成了别有追求的人们的寄托。朋友的父亲是岭南山水画画家,其名下统领整个岭南画派,甚是有所作为,令我钦佩。
画家对画界的后继之人们抱有很大的期望,曾用坎坷曲折的作画经历激励他们,宣传的不仅是个人价值的追求,更是为岭南画派“延续香火”。但若画家来美术课堂看看,不知作何感想呢?毛笔课上,少了专注的笔尖,却有到处涂墨的搞怪;素描课上少了细致的作业,却有无厘头的作品;鉴赏课上少了体会品味的气氛,却有调侃讪笑的语气……并非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艺术家,但欣赏与敬畏之心必不可少。
望着屋内的《墨梅》、《墨竹》摹本,想起作家的期盼。画之秋也就如此了吧。
何止诗与画在经历着秋天?多少本崭新的书被弃置一旁,一双双明眸只会移动鼠标,忘了翻动书页时的新奇;毛笔艺术被忽略到了何种程度,以至人们叫着“看不懂便不关我事”,手指只识键盘而写出的字丑陋难辨……
何时秋会去?何时春又来!这些问题应该只有被抽去了叶子的寒冷树枝会想。
这些美好并珍贵的存在,是不是也终将如叶子般,有着同样的宿命,落入混浊的泥土,被时代前进的车轮、脚步碾碎?那一地的沧桑又有谁来哀叹与捡拾。
望着一地的残叶,每片叶子在断了与树枝的联系时,就开启了一个秋天的思绪。
我带着思绪,归去。
例7一叶落知天下秋?
当树叶掉落的时候,就知道秋天要来了;当燕子低飞的时候,就知道快要下雨了;当公鸡啼叫的时候,就知道已经是早晨了……
事物的发生和变化,都是有一定原因的,而我们能通过观察这些细微的变化,从而了解到一些事情。如果你是忠诚,我们终究会了解;如果你是奸诈的,我们终究会知道;如果你是坚强的,我们终究会体会到……
2023年,朱自清疾病交加,非常的辛苦,不能再吃那些粗粮了。有人建议他去购买一些美援面粉。但朱自清却回答“宁愿饿死,病死,我也不会吃美国的面粉”,最后朱自清去世了。
在病逝之前,他对妻子千叮万嘱,“不能购买由国民党发配的美国面粉,怎样都不可以”。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 6小题,20分 1 3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臆测 c侧 c 隐抹 m 布拐弯抹 角 m b 怅 ch ng 然身体肿胀 zh ng 痴 ch 想吹毛求疵 c c 粗犷 gu ng 心旷 ku ng 神怡哄 h ng 笑一哄 h ng 而散。d 脚踝 hu i 地表裸 gu...
广东省广州高三语文二模教师下水作文
博见 兼听 慎言。我爷爷是个朴实的人,离开我已二十多年了,忘不了的是那双沉静似水的眼睛。那双眼就长在那片沧桑的脸上,眉骨上长着几根长长的眉毛,花白色,人们称之为长寿眉。爷爷这双眼啊,见过这色彩斑驳的世界 旧中国的灰 新中国的红,改革开放的绿。爷爷常给我讲他的所见所闻,常对我说 孩子,多到外面走走,看...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201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答案解析。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一 1.答案 b n hu n x n,qi n d x ng sh ng,j n j n。解析 a xi ng xi ng,ji xi b l c b 考点 同音字 形近字及易错字的字形的辨识2.答案 d 解析 a项,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