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海港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次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
命题人: 丁小宁马维红
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与廉 肖群忠。
孝与廉首先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两个德目。孝,就是子女善事父母亲祖的伦理义务与伦理行为的称谓。而廉则是**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与品德。
这是分别处理家庭家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两种不同的道德。孝与廉是相互支持的关系。
第一,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廉德的基础。在中国古人看来,孝是为人第一德,是诸种道德的基础。在家能孝亲,在朝必能忠君。
廉实际上是为官之人对公共财物的道德态度,它实际上体现为对君主、国家的忠诚之德。在孝德泛化的社会条件下,认为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人有孝德就会有别的一切道德,有孝德就必然有廉德。《孝经·诸侯章》说: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这里的“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具有廉德内涵,也被看作是诸侯之孝,如果不具备这种廉德,不能长守富贵,是对祖先的不孝。
第二,不辱其亲的孝道责任感使人产生清廉为官的责任意识。在中国古代,孝亲不仅是能赡养父母,而且要立身扬名,以显父母,起码也不能做辱没父母的事。中国古人的道德责任感产生于对父母亲祖的责任感,认为做了好事,成了功名能够光宗耀祖,相反做了坏事,就会辱没父母亲祖和门风家风。
因此,一个守孝的人必然要在为官的过程中自觉遵守清勤慎德的为官道德,绝不能做贪赃枉法之事,受牢狱之灾辱没先祖。这种孝道责任感成了某些**得以廉洁自律的精神动因。
第三,廉才能保证行孝。一个人在古代中国能为官,已经是有出息有成就的人,但是权力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风险,如果一个**不能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在财利与权力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当官又要谋财,那势必就会成为一名**,轻则被贬,重则受刑甚至丢命,这样肯定不能顾及父母之养,而且辱没家门家风,而成为不孝之逆子。因此,廉洁,不仅能保证**长守富贵,一生平安,而且还能保证**行孝,做到“大孝尊亲,其次不辱”。
孝与廉在中国古代虽有上述一致与相互支持之处,但它毕竟是属于处理家庭私人关系与国家政治关系的两种不同道德,而且其道德主体也是两种人伦角色即孝子与廉吏,或者说前者是对为人子者的要求,后者是对为人臣或拥有一定公众权利的人的要求。在中国古代两者的统一性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社会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在汉代实现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孝被全面泛化,当作一切道德的代名词,似乎有了孝,人就会有一切道德。不可否认,这种思维在中国古代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但是,孝与廉毕竟是两种不同领域的道德,本身是有差异的,随着家国一体的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公民社会的形成,随着传统文化与孝道影响的衰落,随着现代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日益区隔,我们更要充分看到孝与廉的差异和不同,在继承优秀传统道德资源时既要充分肯定但又不要盲目夸大孝文化在加**部廉政与廉德建设中的作用。以为只要干部能孝其亲就必然会廉洁奉公,这种想法是简单化的,缺乏深入分析的。
(选自2023年1月21日《光明**》,有删节)
1.下列对于孝与廉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是廉德的基础,在孝德泛化的社会条件下,人们通常认为有孝德就必然有廉德。
b.孝可以使人产生清廉为官的责任意识,使人们在为官时都会自觉遵守清勤慎德的为官道德。
c.廉能保证行孝,具备廉德能保证**长守富贵,反之则有可能辱没父母亲祖和门风家风。
d.孝与廉在中国古代是相互支持的关系,但毕竟是两种不同领域的道德,本身是有差异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孝与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两个德目,是分别处理国家关系与家庭家族关系的两种不同道德。
b.廉是**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与品德,这种廉德促成了对父母亲祖的责任感。
c.在中国古代,一个人能为官就已经是有成就的人,就—定能够光宗耀祖,也是孝亲的表现。
d.有的人认为**只要能孝顺父母就一定会廉洁奉公,这种想法夸大了孝文化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孝德泛化的社会条件下,孝被认为是为人第一德,一个人在家能孝亲,在朝必能忠君。
b.中国古代那些廉吏一生清廉为官,不做贪赃枉法之事,是因为他们担心受牢狱之灾而辱没先祖。
c.古代中国社会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所以在中国古代更看重孝与廉这两者的统一性。
d.中国古代的孝文化作为优秀传统道德资源,对当前加**部廉政与廉德建设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弱冠,从东平李谦游,笃于问学。至元中,历仕为兰溪主簿,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伯启以无左验①,未之信。
俄得真盗,尉以是黜。累迁常州路推官,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交荐,擢拜西台御史,改都事。
关陕自许衡倡道学,教多士。伯启请建祠立学,以表其绩,朝议是之。泾阳民诬其尹不法,伯启核实,抵民罪。
四川廉访佥事阔阔木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
延祐元年,升内台都事,迁刑部侍郎。宛平尹盗官钱,丞相铁木迭儿欲并诛守者,伯启执不可,杖遣之。八番②帅擅杀,起边衅,朝廷已用帅代之矣,命伯启往诘其事。
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大同宣慰使法忽鲁丁,扑运岭北粮,岁数万石,肆为欺罔,累赃巨万。朝廷遣使督征,前后受赂,皆反为之游言。
最后伯启往,其人已死,喻其子弟曰:“负官钱,虽死必征。与其纳赂于人,曷若偿之于官。
第条汝父所赂之数,官为征之。”诸受赂者皆惧,而潜归赂于其子,为钞五百余万缗。出为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
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时敕建西山佛宇甚亟,御史观音保等以岁饥请缓之,近臣激怒上听,遂诛言者。伯启曰:“主上聪明睿断,是不可以不诤。
”乃劾台臣缄默,使昭代有杀谏臣之名,帝为之悚听。俄拜集贤学士、御史台侍御史。有诏同刊定《大元通制》,伯启言:
“五刑者,刑异五等,今黥杖徒役于千里之外,百无一生还者,是一人身备五刑,非五刑各底③于人也,法当改易。”丞相是之,会伯启除浙西廉访使,不果行。
泰定初,引年北归,优游乡社,砀人贤之,表所居为曹公里。至顺四年二月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元史曹伯启传》,有删改)
注】①左验:证人。
八番:元代对居住于今贵州省贵阳、惠水一带少数民族的总称,元苗族部名。③底:到。
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徇:巡行示众 b. 命伯启往诘其事诘:追查。
c. 治尚宽简,民甚安之尚:尚且d. 第条汝父所赂之数第:只要。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曹伯启公平断案的一组是(3分。
①俄得真盗,尉以是黜伯启执不可,杖遣之
③阔阔木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 ④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
⑤伯启核实,抵民罪治尚宽简,民甚安之。
abcd.①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番帅擅自杀人,引起边境事端。朝廷命曹伯启前往处理,为了大局,曹伯启只奏请惩办前帅擅杀之罪,百姓得以安宁。
b.土豪黄甲,倚仗自己有钱杀了人,却诬陷自己的佃户,让佃户屈服认罪。曹伯启审得实情,定土豪杀人罪。
c.御史观音保等因请求缓建西山庙宇而被杀,为此曹伯启**台臣不及时劝阻,致使皇上蒙受了杀谏臣的坏名声。
d.皇上诏令曹伯启参与修订《大元通制》,曹伯启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只是由于曹伯启调任浙西廉访使,他的建议未能实行。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5分)
是一人身备五刑,非五刑各底于人也,法当改易。丞相是之(5分)
2023年三校一模
选择题 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 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 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 物理关系式既可以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确定单位间的关系 高中物理学习中常见的单位有m 米 s 秒 n 牛...
2019三校一模生物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na 23 mg 24 p 31 cl 35.5 k 39 一 选择题 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生命过程与生物膜无直接关系的是。a 受精作用 b 抗体的分泌 c 性激素的合成 d 翻译过...
2019高三语文一模
2008高三语文一模 联考试卷。名句默写题集锦 2008.3 作者赵智俊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 1 三山半落千山外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2 黄花地,北雁南飞。王实甫 长亭送别 3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 安定城楼 4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杜牧 阿房宫赋 5 锦江春色来天地杜牧 登楼 6 暴秦之欲无厌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