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南京鼓楼一模化学

发布 2021-04-03 15:58:28 阅读 8932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 在人体所含的元素中,质量分数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

2. 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下列做法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4.下列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5.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釜底抽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6.国际上有铟等七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采用了我国科学家张青莲测定的数据。下列有关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核电荷数为 49 b.相对原子质量为 114.8g

c.属于非金属元素 d.与其它元素的根本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7.侯德榜先生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纯碱”指的是( )

8.下列对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叙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具有可燃性,因此可用于冶炼金属b.银的导电性良好,因此常用来制作电线。

c.氢氧化钠可与油脂反应,因此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d.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因此可用于食用水产品防腐。

9.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①和③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b.装置①和⑤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氢气 c.装置②和④组合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d.装装置②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10.专家建议常人每天摄入油量不宜超过 25g,长期高油脂摄入会导致高脂血症等疾病。研究人员将 90g 油炸型方便面面饼研碎,在加热条件下,用乙醚(c2h5oc2h5)作溶剂浸泡, 提取、分离,得到的油约 20g。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醚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乙醚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 24:5 :8

c.乙醚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2:5 :1

d.乙醚比丁烷(c4h10)多一个氧原子。

11.下列各组离子在 ph=13 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12.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13.以下两幅微观示意图揭示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 1 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的 b.***和盐酸都显酸性。

c.上述两个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 d. 图 2 中h+和 oh-结合成 h2o,na+和cl-结合成nacl

14.下列各组物质中,甲、乙、丙能实现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的是(注:“→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15.有一包金属粉末,可能由 mg、zn、fe、al、ag 等金属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该样品 4.

8g,加入 100g 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只得到 0.4gh2 和无色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6.(6 分)环境与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ph 的雨水称为酸雨。下列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的是 (填字母) a.一氧化碳 b. 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 二氧化氮。

2) 中国**已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洋垃圾”中的废五金含有多种金属。若摄入下列金属元素会造成中毒的是 (填字母)

a.铅 b. 铁 c. 汞。

3) 每年的 5 月 31 日为世界无烟日。烟气中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其中 (填化学式)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吸烟有害健康,青少年一定不要吸烟!

17.(12 分)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南海——我们的“聚宝盆”

综合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目前人们使用较多的化石燃料,除了南海资源中的油气外,还包括 。

2) 对石油加热炼制时,根据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该变化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写出其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 材料 2 指出南海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海水制备金属镁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i. 操作 a 的名称是 ,在实验室中进行此项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玻璃棒在该操作中的作用是 。

ii. 写出第①、③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海洋鱼类、海参、龙虾富含的营养素是 。

18.(11 分)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请完成鉴别硬水和软水的实验报告。

2) 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a 管产生的气体是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该管尖嘴处,打开活塞,可观察到的现象。

3) 图乙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4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 0.14g,这句话的含义是。

。将室温下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升温(不超过 100℃),发现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请根据溶解度曲线解释原理: 。

4) 某石灰水含有氢氧化钙 1.48g,要使该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全部转化为碳酸钙沉淀, 至少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请在答题纸上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19.(5 分)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请回答相关问题。

1) 利用表中所给的1-18号元素,写出具有 10 个电子的常见的分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符号各一个:分子 ,阳离子 ,阴离子 。

2) 请从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角度,解释为什么 he 和ne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但化学性质相似,均比较稳定。 。

20.(6 分)利用坐标系建立物质间的关系是总结化学知识的一种方法,a~j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十种物质,下图是根据这十种物质的类别和其中某种元素的化合价构建的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左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已知农业上可用e 和 f 等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

1)d 的化学式是 ;

2) 写出g→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 写出 f→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 a~h 八种物质能与j 溶液反应的物质有种。

21.(10 分)小耿同学在某门户**上看到一段震撼的**,将大块的钠扔入湖水中瞬间产生**。于是,他对钠和水的反应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进行相关**。

查阅资料】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常温下不与煤油反应,能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与水剧烈反应能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

钠的密度是 0.97g/cm3,煤油的密度是 0.8g/cm3,水的密度是 1g/cm3。

实验**】在小扈同学的启发下,小耿同学设计了如图 1 所示的一套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

实验步骤】检查装置气密性;

向大试管中加入一定体积煤油;

用小刀切一小块钠,放入大试管,塞上橡皮塞;

打开活塞,通过长颈漏斗向试管中加入水,使煤油的液面升至胶塞,关闭活塞, 观察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步骤①中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

2) 步骤②中煤油的作用是 。

3) 实验中长颈漏斗的作用除了可以方便添加液体,还能 。

实验反思】实验结束后,小戴同学对于剩余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好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如图 2

所示的装置进行**,在此基础上,绘出了如图 3 所示的图像。

根据图 3 回答下列问题:

4) 钠和水的反应属于反应(填“吸热”或者“放热”)。

5) 小乐同学认为通过图 3(20题后图) 就可以初步判断剩余溶液的溶质为 , 理由是 。

实验拓展】6) 写出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 小季同学将图 1 试管中的水换成足量的硫酸铜溶液,观察到产生了气泡和一种蓝色沉淀,反应后,溶液中 so42-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不变”或者“变小”)。

解析】15.本题考查金属与酸反应的有关计算。粉末组成未知,但是与稀硫酸反应后恰好完全反应,说明粉末中没有 ag(否则固体有剩余);最终得到无色溶液,说明粉末中没有 fe(否则溶液显浅绿色)。假设 4.

8g 固体全是 mg,与硫酸恰好反应生成 0.4g 氢气,同理计算 4.8gal 恰好反应产生的氢气>0.

4g,4.8gzn 恰好反应产生的氢气<0.4g。

a 选项,只有镁满足条件,但无法排除不含其它金属;

b 选项,根据分析,样品一定没有ag 和 fe,故错误;

c 选项,根据元素守恒,氢气中氢元素全部来自h2so4,故 h2so4 质量=0.4g÷ 2

19.6g,计算得到稀硫酸质量分数为 19.6%,故错误。

d 选项,100g 稀硫酸中溶剂质量为 100g-19.6g=80.4g,所以反应后溶质质量为溶液质量。

100g+4.8g-0.4g)减去溶剂质量,即 100g+4.8g-0.4g -80.4g=24g,故正确。

2019南京鼓楼一模

九年级调研测试卷。本试卷中g取10n kg 本试卷总分1oo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 选择题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下列数据中,符合事实的是。a 南京夏天室内的最高气温可达60 b 家用台灯正常工作时灯丝中的电流约为2a c 人正常步行的速...

19南京玄武一模化学

2.防止垃圾污染环境,分类 是关键,下图表示可 标志的是 a.易燃物 b.节水器具 c.可 d.节约用水。3.下列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4.下列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的是 5.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6.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7.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三种金属中,...

19南京秦淮一模化学

一 选择题 本题共 15 题,每小题只 有 一 个 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陶瓷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手工制造陶瓷器的一般过程如图,其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混合 b 成型 c 干燥 d 烧结。2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 碳酸钙 b 甲烷 c 乙醇 d 葡萄糖。3...